从概念隐喻理论角度探究英汉隐喻认知结构
2020-12-07刘剑锋
于 倩 刘剑锋
沈阳建筑大学,辽宁 沈阳 110168
隐喻是最常见的比喻方式,在隐喻结构中,人们常常会对两种毫无联系的两种事物却能产生近似相同的联想。因此利用对这两种事物的认知来表达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感受和想法。隐喻的主要表现形式是语言,而语言又是整个社会文化的载体。同时,隐喻在本质上是人类用来理解周围事物感知和形成概念的工具,使得人类能更加客观的认知这个世界。
一、英汉隐喻的共性
人类的认知具有共性。正是人类在成长发展过程中的亲身经历才形成了认知活动。过去人类在自我和对世界的认知,往往都是从一种未知的状态走向已知状态,从抽象发展到具体的过程。因此,在这一点,不同民族往往是相同的。例如,“他是我们的头儿”,“He is the head of our department”.虽然两种语言在表达方式上有所不同,但其内涵都有异曲同工之妙。研究学者发现,这两者之间是存在着一种很大程度上相似且隐喻的表现方式的:也就是指用隐喻的方式,借自己身体重要的部分来隐喻自己重要的人,表达对其的重视。并且无论是汉语还是英语中,这些都是利用具体生动和人们广为人知的概念来描述其他有关的经验,从而创造出更加生动、具体的表达,成为人们所认可和所熟知的感念和形式。在关于情感的隐喻表达中,英汉两种语言也有诸多相似之处。因此为了把它更加活灵活现的表达出来,将其隐喻化。比如就将“爱情为旅程”表达为“Love is a joumey”,这样就是运用隐喻的手法表达了出来。
二、英汉隐喻的差异
隐喻的表达方式其实也可以称之为人们自身渴望认知客观世界的一种方式,或者是手段。但是值得注意的是,世界上不同的民族和地区都存在着自身不同的文化,因此在表达语言上也有着很大的差异。不同民族中都有着对隐喻理论的运用,一方面说明隐喻理论在每一个民族文化的普遍运用,另一方面也充分说明由于受到不同文化的影响,隐喻概念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研究表明一个问题,抽象概念的整体形成其实主要是来源于人们(也就是认知主体)在经历不同的环境变革之后,自身总结出来的一种经验,也就意味着认知主体其本身所获得的经验对于隐喻认知结构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然而,我们知道,文化实体需要有一定的空间地域作为其存在的基础,所以隐喻主体的选择往往会受到地理环境的影响。此外,作为地区文化载体的语言其实也是会受不同地域的影响,具有自己本国或本民族的独特文化含义。由于生活在中英两种地域、两种文化中,受到不同的文化影响,会对客观世界产生不同的感知,从而隐喻概念的形成就会大相径庭。英国本土的著名浪漫主义诗人雪莱其实尝试用过类似于这样的语句来表达对于西风的赞美和喜爱:“The breath of autumn’s being”,“drive my dead thoughts”,“to quicken a new birth”,“the trumpet of a prophecy! If winter comes,can spring be far behind?”。由于英国特有的地理环境再加上其温带海洋性气候的特征,西风对于英国人民而言,是春天的使者,是大自然美丽的化身,它给所有的英国人民带来了温暖和希望,是如此的充满生机。因此这也是英国诗人对春的歌颂。恰恰相反,在中文的含义中,西风给人一种不好的感觉,寒冷又萧瑟,反而是东风则给人温暖又充满希望的感觉。在这基础上可以得知,若处于不同的文化背景下,是很难理解这其中的关隘的。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英汉隐喻概念的形成和文化是密切相关的。但是在一个角度上来说,正是因为隐喻概念中存在着不同国家和不同民族的思维方式和它们当地群众不同的价值观念,使得人们对于隐喻概念的了解和选择,以及表达上出现不同的应用方式。因此,隐喻概念也成为了研究语言学中语言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语言学的研究具有深远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