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乡村振兴
2020-12-07赵凤霞
赵凤霞
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山东 济南 250353
“文化兴国,文化强盛,民族强盛”。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文化的繁荣兴盛助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底蕴深厚的中华文化为我们在新时代坚定文化自信、坚持文化传承和创新指明了前进的方向。文化源于实践,发展依据是实践,检验标准和最终归宿也是实践,研究中华传统文化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价值,是助推乡村建设的基石。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
中国作为一个文明古国,有着上下五千年的文明的发展史,孕育了历史深远、光辉璀璨的华夏文化,也哺育了一代代勤劳勇敢的华夏儿女。在历史变迁中繁育发展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人民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源泉,它涵盖内容丰富:仁义礼智信、忠孝悌节怒、中华诗词、诸子百家、琴棋书画、宗教哲学、传统医学、衣冠服饰、民间工艺等等,具有继承性、创新性和广泛性的特点,为时代的发展做出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继承性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先辈们在社会发展进程中,有意识保留下来的优秀文化,是最宝贵的文化财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民本、重和谐、重道德,在互联网科技发达的今天,人们及其容易被网上的虚幻事情所迷惑,缺失自己的思考,而博深的传统文化能给人们启迪和思考,重视内在修养和思想道德,促使人们培育正确的价值观。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要去伪存真,弃其糟粕,有针对性的选择,继承那些具有现代价值的理论观念,使之能够达到文化化人、文化育人的作用。
(二)创新性
文化的发展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时代的变化发展,不断创新。在新时代的今天,我们更应注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发展,推陈出新,使传统文化赋予新的时代内涵,焕发新的时代魅力,更好的为人民服务,提高人民的文化修养,增强文化自信。
(三)广泛性
中国人口基数大,数量多,在世界总人口占比中份量大,而且生长在中华大地上的中国人民,在耳濡目染的生活中,或多或少都会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在心底埋下传统文化的种子。优秀传统文化不仅广泛影响了中华人民,而且对于其他国家也有深远的影响,特别是韩国和日本,去往他们国家旅游,能够在饮食、民俗、服装、建筑等各方面看到中华传统文化留下的足迹,所以中华文化具有广泛性的特点。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乡村振兴的促进作用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凝聚、启发的作用,是乡村振兴的精神力量,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过程中,传统文化发挥着主观能动性作用,“民惟邦本”、“以文化人”、“和而不同”等传统文化思想,历经时代变迁,仍旧具有鲜明的时代价值,大可以古为今用,以一种新的方法、逻辑和观念沿用到乡村治理中去。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推动乡风文明建设
乡风文明建设有两个方面,一个是古朴民风,另一个是现代文明建设,都是旨在提高农民的精神面貌和道德素质,使农村能够形成良好的乡风氛围。由于农民普遍程度上受教育程度低,加上封建思想的影响,出现一些赌博、攀比、偷窃等一些不文明现象,以及婚丧嫁娶大操大办等旧的民风民俗问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崇尚“以德为荣”,重礼仪、诚信和孝道,能够威慑一些不良思潮的出现与泛滥,提高农民的精神素质,使他们能够遵循尊老爱幼、邻里相亲的传统美德,形成淳朴的乡风。传统文化中勤劳、朴实、自力更生、勇于创新的精神也促使农民形成吃苦耐劳、不断学习的生活态度,学习新的农业技术和思想,促进新型农民的产生。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使一些文化活动的诞生,这些文化下乡活动,满足了农民的精神需求,使他们在解决了吃饱、穿暖的问题之后,可以享受到优秀传统文化带来的乐趣,丰富他们的文化生活,提升他们的幸福感,进一步提高乡村的文明程度。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推动产业兴旺发展
充分挖掘中华传统文化资源中的“软资源”,将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将文化特色转化为文化品牌,促使文化产业的创新性转化,使之能够为农村产业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带动农村的产业发展。
民俗文化、服饰文化、饮食文化、历史伟人遗址、古村落遗迹等等这些传统文化资源,能够创新性发展成为一系列旅游产业,发展成为以休闲、观光为一体的新型农业,吸引一大批游客前来观光、旅游。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农耕文化拥有着上千年的发展历史,以此为依托,可以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种植,打造富有地域特色的农产品品牌。利用优秀传统文化开展一些民俗表演、戏曲表演等,使传统文化资源可以与现代人们的消费需求相结合。产业兴旺了,可以使农民有更多的就业机会,带动了农民致富,从而可以转化为动力,推动农村其它产业的发展。
三、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助推乡村振兴的途径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促进民族振兴,国家强盛的关键,能够为广大农民群众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撑和思想保障。所以,乡村振兴战略的贯彻实施必须要做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工作,用优秀的文化和科学的思想指导农村建设更长久、有效的发展。
(一)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
农民是乡村建设的主体,乡村振兴的根本还是要先从农民抓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育民、惠民的作用,农民是乡村振兴的最大受益者。因此,要充分发挥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以人为本”思想,调动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实现从“要我传承”到“我要传承”的思想转变,主动参与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政府与村委会可以通过征集群众意见,提高农民的参与度,制定一些地域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机制,建设一些具有本地特色的传统文化展览馆,开展一些传统文化风采大赛、道德文化讲坛等,发挥寓教于乐的作用,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引导农民群众自觉参与传承。这样既可以激发群众对传统文化的参与兴趣,还可以推广地方的特色品牌和影响力,为当地带来招商引资的机遇,促进经济的发展。另外,政府和村委会还可以充分发挥榜样的教育示范作用,可以通过一些“最美家庭”、“好媳妇”、“劳动模范”等评选活动,用身边的典型案例来讲述优秀传统文化的激励作用,使农民群众可以争相效仿,达到教育群众、淳化民风的作用。
(二)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融入乡村振兴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农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点实施项目之一,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贯彻其中,可以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公共文化的交融。大力建设一些公共文化设施,提供一些农村的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能够给农民带来一些精神上的享受,体验文化带来的乐趣,促使农民去追求文化层面的进步。因此,各级政府和村委会要根据农村各地实际情况和民俗风情,注重当地特色传统文化的发掘,增强农村的公共文化建设,可以通过建设文化活动中心、图书馆等,尽快补足农村地区公共文化落后的短板,为乡村建设打好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