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中民俗博物馆空间体验性设计研究*
2020-12-07魏舒乐
裴 婕 魏舒乐
西安培华学院建筑与艺术设计学院,陕西 西安 710125
一、民俗博物馆发展现状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的建设,城市景观变化迅速,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生活质量提高和人们生活压力越来越大,人们开始怀念和梦想一个安静舒适的乡村生活。忙碌过后,人们更愿意到城市之外的乡镇、风景区去转一转,享受悠闲慵懒的假期。在这样一个大的背景下,以民俗博物馆为建设基础和背景的民俗文化展陈空间逐渐出现,成为城市周边旅游的主要场所。
目前我国民俗博物馆虽然积累了一定的数量,但在建筑设计上缺乏系统的理论研究和设计策略指导,具有自己独特展示空间和展示方式的博物馆不多。本文将全域旅游视角引入民俗博物馆的空间体验性设计研究中,对于旅游者这个群体精神和心理上的体验性,特别是博物馆构成对旅游主体研究的有益理论补充。通过研究西安民俗博物馆建筑设计方法,为开发本地博物馆旅游产业提供理论依据。
二、当前民俗博物馆展示与空间体验方式存在问题
(一)民俗氛围不足
民俗博物馆的展示艺术是一种综合的空间艺术,目前主要问题在于参观主体为博物馆的展品,而忽略了建筑空间的协同设计,往往造成游客的体验来源只有从陈列展览的内容中获得,空间氛围营建并未达到协调的效果。
(二)展示方式单一
在以往的展示空间中,大部分使用集中展示展品的方式,千篇一律的馆内展陈形式使博物馆没有了空间感染力。打破博物馆只有展柜、展板、展品的形式已经成为了我们不容忽视的问题。对于游客来说,这样的展陈形式已经失去了吸引力。面对大量的展品,游客也只得被动接受展品的信息,这无疑加大了展品与游客的距离。
(三)游客互动局限
受到历史文化的影响,地域文化和语言也有着很大的差异,这就导致了民俗文化背景不能相互贯通、相互交融。外地游客千里迢迢来到关中旅游,但是如果没有导游的解说,就很难通过展品来直接获得当地民俗文化的体验,游客的互动体验也就大大下降了。
三、当前民俗博物馆展示与空间体验方式解决策略
多样的空间形式、直观的空间体验性设计可以让人们更直观的了解并且更好的保护西安民俗文化。民俗博物馆作为民俗旅游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重要传播途径,需要借助合理有效的建筑空间设计手法表现其民俗文化特征。通过对展品、空间设计、游客在参观体验中问题的分析,主要提出以下解决方法:
(一)展示空间的灵活性
西安民俗文化包括生产生活、礼仪、节庆、游艺和信仰等民间文化,涵盖了物质、非物质等多方面的民间民俗。由于地域环境和外来移民文化的影响,西安民俗文化除了具有民族性、历史性、地域性、传承性等基本特征,同时还具有休闲性、人文开放性等地域特征。根据西安民俗文化的特征,馆内应将多元化展品进行合理的组合展示,避免展示空间过于单一,参观流线不合理、没有实用性、缺乏趣味性导致游览时的间断。其次,民俗博物馆在展示空间设计时,可以充分考虑纵向时段与横向时段的功能类型和行为需求,根据人流量的变化,通过辅助设施的移动性,可以实现时间与功能相对应的灵活性,对于临时展厅内容的更换做出最高效的应对。
(二)建筑与展品的联系性
博物馆馆藏空间作为展示收藏品的载体,它在博物馆的整个空间构成比例中占据了很大部分,其本身的空间布置也会对所展览展品的信息传达效果产生很大的影响,因此民俗博物馆空间中所涉及的大小、光线、材质、色彩应当与展品相协调。通过创新策展理念和组织方式,探索跨界办展的新形式。以历史与民俗文化的演进关系为主线,通过文字、图片、影像,按展品分类进行重组,给观众以新的视野与冲击力。在空间设计时,结合民俗博物馆展品特点,建造出富有整体性、连续性、系统性、多样性的建筑空间序列。
(三)交互空间设计
民俗博物馆空间应该满足参观者心理需求和生理需求,而传统博物馆往往会忽视参观者的体验民俗文化的心理需求。VR 技术的引进、互动装置的设定,让博物馆的体验感几何倍上升。将道具、陈列设计进行动态设计,达到标志性识别及人与空间的多维度交流的设计,应按照一定的主题和文化的表达和辅助展示的手段,使实体建筑成为了一个显示信息的传播,在平面功能设计增加虚拟场景体验室,激发游客参观、体验博物馆的浓厚兴趣,在建筑设计的交通流线方面,应考虑将数字媒体展示与展品穿插布置,形成良好的参观体验。
四、结论与展望
民俗博物馆是一个有灵魂,有内涵的地方,记录着世世代代的民俗文化,让观众能感同身受的领略历史的、地域的民族文化。体验设计与交互设计更加深了观众对民俗博物馆展品的参与性。但是我们不能满足现状,应在后续的使用中,逐渐发现新的问题和不足,满足新的民族博物馆空间体验性设计的要求,给游客更好的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