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时代高职业院校工匠精神的发展与培育*
2020-12-07李曌
李 曌
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重庆 401120
一、概述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历程
我国职业教育建设经过二十年发展初具成效和规模,2010 年10 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开展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的通知》(国办发〔2010〕48 号),详细列举了我国各类各级教育改革举措,其中关于职业教育改革提出了以下几点内容:改革不符合或是不适应现有职业教育办学发展的模式,构建符合未来社会经济发展的现代化的职业教育体系。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方面进一步细化院校办学的体制机制,创造性的构建政府、行业及社会各方对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的体制机制,推进校企合作制度化。强化各级行政机构统筹发展职业教育的责任,进一步提升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领域的需求相适应。不断改革和完善职业教育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探索社会各行各业参与办学的机制,进一步扩大社会经济领域的企业与学校合作的适用范围。积极推进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制度,不断完善就业准入制度,提高技能型人才的社会地位和待遇,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
经过初步探索,2014 年5 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 号),《决定》表示,要加快发展职业教育,把我国职业教育建设成为具有中国特色、世界先进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从《决定》中可以看到,国家在“提升发展保障水平”措施中强调了要分类制定不同等级和类型职业院校办学标准,以及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措施中讲到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科学合理设置课程。这充分说明了我国在职业教育发展的进程中,逐步构建顶层设计,预把职业教育这种类型的院校建设成为与旨在突出学科特点的普通高等院校的办学体制相看齐,无论是从教育教学体制机制改革、改革课程建设、突出建设专业群、调整教师队伍建设,还是在提升校园文化软实力等方面的改革,都体现了我国职业教育未来发展将越来越具体和细化。
2019 年1 月,“职教20 条”旗帜鲜明地提出,职业教育是一种类型教育,这种教育类型将区别于一般的本科高等院校,无论是从人才培养方式方面、课程改革方面,以及特色专业群建设等方面都将与一般本科院校的发展模式不同。可以确定,高等职业教育将把培养大国工匠、能工巧匠等重要方式作为职业教育建设的特点,把深入开展“大国工匠进校园”、“劳模进校园”、“中国匠心”等活动,作为宣传展示大国工匠、能工巧匠和高素质劳动者事迹和形象的手段,培育和传承好工匠精神。”
二、培育高职院校工匠精神的意义
职业教育历经20 年发展,从制度框架的构建到各领域逐步完善,与社会经济发展相协调和一致。国家对“工匠精神”的要求体现了未来我国职业教育发展新的着力点。
2016 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表示:未来社会经济发展要改变过去如同像流水线上生产出来的较为单一的产品,产品缺少特点和特色。企业要开拓具有个性化的生产,产品满足不同类型的需要,要让“中国制造”升级为“优质制造”、“中国智造”。对未来产业发展提出的新要求是在适应当前社会生产力水平下,对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的内在体现。
培育工匠精神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应有之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人们对道德的需求分为3 个层次,即国家层面、社会层面和个人层面,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道德对于个人层面的集中体现。其中敬业精神和工匠精神的内涵一致,工匠精神体现了一种内在的精神追求,特指在人们进行劳动生产过程中,在创造一个客观事物的过程中体现出来的一种内在精神,这种精神外化的表现为主体精益求精的行为追求,所创造出的物品或事物完美无暇的特征,敬业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间完全一致。
工匠精神是高职院校培育学生技能发展的内在要求。当今是智能信息化时代,社会经济发展日新月异,企业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细化,特别是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要求新时代高职学生不仅要有扎实的学识和过硬的技术技能,还要求具备职业精神和职业素养。将工匠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立足社会的技能,更为学生未来职业发展和人格完善起着重要影响。
三、高职院校培育工匠精神的几点建议
第一,优化顶层设计,完善学校制度建设,营造有利于发扬工匠文化的制度环境。每年1 次调整学校人才培养方案,与区域经济情况、地方经济发展需求相结合,灵活调整专业群建设、课程建设、学分设置、考核方式和标准等方面,要与企业行业需求相结合。
第二,加强校企合作,扩大合作的企业性质和规模。不论是私营性质的企业还是国营性质的企业,以及中外合资企业、外资企业,只要具备一定的行业领导水平和先进的企业文化都可以尝试开展学校和企业共同培育的模式。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进一步把企业先进的行业理念、企业文化传递给学生,从外部条件塑造高职学生工匠精神。另外,为了保证我国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可以由上级部门严格审核双方联合制定的培养方案、指导课程设置和培训授课教师,加强课程思政建设,采用灵活的教学方式让学生从学习理论中、实践训练中体会敬业精神、奉献精神、追求卓越的崇高精神。
第三、构建结构合理、管理规范的师资队伍。提高授课教师资质,对授课教师学历、科研成果、企业实践经验或是职称要求提出具体量化标准。加强教学过程管控,定期或不定期审查授课教师教案内容。设计“能上能下”的用人制度,不人浮于事,合理使用优秀的教师,让擅长讲课的老师多站讲台,让科研能力强的老师用更多的时间来研究专业问题。科学设置绩效考核准则,进一步发扬教师个人特点,利用教师教学的特长。
第四、建立高职学生实习、实训考评标准,把体现工匠精神的指标纳入考评体系。把现代学徒制中“师傅”对“徒弟”的主观评语作为参考标准,给与一定权重比例。不歧视职业院校的学生,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其根本是在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下,促进上层精神需求的不断提高。
第五、建设一批具有职业特色的校园文化。“劳模进校园”、“企业家进校园”、“大国工匠进校园”等宣传活动,“校园工匠模范”、“最美匠人心”、“卓越匠人”等学生评选活动,都是旨在营造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人文氛围。在校园物质文化建设方面,不同的职业院校根据各自不同定位,设计样式新颖的校园景观。
如今的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正焕发出前所未有的活力,对外开放程度不断加深,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各国的发展也离不开中国。经济发展满足人们物质需求,但是精神文化的繁荣昌盛才能让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