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网络新媒体人际互动的高校大学生网络思政教育模式探析
2020-12-07孙宁
孙 宁
周口师范学院文学院,河南 周口 466000
思政教育是高校大学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素养发挥着积极作用。随着网络新媒体的不断发展,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的开展的模式也在不断发生着转变。因此,为适应国家经济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求,高校需要立足于网络新媒体人际互动,把握好大学生思政教育模式构建的原则,实现对大学生思政教育模式的优化与调整,推进大学生网络思政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全面提升大学生的能力和素质。
一、人际互动下构建大学生思政教育模式的内涵
网络新媒体人际互动下的大学生网络思政教育模式是指高校充分利用网络新媒体工具和手段,借助网络新媒体平台的优势作用,依托于人际互动理论开展的高校大学生思政教育。大学生网络思政教育模式的构建希望实现传统思政教育在网络新媒体环境下突出的弊端和不足,不断优化与改进思政教育模式,提升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的生机与活力。大学生网络思政教育模式的构建能够帮助高校积极应对网络新媒体对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带来的挑战,同时能够帮助大学生形成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坚定走社会主义道路,成为优秀的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网络新媒体人际互动对大学生网络思政教育的影响
(一)对高校大学生的影响
大学生作为接受社会新事物的主体,是网络新媒体的直接接触者和使用者,因此,网络新媒体的涌现会对大学生的思想意识和行为方式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进而影响着大学生学习与生活的发展方向。网络新媒体是人际互动的重要载体,有效提高了人际互动的频率,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网络新媒体在大学生群体中的普及程度更高,因此具有强大的影响力和生命力。当前阶段,大学生利用手机、电脑、软件平台开展思政教育工作,相对于传统的大学生思政教育方式而言,借助网络新媒体手段开展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更容易被大学生所接受。网络新媒体的发展为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开展创造了更加广阔的空间,丰富了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内容与手段,有效推动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顺利开展,提高了思政教育的效果。但是,网络新媒体的发展同时带来了大量的信息,大学生在对这些信息进行浏览、鉴别和筛选的过程中,需要消耗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大学生在实现资源共享的同时,面临着不良信息对自身的诸多不利影响。部分大学生在打开电脑浏览教育信息的过程中,经常被无关信息所吸引,进而导致原本用来学习的时间被无用信息所占用,甚至容易出现大学生沉迷网络游戏的不良现象。此外,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尚未完全确立,各类信息的长期影响容易导致大学生的价值观受到误导,进而不断增加了大学生网络思政教育工作的难度。
(二)对教育方式的影响
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我国的传统教育由于单一的载体以及信息的局限性,使得大量的垄断信息和权威信息被教育者掌控。随着网络新媒体的发展,打破了传统教育的局限,学生能够通过自主学习获得知识,使得教师的权威地位受到了挑战。网络新媒体为学生提供了获取各类信息的渠道和自由发表言论的平台,进而实现教育者与学生之间的有效沟通和交流,使得教育垄断和教育权威现象逐渐消失。同时,网络新媒体在传递信息的过程中,将信息中蕴含的思想文化进行传播,为传统文化教育提供了新的途径,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优秀思想文化的影响,提高了教育的效率和质量。但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网络新媒体的应用也显示出了一部分弊端问题,国家对于网络环境监管的制度尚未达到成熟阶段,进而导致不良思想得以迅速传播。
三、网络新媒体人际互动的高校大学生网络思政教育模式的构建原则
(一)突出大学生和思政教育者在构建网络思政教育模式中的主体地位
人际互动理论由美国学者提出并发展,该理论认为人共同理解的象征符号是人际传播的载体,注重对个体与他人关系的分析与研究。人际互动理论为网络新媒体人际互动的大学生网络思政教育模式的构建提供了理论依据。在该理论的指导下,构建大学生网络思政教育模式需要教育者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品德和政治素养,形成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意识形态,提高对信息的辨别能力,自觉抵制不良信息的影响,不断提高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二)强调现实生活的地位和重要性
网络新媒体环境具有较强的虚拟性,无法替代人们真实的生活,要促进人类的发展必须回归现实生活。因此,在构建网络新媒体人际互动的大学生网络思政教育模式过程中,需要将网络环境与现实生活有效结合,发挥网络新媒体的优势作用,促进大学生网络思政教育工作的发展。
(三)网络新媒体人际互动推进大学生网络思政教育的拓展
通过开展大学生网络思政教育工作,能够有效促进大学生价值观念和道德素养的形成。因此,网络新媒体人际互动下的大学生网络思政教育需要具备部分特定教育功能,开展教育过程中,需要依据学生的能力发展水平及未来的职业发展方向明确教育目标与方向。同时,坚持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对网络新媒体人际互动进行有效约束。大学生网络思政教育的开展需要严格遵循教育的基本规律,结合学生的成长特征,引导学生适应网络新媒体的发展。教育环境的丰富性对于大学生网络思政教育工作的效率和质量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且思政教育的开展需要以教育目标为主导。网络新媒体作为当今社会信息传播的途径和载体,为大学生提供了大量丰富的信息,但如果大学生缺乏利用这些信息的能力而对教育信息的理解和运用仅停留在表面,或过于注重信息的娱乐性,则容易使学生价值观念的形成出现偏差。因此,大学生网络思政教育需要引导学生对网络信息进行辨别,并养成良好的自我反思和反省的习惯。
(四)大学生网络思政教育是教育主体确定与转化的过程
网络新媒体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大学生对自身的价值进行探索与实现,网络思政教育内容具有较强的引导性,因此,在大学生对思政教育内容进行学习和接受的过程中,思政教育工作者是教育主体,大学生为教育客体。大学生在网络新媒体不断发展的环境下,将教育信息利用新媒体平台进行组合,进而促进了个体的自主形成,并在信息的内化过程中,使得外化行为进行定向,形成了成熟的价值观念和道德素养,使得学生由教育客体逐渐转变为教育主体。
四、网络新媒体人际互动的高校大学生网络思政教育模式的构建策略
(一)利用网络新媒体构建大学生思政教育网站
大数据时代的发展使得网络新媒体得以迅速发展,海量的信息无时无刻不对人们的生活造成较大的冲击,各类信息在传播的过程中无法做到全面细致的处理,进而导致大量信息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不足。因此,为避免虚假网络信息对大学生思维和行为造成的不利影响,高校需要构建专门的大学生思政教育网站,并设置专题内容,涵盖我国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核心价值观进行充分展现,便于大学生进行资料的查找、学习和实践。面对来自网络新媒体的冲击,高校的思政教育工作者需要不断强化对信息的辨识能力,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不断引导学生积极学习我国的先进社会主义思想,进而提高自身的思想品德素质。
(二)利用网络新媒体手段强化学生在思政教育中的互动参与性
网络新媒体的涌现对于高校思政教育者信息的权威性造成了较大冲击,大学生热衷于接受新鲜事物,但往往缺乏对接受新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例如:传统文化课程教学模式相对单一,过于重视教师的作用,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进而导致教学效率低下。随着网络新媒体的不断发展,高校需要实现对教育方式的创新与升级,利用微信、微博等网络新媒体手段,强化师生之间的沟通力度。在此过程中,教师要立足于民主平等的教学理念,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增强学生对自身的信任度,进而能够对学生的能力与心理发展情况进行全面及时的了解,并有针对性的改进大学生思政教育模式,同时,教师要确保提出的建议能够对学生产生较大帮助,进而有效提高思政教育教学质量。
(三)强化对网络环境的监察力度
事物都具有矛盾统一性,网络新媒体在发展中,在对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发挥积极影响的同时,也为思政教育工作的开展带来了新的挑战。当前阶段,大量西方文化思想随着网络新媒体的发展迅速涌入我国的教育文化,其中掺杂着庸俗、低级的思想,对于大学生未正式形成的价值观造成了不利影响,增加了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的难度。因此,高校需要强化对网络环境的监察力度,利用法律手段有效维护学校网络环境的运行,坚决抵制不良信息的传播,避免学生受到不良信息的影响,确保网络环境的良性发展,营造和谐的网络思政教育环境,进而有效提高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的水平。
五、结语
思政教育的开展能够引导高校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形成良好的思想和行为方式,塑造健全的人格,进而成为国家需要的专业复合型人才。网络新媒体人际互动环境下,改变了大学生思政教育的模式,使得思政教育的内容与形式不断优化与创新。因此,当前阶段,高校需要立足于网络新媒体人际互动对于大学生思政教育的积极影响,借助网络新媒体技术手段,构建完善的大学生思政教育模式,进而有效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