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音乐教学对学生音乐鉴赏能力的全面培养

2020-12-07史丽华甘肃省泾川县第一中学

黄河之声 2020年5期
关键词:音高音响音乐作品

◎ 史丽华 (甘肃省泾川县第一中学)

音乐是人类一种艺术化了的情感产物,因而其具有审美潜力,又具有精神情感陶冶的功能。因此,区别于音乐创造而指向优秀音乐作品听觉欣赏的音乐鉴赏便在素质教育体系下成为高中教育及音乐学科课程的重要内容。其通过聆听者对自身主观经验的结合,调动内心听觉,从而引起回忆、想象及联想等,丰富自己从音乐欣赏中获得的情感体验。但在此内心听觉能力之前,主体必得具有对作为基础的音乐音响感知能力。

一、对音乐音响的辨别、感受能力及注意力和记忆力的培养

音乐作品的音响通过节奏、旋律、和声等音乐诸要素的合作参与、加之人为对其进行的艺术化加工形成,而以某种“声音工艺品”的面貌最终呈现。依靠人天生皆有的外在听力,而皆可对此进行接收,但是单纯的对声音的接收并不等于对其艺术性的认识和解读,也即我们的听觉需要按照音乐音响建构形式的专门训练,以达到分辨、解析音乐作品的目的,继而过渡至内心听觉,获得情感体验。而针对音乐音响、按照其建构形式的听觉感知训练,可以分为对音乐音响的辨别、感受、注意力和记忆力此三大层级维度,对应的训练方式则可分为以下三种:

(一)加强对音乐基本要素的辨别训练

对音乐音响的辨别也即对音乐的音高、节奏、力度、音色等基本要素的辨别。《淮南子》中亦有“六律具存而莫能听者,无师旷之耳也”的记载,也即如若欣赏者具备对此类基本要素的辨别能力,则有了音乐感知的基础。

例如:对于音高辨别,我会借助钢琴,以让同学们的音高达到与钢琴某个键发出的音高相契合的方式,加强其对不同音高的感知与发音。除却此,在此方式的练习达到一定程度之后,我又会穿插进行听音辨音的训练,即我随意按下钢琴中的任一键,让同学们转过身去,依靠听觉感知辨别说出音高符号。如此,同学们的音高听辨与把控能力皆能够得到有效的提高,对于音乐作品中的音域、音高变化及其难易性和变化性等便皆能够具有清晰的判别和理解。

(二)外化表现形式帮扶音乐音响的感受

继对音乐音响基本要素的辨别能力之后,则应是在此基础上对更上一层级的音乐音响的旋律感、节奏感、多声部的音乐感以及对乐曲结构的整体感知过程。对此的感知接收是欣赏主体在进一步认知音乐艺术性、获得音乐美感的目的下所需必备的能力。而教师对学生此能力的具体帮扶则可依据上述所需感知的要素特点,采用如舞蹈、演唱、指挥等的外化表现形式。

例如:“旋律”即是由一系列的乐音按照一定的音高与一定时值组合在一起构成的起伏性音线,即其自身具有内在的走向和倾向,而听者内心是否能够捕捉、感受到此走向与倾向便决定着其内心“旋律感”的是否生成。据此旋律属性即“旋律感”的生成原理,我们发现,不论在乐曲创作过程中,创作者对于旋律的创造必以其出自人之本能的呼吸、起伏规律为基础,以达到使人听觉“舒适”的目的。而此呼吸与起伏规律是人所共具的,因此,对同学们旋律感的锻炼则可通过让其进行自主演唱,以自然而然体验到旋律中的分句、呼吸、起伏、气息、表情、语气等种种要素,从而生成“旋律感”。如在《长江之歌》的欣赏中,我则让同学们唱出来,在歌唱如“你从雪山走来,春潮是你的风采”等句时,其则可感知到为什么“走”字是高音“do”与“so”组合且占两拍,为什么“来”字是“la”音且占三拍,因为这样的音高变化与乐音时值设置方式符合人的呼吸、气息规律,且生成深沉、宏伟、庄严的语气,不仅使听觉与歌唱舒适,又使听者与歌者能够生成契合此作品基调的内心情感。

(三)结合音乐认知的重复倾听以促进自主化音乐延伸

除却上述对学生音乐基本要素的辨别、感受力的培养之外,我们还应意识到:音乐是时间的艺术,音乐的音响材料在时间中展现并伴随时间的运动而消逝,因此,倾听欣赏者必得在音乐欣赏过程中具备高度的注意力与记忆力。对此注意力与记忆力的培养则可依据学生的记忆规律,以结合音乐认知的重复倾听促进其自主化的音乐走向感觉延伸。

例如:对于没有歌词的乐曲的整体记忆是学生难以逾越的一大关卡,如对于《第六(悲怆)交响曲(第四乐章)》一曲的欣赏中,我则先让其反复听一小节音乐的弹奏,直到能准确地哼唱出来为止;而后则再加上一小节音乐,并将此节音乐与前面的音节关联在一起,使音乐不中断,然后再进行反复倾听与哼唱。之后再加一小节……如此循序渐进的方式契合学生的记忆规律,且在达到一定程度时,同学们则能够具有一定“乐感”,即对音乐组织规律的感知,而能够自觉地生成快速的音乐记忆能力。

二、对内心听觉能力的培养

情感是音乐的灵魂。在上述欣赏音乐的过程中,在对学生音乐基本要素的辨别力、对音乐音响的感受力、注意力和记忆力进行培育训练时,其同时也在借助于内心听觉发生情感体验。而针对音乐的情感内涵进行体验的过程,亦是倾听者自身的感情与音乐表现的感情发生交融与共鸣的过程。因此,对学生内心听觉能力的培养,亦应分为两大阵地和阶段:前述的音乐音响感知与对学生生活体验及情感诉求的调动。

(一)音响音乐感知奠定内心听觉力基础:准确、深刻、细致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因为其由节奏、旋律、和声、速度、力度、音色、曲式、体裁等音乐要素、并经过人为艺术化设计处理而最终以“声音工艺品”的面貌示人,而欣赏主体唯有具备发现完整音乐作品中的各要素形态及各要素组合形式、并能够将其进行整合看待,才能够真正准确、深刻、细致地认识音乐作品,进而在此认识过程中产生音乐情感。

例如:在《草原放牧》一曲的欣赏中,同学们如若具备分辨各音乐要素的能力、旋律感、节奏感等音乐音响感知力、对音乐音响的注意力和记忆力,其则可知道本曲将民族传统曲式中的多段体和交响乐中常见的奏鸣曲式进行了结合,并共分为五部分:草原放牧、与暴风雪搏斗、在寒夜中前进、党的关怀记心间、千万朵红花遍地开。且每部分由于所表现的情景与主题不同,所采用的节奏、主要乐器等亦有不同,如第一部分节奏活泼轻快,以刻画姐妹俩欢快的放牧场景,旋律则包含舞蹈性因素及内蒙民歌中的“短调”特点;而第四部分的节奏则自然舒缓,旋律如歌而深情,以揭示姐妹俩对党的感情以及党对俩姐妹的亲切关怀。同学们能够认识到此,便首先会回归音乐创作者的立场而体验到音乐原本的情感内蕴(欢乐、党与小主人公之间的情感等),而为之后融合自身生活体验与情感诉求的深切共鸣情感的产生奠定鉴赏的基础。

(二)融合学生的生活体验与情感诉求

白居易具有良好的音乐音响感知能力,“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等可映证,所以其能够听懂琵琶女所弹奏的曲子,体会其所想要传达的情感,但由于其自身有“谪居卧病浔阳城”的经历,才会与其情感发生共鸣,而有“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慨叹。对学生在音乐欣赏中,融合自身生活与情感的指导亦便为教师所应进行的工作。

例如:在《长江之歌》一曲的欣赏教学中,同学们基于自身生活的局限可能在音乐本身所具有的情感基调之外,并无法有更深层次的共鸣,此时,我则让其回顾自所见过的祖国宏伟自然景观,如泰山、黄河等,或者回顾自己所看过的爱国类影片,如《战狼》、《我和我的祖国》等,以在某种程度上产生某种大情怀、团结感与凝聚力,进而运用到对《长江之歌》的欣赏与歌唱中去。如此,则亦具有了学生主体与音乐作品之间情感共鸣发生的空间,其音乐内心感受力,则亦会由此自身生活与情感的参与而更上一个台阶。

结 语

总之,对学生音乐欣赏能力的全面培养,是一个需要进行详细规划与稳步落实的系统教学工程,这绝不是一朝一夕中可以一蹴而就。但鉴于高中教育中,学生音乐学习的非专业性及学科课时的有限性,教师则可在此系统中摘取具有节点、基础作用的要素与范例展开教学。

猜你喜欢

音高音响音乐作品
赵季平音乐作品选集
音响销售面对面之我卖音响的这些年
赵季平音乐作品选集
乔治·克拉姆《螺旋的银河系》的镜像世界
图力古尔及其音乐作品浅析
里盖蒂《小提琴协奏曲》中的“双律制音高组织”研究
音响行业真的“难”做吗?
顶级奢华的音乐享受 适合富豪的6套HI-END音响(两声道音响篇)
莫顿·费尔德曼20世纪70年代后的纵向和音音高研究——以室内乐《我生命里的中提琴Ⅰ》为例
“我和我的祖国”中山市原创音乐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