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比较阅读法在高中古诗词教学中的运用

2020-12-07方敏力

魅力中国 2020年45期

方敏力

(唐山市滦南县第一中学,河北 唐山 063500)

近年来,随着我国对传统文化的重视,社会流行起了一股传统文化之风,各种传播新形势不断涌出,像《中华好诗词》《经典咏流传》等,逐渐拉近了传统诗词文化与大众的距离。在此背景下,古诗词教学改革与优化逐渐引起语文教学研究者和工作者的重视。古诗词不光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其独特的魅力可以给人带来美的熏陶和艺术气息的感染,提高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但对今天的高中生而言,在古诗词阅读中存在着语言、文化以及社会背景等多种障碍,影响阅读兴趣的激发。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把古诗词作为提分的工具,忽略了对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为此,积极引入和探究比较阅读法在古诗词教学中的具体实施尤为必要。

一、比较阅读法在古诗词中实施的对象

(一)古诗词形象

古诗词一般围绕着某一形象而创作,不同古诗词所针对的形象不同,这些形象包括人物、事物、景象等,不同形象所传达的诗人的生活理想和思想情感不同。在比较阅读法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品读诗歌,掌握其中的形象,对其中的人物、事物和景物有更深刻的认知。

(二)古诗词语言

语言是古诗词的一大特点,它不同于现代诗词,形式上更为精炼,内容表达上更为丰富。在古诗词阅读中对语言的赏析一般包括诗词的意义与用法、句式句法、风格特征等,通过这些了解诗人的文学风采和语言风格,明白诗人的写作意图,增强对诗歌的理解。

(三)古诗词表达技巧

古诗词中的表达技巧包括表达方式和表现手法,表达方式主要有叙述、描写、议论、抒情等,可以营造出多方面的效果;表现手法主要指作者为了优化语言组织、突出思想情感所运用的组织方式。在比较阅读中要注重对不同古诗词或同一古诗词中这两方面进行比较。

(四)思想情感

古诗词中寄托着作者丰富的思想情感,不同题材、不同作者以及不同社会背景下,产生的古诗词中蕴含的思想情感也不同。在比较阅读中,可以围绕这几方面挖掘与体会其中蕴含的思想情感,丰富学生对古诗词阅读的认知。

二、比较阅读法在高中古诗词教学中的策略

(一)走进文本,精选比较点

在比较阅读中,比较点的选择尤为重要。教师要立足教材,尊重教材设计目的,以此为基础,对课程资源进行大胆整合,实施必要的补充与调整,选择最优的比较点,增强学生阅读兴趣,加深对古诗词的理解。笔者认为,对于一则古诗词文本,可以从亮点、疑点两方面入手,通过对文本的精读,寻找比较点的方向。

比如教学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古诗词时,可以从“咏史怀古”的题材入手,诗中最突出的亮点是用典手法,引入另一篇古诗词《登健康赏心亭》寻找两篇的用典处,结合思想情感的表达探讨辛弃疾的这一表现手法的特色。除了表现手法比较外,还可以进行思想情感的比较,将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与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进行比较,结合作者创作时所处 的社会背景,领略辛弃疾壮志难酬之意以及对统治者的忧虑,感受苏轼怀才不遇之意与关注历史和人生的旷达之心。

(二)走出文本,精选比较内容

现代教育中,知识的获取与学习不再局限于课本,新课标改革也特别主张教师要拥有整合教学资源的意识,在研读教材的基础上,创造性地使用,与网络、报刊、其它图书相结合,敢于走出文本,进行有效的补充和拓展,丰富学生知识体系。

其一,教师可以通过创造性使用教材,在教材内部精选比较内容。以人教版必修四第二单元中李清照词两首教学为例,可以与已经学习的“柳永词两首”进行比较,两者都是婉约派的代表词人,在题材内容、表达方式等方面有很多相同之处,但在思想内容、艺术表现手法以及词的境界等方面存在着很多不同。可以从共性与不同两方面整合比较内容,拓展学生认知。其二,可以拓展课外资源,进行多角度类比,实现对学生的思维训练,引导其学会从多角度进行思考,激发个性化阅读。

(三)优化课堂,实施比较阅读

比较阅读最终需要一定的课堂教学活动组织学生学会从比较中筛选自己所需信息,掌握有效的阅读方法,提高古诗词理解能力。为此,教师要整理开展比较阅读的一般思路,优化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在笔者看来,可以按照“理解古诗词--比较异同--总结归纳”的顺序,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地深入古诗词,学会鉴赏古诗词。比如在比较异同环节,可以开展各式各样的比较阅读专题探究活动,首先确定探究主题,挖掘出其中的探究意义;之后再鼓励学生查阅书籍或搜集网络资料,整合与专题相关的内容;最后以小组为单位,认真研读与专题相关的资料,分析其异同,得出结论,实现对古诗词的深入理解。

结语:综上所述,比较阅读法在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运用,不仅是对传统教学方法的一种创新,更是顺应现代教育的一种重要表现。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从古诗词形象、语言、表现技巧、思想感情等方面入手,精选比较点和比较内容,优化课堂比较阅读过程,提高教学有效性,增强学生古诗词学习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