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五年计划”与青年担当的历史沿革
2020-12-07黄文博
黄文博
(西华大学 四川成都 610093)
纵观新中国成立以来的13个“五年规划”大致可以得出三个方面的历史经验: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指导在发展实践中不断摸索、创新发展理论,在认清历史方位和把握世界发展大势的基础上不断巩固、充实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坚持问题导向与目标导向相结合,在尊重客观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前提下科学规划发展战略和重大任务;坚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持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并在这一过程中不断提高政府宏观调控与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而青年作为一个具有较高思想觉悟的先进群体,在国家前途命运的紧要关头总是能够积极地认知自身历史存在,总是勇于自觉担负时代所赋予的重要使命。从百年历史中传承发展青年精神,挖掘“五年规划”与青年运动的逻辑内涵,就能够引导青年运动朝着更加有利于国家建设的方向蓬勃发展、昂扬前进。
青年精神的传承与发展
“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1]从1919年五四青年运动以来,救国图强、建设国家、改革复兴的历史责任就始终与青年精神联系一起,奠基了一代又一代青年群体的角色担当。进入新时代,随着国家利益与发展性质的变化,青年精神在五四运动的基础上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在习近平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论述中,把握当代青年运动的特点,在跌宕起伏的民族历史中挖掘青年精神的贯穿脉络,才能深切体会当代青年强烈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才能深刻把握青年运动的规律,更好地引导中国青年在服务于“十四五”规划国家建设的进程中绽放新的生机活力,迸发更为强大的潜力。
“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长久存在的灵魂,未有精神上达到一定的高度,这个民族才能在历史的洪流中屹立不倒、奋勇向前。”[2]鸦片战争以来,中国被迫打开国门,西方崛起的工业文明在中国对孱弱的世袭农耕文明产生了摧枯拉朽的冲击且赢得了前所未有的胜利,这一结果刺激了列强瓜分海外殖民地的野心,直接导致了继之而来的各种侵华战争,这使中国先进青年分子感到空前的危机,然而,中华民族的反侵略斗争也屡屡受挫。当第一次世界大战协约国胜利的好消息传入国内,瞬间引发了中国青年热烈的爱国情怀,一时间“公理战胜强权”“民族自决”等名词概念不绝于耳。然好景不长,1919年1月巴黎和会上中国代表团出于对国家主权的维护,提出战后收回德国在山东强占的权益的合理要求遭到无情回拒,各国列强对自身利益的考虑,无视中国人民的正义诉求反而将山东主权移交日本。面对这一令人失望的外交结果,对外依赖严重、孱弱可欺的北洋军政府却准备在合约上签字,此番丧权辱国之行径让中国青年份子痛心疾首,“民族自决”的理想终在腐败无能的北洋政府治下成为一番空想,由此,中国各界青年不堪受此凌辱决定愤然而起唤醒民族于危亡之边缘。5月3日晚,“在北河沿北大法科大礼堂召开全体学生大会,并约北京十三个中等以上学校参加。”[3]青年学生满腔怒火,义愤填膺,其报国之赤忱在大会上淋漓尽致。“法科学生谢邵敏悲愤填膺,当场将中指啮破,裂断衣襟,血书‘还我青岛’四字,揭之于众。”[4]5月3日,北京高校三千多青年学生走向街头发出呐喊并云集于天安门游行示威。“外争主权,内惩国贼”“誓死力争,还我青岛”“抵制日货,拒绝在合约上签字”等口号陆续提出,随后青年学生行至曹宅痛打章宗祥,“火烧赵家楼”体现了大无畏的民族精神和高亢昂然的民族气节。青年学生的爱国运动很快在全国得到了社会各界广泛的回应,而军警缉拿、镇压学生这一行径更加激化了全民族的愤慨之情,由是,学生罢课,工人罢工,商人罢市的爱国运动滚滚而来,以青年学生为先锋涉及工商军农教育等社会各界的大联合促成了这场以反帝反封建为目标的五四运动的完全胜利。而五四运动在振奋全民族精神的同时亦成为了中国青年运动史上的重要里程碑,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习近平曾指出“五四精神体现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近代以来追求的先进价值观。爱国、进步、民主、科学,都是我们今天依然应该坚守和践行的核心价值,不仅广大青年要坚守和践行,全社会都要坚守和践行。”[5]五四精神是当下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不可或缺的精神基石,它承载着一个时代的人民上下求索、艰苦奋斗所确立的理想和信念,对五四精神的发扬有利于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注入必不可少的精神内涵。
在五四精神的旗帜下,无数青年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新中国的建设,从1955年9月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大会的召开到1955年12月毛泽东提出“农村是一个广阔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6]广大中国青年将满腔爱国热情转化为上山下乡支援社会主义建设、保卫新中国的实际行动。改革开放时期,中国青年又在党的号召下将五四精神融入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祖国的进一步繁荣做出贡献。1979年3月“争当新长征突击手”活动,1990年“学雷锋精神,做四有青年活动”再到1993年“青年志愿者行动”。青年精神在不同时期呈现出不同的形式与永不褪色的本质。因此,在“十三五”规划的收官之年,在对“十四五”计划的展望之中,要以思想之“矢”射新时代青年运动之的,让青年在党的号召下传承、发扬四精神,同全国各族人民一道,担负起历史重任,使五四运动的精神旗帜在新时代放射出更加夺目的光芒。
青年在国家建设中的历史作为
习近平曾在95周年的大会上着重强调:“95年来,我们党所取得的所有成就都凝聚着青年的热情和奉献”[7]当今青年的发展前景之广,发展潜力之大,亦深刻源自于党和国家长期以来对于青年工作的高度关心与充分重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需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需要来自于各方面的积极性、创造性和主动性,因此,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过程中,绝不能忽视广大青年作为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的后备力量、作为推动社会变革生力军的巨大作用。当此“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更应该梳理青年作为与国家建设的历史性内向联系,珍视青年力量并辅之以正确导向,为其发展、成才提供更为广阔的平台。
1953年国家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作为此一时期指导国家各项工作的大方针,随后全国上下都开始将学习过渡时期总路线作为一项重要任务加以执行,而青年作为知识水平较高,接收能力较强的群体便担任了此一时期学习宣传党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排头兵,“东北、西北、云南团校都增设了有关总路线的课程,农村中已有四十万团的专职和兼职干部在党的各级干部会议中受到了教育,如陕西省每个农村团支部平均都有一名到三名团的骨干参加了学习。”[8]青年通过学习、宣传总路线的内涵及其实施依据,有力地助推了党的政策在农村、工矿领域的动员、实施力量。在国家“一五”计划实施期间,粮食的供需矛盾问题日益突出,而粮食问题又关系到物价的稳定状况,因此,造成了短时间的人心恐慌。为解决此一问题,中共中央与国务院分别出台了《关于粮食的计划收购于计划供应的决定》与《关于实行粮食的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的命令》,由国家组织的大规模统购统销和农业合作化运动随之而来,而广大基层青年则运用读报组、黑板报等多种形式辅助党在统购统销、农业互助合作等方面的宣传工作,“四川省昭化县曲窘乡的团员,在党的宣传站统一领导下,组成了广播宣传小组,在宣传中采用开院子会和个别谈心的方式……同时举办图片展览”[9]在之后1956年的扫盲运动中,青年这一群体更是具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全国十四岁以上的人口共有三万九千八百三十五万人,其中文盲约有三万一千一百二十一万人,文盲约占人口总数的百分之七十八,青壮年中文盲竟占百分之七十五至八十。”[10]由此可见,青年不仅是扫盲运动的主力军也是扫盲运动的主要对象,而青年文化水平的提高也客观上大大助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共领导人民编制、实施了包括“六五”计划到“十二五”规划在内的七个“五年规划”,在这一过程中,国民经济的发展从单纯地由计划性指令为主要导向逐步转变为尊重客观经济发展规律、积极协调政府与市场关系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同时,这一时期也实现了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向集约型的不断转化。从“六五”计划到“十二五”规划实施的35年时间,中国共产党和政府领导人民群众从解决温饱问题到总体实现小康社会,揭开了中国改革开放事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征程。与此同时青年的作为与担当也随时代发生了深刻的变革,从五四时期呼吁救亡图存、“民主”“科学”的呐喊,到新中国成立初期提升自身文化水平、积极投身工业建设的奋然拼搏,青年迎来了新时代所赋予的新的要求与责任。历史表明中国已步入后工业化时代,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的特点与趋势都证明了创新的空前作用。青年作为一个生机勃勃的先进群体,其本身就代表着新兴的希望,是未来创新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这就要求新时代青年要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论,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的优良传统,将个人理想与人生价值的实现同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学习新的科学技术与理论知识,不断更新观念思想,提升各方面素养,做到内外兼修以适应、服务于新时代条件下党和政府愈发多元化的政策目标,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网络强国战略”以及“军民融合发展战略”中不断贡献自己的力量,在“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创新”中不断发挥自己的优势,唯有如此,广大中国青年才能在社会不断变化的内外环境中,认清自己的历史定位,担当起新时代的历史使命。
党的领导与新时代的青年使命担当
习近平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论述是建立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对青年以及青年工作代际认知的基础之上的,是在新时代我国青年工作的具体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其思想理论为党和政府指导新时代青年运动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南。习近平曾指出“新时代中国青年运动的主题,新时代中国青年运动的方向,新时代中国青年的使命,就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同人民一道,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11]党对领导青年运动工作的重视最早可以追溯到毛泽东一代的领导人,他在与北方青年的谈话中就曾表示:“北方青年为民族解放斗争的先锋,他们的大多数,应该团结,为民族民主革命斗争到底。”[12]邓小平也对青年及青年工作表达了充分的重视,其在1956年关于修改党的章程的报告中就明确指出“青年——是我们的未来,是我们一切事业的继承者。”[13]在后来的1980年,邓小平更是提出要加强做好共青团和少先队的工作。而以江泽民为首的国家领导人依旧坚持了领导青年工作的优秀传统,他在过往青年工作成果的基础上指出:“党和国家对青年人始终充满殷切的希望。青年是我们的未来,我们对青年人,第一要爱,满腔热情地爱护他们;第二要严,对他们要热情帮助,要有批评。”[14]而面对国际环境风起云涌的二十一世纪,胡锦涛同志特别强调了积极引导青年人将满腔青春热血投入到党和人民伟大事业中去的导向性工作,“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加强对青年的教育和引导,在全社会形成爱护青年、关心青年和鼓励青年成才、支持青年干事业的良好氛围。”[15]综合观之,党中央领导人对青年工作的重视形成了优良的传统,具有政策的持久稳定性和理论思想的体系性。
2020年是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之年,任务的紧迫性再加之年初春节期间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所造成的巨大国民财产损失和经济压力使得脱贫攻坚的决战显得尤为艰难,在重大公共卫生安全事件面前党领导力的重要性便尤为凸显,这给予了我们在青年精神构建工作上的反思。青年工作是一个漫长而宏大的信仰工程,因此,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从事关国家、民族未来发展和党的崇高事业后继有人的战略高度来审视对青年工作的领导,其大致从远大理想、热爱祖国、责任担当、砥砺奋斗、以及学习本领五个方面对当代青年提出了要求和希冀。“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系列根本问题的回答也与青年工作的指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青年作为党和人民事业的接班人,是助推中国共产党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重要有生力量,因而青年必须坚定党的领导,自觉与党之初心、使命对接,在建设党和国家的伟大事业中实现人生之价值。新时代青年必须认清肩上重任,紧紧团结在党的周围坚决拥护党对青年工作的领导,在实践奋斗的进程中不断增强道路自信、文化自信、制度自信和理论自信,要始终如一坚持对党的领导的信仰。“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意志和根本利益的体现,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伟大胜利的根本保证。”[16]中国青年运动的政治方向从本质上讲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以及“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紧密联系,青年作为活跃自觉的社会群体,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又为其运动提供了大的方向与基本遵循,而“十四五”规划中对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的坚持,“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统筹推进,国家发展从“量”到“质”的全面飞跃,都离不开青年的青春,离不开青年事业的蓬勃发展。因此,广大青年必要继承光荣的革命传统,“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民族,青春之人类,青春之地球,青春之宇宙。”[17]而唯有如此方能实现习近平总书记所展望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终将在一代代的青年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18]
“五四运动”以来,中国青年的事业便始终与国家前途与命运息息相关,在民族危亡的历史紧要关头总是青年率先为人民和国家发出振臂高呼,辗转奔走。青年运动的方向应该始终围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主题,不同时代青年的使命担当拥有不同的精神内涵。只有认清青年在民族历史中的重要作用,体味青年身上那股“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爱国豪情,把握青年运动的客观规律,才能梳理总结出“十三五”规划中青年对党和人民事业的巨大推动作用,才能正确导向中国青年在“十四五”规划国家建设的长远事业中认清角色担当、忠于历史使命、陷于伟大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