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期忻州社火及其功能审视

2020-12-07杨洋忻州师范学院

黄河之声 2020年5期
关键词:忻州社火传统

◎ 杨洋 (忻州师范学院)

“社者,土地之主,土地广博,故封土以为社而寺祀社”[1],这里的“社”说的就是社神,社神即为土地神。而火,即火祖,传说中的火神,后来延伸为红火热闹之意。社火是农耕时代村社为求得风调雨顺,设立祭祀场所,迎神祈福时各种杂戏活动的总称。简言之,我们可将社火看作是以社为单位祭祀土地神的热闹和红火的表演。社火盛行于全国各地,而作为“晋北锁钥”的忻州地区,其社火更是独具特色。

一、忻州传统社火概述

忻州地处黄河中游的晋西北高原,北倚长城与朔州、大同为邻,南毗太原、吕梁、阳泉,西隔黄河与陕西榆林、内蒙古鄂尔多斯相望,东临太行与河北省的阜平、平山两县接壤。位于山西省中北部的忻州,根抵三关,咽喉全晋,南拒中原,北控大漠,素有“晋北锁钥”之称,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因而成为黄河文明与草原文明碰撞、交融的天然节点和独特地域。

忻州的民间社火始于宋、金时代,到清末和民国初期兴盛起来。每逢过大年、闹元宵、赶庙会,一般都要进行社火表演,以示庆祝和祈祷[2]。表演内容有舞狮、龙灯、牛虎斗、二鬼摔跤、贪狼斗宝、爬蛤蟆、高跷、秧歌、旱船、竹马、抬阁、跑阁、牛拉阁、转阁、牛龙杠、大头人、海蚌舞、五鬼闹判、王老送闺女、哑老背妻、钻钱眼、夸富斗宝等三十多种。忻州流行的社火演出通过各种形式反映社会生活。这些社火表演大多都源于本地的艺术表演形式,与忻州的历史、风土人情有着密切的联系。由于地理、文化、经济等条件的不同,社火表演的分布也不平衡。城镇与平川表演种类多,规模大,活动多;山区反之。由于历史因素的影响,有些表演已濒临失传,比如忻州原平的“大马社火”。但也出现了一大批新的表演形式,如霸王鞭、大头人、丰收车、担媳妇等等,七十年代以后,有了具有时代特色的彩车表演。

二、新时期的忻州社火

首先,忻州拥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丰厚的文化资源。近年来,忻州市委、市政府积极搭建文化发展平台,推动文化发展,奖励和保护民间技艺传承人,为忻州地区社火艺术的发展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进一步发展、创新注入活力,也使得忻州社火的表演形式、表演内容等随着时代的发展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同时,公、私文化团体的勃兴,推出了一系列本土文艺精品,这无疑对保留和传承忻州社火艺术具有重大意义。

其次,随着忻州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民生水平不断改善,加之外来多元文化的冲击和新的社会环境,也使得人们的观念也发生了转变。人们对民间社火艺术的内容和形式有了新要求,并对社火的改革创新进行了新的尝试,逐步从保守、被动走向开放和文化自觉。

忻州社火在时代的潮流中与时俱进,找到了自己新的定位。它已经从根本上摒弃了对神的无限崇拜以及对祖先的盲目祭祀这一旧传统,进而转变成了一种内容丰富健康,形式多元的生动有趣的文化活动和新的民俗。如今的忻州社火,在表演形式与内容上,求新求变、发展创新。以忻州的峨口挠阁为例,以其鲜活的生命形态紧跟时代的步伐。从内容看,传统“挠阁”起初只取材于如《孟姜女》、《白蛇传》等民众口耳相传的民间故事、神话传说;新时期由于“挠阁”架数的增多,内容逐渐宽泛,像《月宫折桂》、《杨家将》等传统戏剧和小说《西游记》、《红楼梦》这些耳熟能详的故事和情节也被搬到了“空中”;尤其是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模仿电视剧人物的扮相也自然成为“挠阁”融入新元素(与时俱进)的有效途径。形式上,峨口“挠阁”由单一的站立式发展成了站立式、活心式、旁挂式并存的演出形式;置景上由单纯盛开花朵的柳枝装饰,发展到鸟兽坐骑隐于花朵中的复合装饰[3]。不难看出,新时期峨口挠阁的精湛技艺,包涵了时代的变迁和几代峨口民众的智慧。因此,新时期的忻州社火除了保留、继承传统社火精髓外,也展示出了传统民俗文化对于社会变迁的适应能力,充分体现了忻州社火文化的包容性与时代性。

三、新时期忻州社火的功能

社火作为一种民俗文化现象,就其最初的文化内涵和社会功能而言,主要是为了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而进行的祭祀、娱神活动,而后逐渐增加了娱人、教化、经济等功能。新时期,忻州社火既继承了部分传统文化功能又增加了一些新的时代内涵。

(一)祈福纳祥的精神诉求功能

社火因祭祀社神和祈福纳祥而产生,敬神、娱神便是社火的重要内容,它体现了民众求吉避凶、趋利避害的心理特征。社火表演中的秧歌、锣鼓、龙灯,再如忻州地区流传的《调鬼》、《八仙庆寿》等节目都是祈求神灵护佑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实证,流露着乡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内在的精神诉求。

就祭祀功能来看,新时期的忻州社火从根本上摒弃了对神的崇拜以及对祖先的祭祀,舞龙、舞狮表演也只是单纯地对传统社火的内容传承和对风调雨顺的祈祷。新时期忻州社火的祭祀功能已逐渐削弱,祈福纳祥的精神诉求增强。人们通过“闹红火”这种文化娱乐活动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期盼。

(二)德育化民的教人向善功能

所谓“以六乐防万民之情,而教之和”[4],意思是用乐舞来防止、节制人们不符合礼的各种欲望,同时教化完善个体的伦理道德,做到互相敬爱,并懂得如何与社会保持协调。所以说,教化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完成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忻州社火能够代代相传,妇孺皆知,其强大的教化功能可见一斑。

忻州社火的教化功能不难从它表演的内容中体现出来,帝王将相、才子佳人、忠孝节义的历史典故在社火表演中多有演绎。新时期,忻州社火既继承了中国古代的一些有利于教人向善的文化和历史故事,也加入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并用唱词、念白、音乐、舞蹈等形式表达出来。人们在制作道具、排演节目、观看演出的过程中开拓视野、丰富阅历,并获得诚信、忠义、爱憎分明的精神财富,同时通过学习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历史故事、民间传说及其折射出的文化内涵,传递忠孝节义、惩恶扬善的伦理道德观念,昭示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善恶观。总之,新时期的忻州社火不仅汲取了传统社火文化的精华,而且结合了新的时代内容,体变质存,代代相传,依旧发挥着其强大的教化功能。

(三)公众参与的娱乐休憩功能

一切艺术都包含着娱乐的功能。春节是中国传统社会最重要的节日之一,社火则是忻州

在春节期间的最重要的娱乐和民俗活动,全民参与、集体行动。民众以“社火为乐”,有着广泛的参与度。村社中的男女老少,有的出谋划策,有的出资出力,有的敲锣打鼓,有的载歌载舞,大街小巷、公园场院到处都有身着盛装的表演者。每遇社火表演,街道上,广场中,常常人山人海,人头攒动。一些私人团体尤其是中老年演出团体也自发地参与忻州社火的演出。在纵情的欢乐中,一年的疲惫和不愉快,在“红火”中烟消云散。一年一度的社火,使民众愉悦了心情,活动了筋骨,交流了思想,凝聚了感情,为民众生活增添了快乐。

(四)凝聚村社的情感维系功能

社火表演是村社的公共性群体活动,是村社集体凝聚力的体现。冬季农闲时节,各村镇就要开始用一到两月时间准备社火表演的各项事务,置办服装道具、安排参演人员、筹集经费等。平时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常忙于各自的家业而无暇顾及其他,但在这种群体性的社火活动中,村社中的家家户户要么出力、出钱,要么出道具、出演员等。村社民众一起排练,一起演出,既可维系人们之间的联系,又可提升村社成员的凝聚力,培养合作和奉献精神。在社火表演的社与社、村与村之间的比赛中,为了能使表演出彩,各村各社,使出浑身解数,拿出了全部的激情,在増强本村镇社员之间凝聚力的同时,还促进了与其他村镇社员的交流与相互学习。

(五)尚武刚健的强身健体功能

元末明初,晋西北一带经常受到来自北方少数民族的侵扰,人们为了生命和财产的安全,需要习武强身,并晓得格斗技巧以及军事布阵等,所以忻州一带民众具有尚武精神。加上忻州一带盛行武术、摔跤等活动,使得忻州社火与武术相结合而形成了一种独具特色的民间文艺形式——忻州原平的“大马社火”。“大马社火”剧目多以三国、隋唐故事为主,如“磐河大战”“官渡大战”“大破天门阵”等。其动作中包含武术、杂技、舞蹈等民间表现方法,每一细节都很讲究说法和规矩。演员使用的服装叫“行头”,有头盔,有铠甲。所用的器械有大刀、扁刀、长枪、斧、钺、鞭、锤、棍等。演出的套路有单人演武、对打等。

新时期,受传统尚武习俗的影响,忻州地区武术学校逐年增长,在社火表演方阵中,出现了多家不同形式的武术培训机构。从传统中国武术的拳、剑、棍、枪、链、刀,到跆拳道、格斗、柔道等。不难看出忻州人民对武术、摔跤的钟爱,其背后蕴藏的健身功能不言而喻。不仅如此,新时期的忻州社火还融入了现代舞蹈和广场舞,在社火表演的过程中,无论是表演者还是观众,身体都会跟着音乐的节奏扭动起来,不仅活跃了群众的文化生活,而且活络了筋骨、促进了全身的血液循环,达到了强身健体的效果。

(六)助推经济的商业宣传功能

社火的宣传功能虽与传统社火的教化功能相似,却又有所不同。传统社火的教化功能主要体现在于传承忠孝节义等传统的价值观,而新时期社火的宣传功能则主要体现在宣传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商业宣传,助推经济发展等。比如针对创建文明城市、老城开发、农村改革等等进行宣传,体现着忻州社火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

80年代,人们在披红挂彩的轿车的车顶固定着村镇名称的宣传牌,其后就是两人或四人抬着写有国家富农惠民等相关政策的宣传方镇。90年代,社区安排企业制作花车参加社火汇演,有些企业将自己的经营范围、地址和招聘信息展示在花车上,既完成了所属社区分配的表演任务,又宣传了企业品牌。近年来一些培训机构也加入了忻州社火的表演队伍,通过学员的汇报演出这种免费的广告,既彰显了自身实力,又扩大了招生的宣传,使得现代社火表演具有了浓重的商业气息,从而助推了忻州经济发展。

结 语

社火是中国历史演进过程中的政治、经济、民俗风情、群体观念、群体意识、社会环境和人文情态等发展脉络和足迹的真实记录,是研究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血脉,特别是乡村历史人文生存变迁的“活态”教材。忻州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积淀较深的地区,今天的民间社火就是对忻州历史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正是这种文化的形成和发展,造就了忻州人的优秀传统和人文性格。因此,弘扬忻州民间社火文化,充分挖掘其社会功能,对满足人民的精神诉求,教化民众,娱乐群众,凝聚人心,强身健体,助推经济,提升城市品位和文化软实力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猜你喜欢

忻州社火传统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忻州职业技术学院
阳煤忻州通用机械有限责任公司
闹社火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甘肃:新年舞社火,经久不息
老传统当传承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社火”辨——兼论中原传统社火的发生
《魅力忻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