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科举考试制度的特点及影响
2020-12-07牟锋
◎牟锋
科举考试是我国古代以分科考试来选拔对应人才的相关制度。众所周知,科举考试起源于隋朝,在唐朝逐渐形成,到了宋朝则进一步完善了科举考试的相关制度。宋朝在经济上重视商业发展,工商业者的地位得到提高,并且在政治上抑制地方权力,强化君主集权;在文化上重视文化教育,所以这就导致了科举制度注定会产生相应的变化。与唐朝相比,宋朝的社会阶层和阶层之间的关系也产生了变化,这些重要因素都对科举制度的变化产生重要影响,使宋代的科举制度表现出诸多特点。
一、由资格性考试转化为任用考试
隋唐时科举考试正处于实行初期,有些氏族子弟并不能够直接获得过关的资格,如果想要做官还要再继续在学校中深造学习,才能够合格应用,如果不合格,则又要经过三年的培训才能够再次参加考试。但由于当时受到限制,有不少的寒门子弟,虽然科举合格但却无法过关。
宋代则首先取消了吏部考试,一旦选中举人,则由皇帝钦赐可即刻做官。宋太宗时殿试分为三甲,真宗时又分为三甲五等。随着时间的推移,对于及第之人所授予的官职越来越大,宋太宗时授官的品位还是比较低的,由此我们可以推断出在宋代把科举考试由资格考试变为任用,也算是古代科举制的一大特点,并且这一特点元明清都有所沿用。这不仅能够加强社会阶层的流动性,还更容易巩固君权统治。
二、取消门第限制
在隋朝与唐朝时,同时存在着推荐选举制和九品中正制,这种制度由士族把持着做官选官的权利,掌握着绝对的统治权,寒门学子进入仕途则十分困难。但是在隋唐时期,随着士族的没落,科举制度打破了士族任人举人的场面,是一个历史性的进步。但是,在许多地方仍然保留着这种落后传统,士族仍然凭借权力或多或少的影响科举制度的正常运行。有些人把持朝政,垄断仕途。宋代初期采取了相应的措施,限制了士族大家与寒门的竞争。后来宋朝统治者还通过各种不同的措施,最后终于取消了门第的限制,扩大了考试的范围。太宗年间,朝廷明确规定,人们都可以参加科举,过去一直被排斥于社会之外的工商一族和边远地区的寒门子弟,也有了参加选举的可能性。
选拔寒门或贵族子弟,取消了门第限制,扩大了科举考试的群众基础,究其原因也不过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经过唐代的长期战乱,士族地主的势力进一步衰弱,商品经济的发展使庶出地主阶级迅速崛起,手工经济的发展使得工商业者的地位今非昔比,他们希望通过考试实现其自身人生价值以及政治诉求。其次国家希望吸收更多的寒门子弟来参与政权意志,逐渐扩大势力,扩大统治基础,巩固中央集权。
三、科举录取名额增加
唐代科举取士的名额十分稀少,每年录取人数最多不过60—70人,最多一次录取了79人。到宋代则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宋代的科举取士人数数量十分惊人,据 不完全统计,宋代每年取士约360人,是唐朝的5倍,是元朝的30倍。宋代的录取名次之所以猛增,对当时来说是十分合理的,与客观形势是无法分开的。首先,宋朝疆域十分宽广,官员却十分缺乏,所以中央政府缺乏可以有效管理的官员。为了大量选拔人才,充实各级官僚机构,不得不扩大录取人数;另一方面,唐朝末期军阀割据混战,宋代统治者忌惮武将,重文轻武,所以就需要科举制度选出大量的文臣来稳定统治,弥补地方官员的不足。在这样的思想指导下,自然要增多录取数来适应统治需求。
四、结语
由此可见,我们能够得知在宋代的科学考试制度中,宋代的科学考试相较于其他朝代有很大的不同,呈现出很多新兴的特点,这都与宋代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因素分不开。在考虑宋代科举制度时,我们要同时分析经济文化政治方面的变化,这样才能够得出更加深刻的结果,得到更加准确的结论。并且这些特点在科举制度中都发挥了十分积极的作用,为后代所沿用,对于后代的科举制度开了先河,能够让后代的科举制度有章可循,对于我国科举制度的完善也起到了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