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信息时代下高校思政教育培养文化自信困境与解决路径

2020-12-07

山西青年 2020年10期
关键词:世界观系统化信息时代

张 琳

四川大学锦城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四川 成都 610000

一、信息时代冲击下高校思政教育树立文化自信的困境

信息时代不仅改变了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同时互联网传播给予了学生全新多元体验的可能性。第一体现在传达效率上。信息时代信息传播的速度与接受速度远远提高,每秒有数以万计的信息生成并传播到世界每个角落,互联网俨然成为庞大数据信息的“流散地”,也改变了受众接受信息的速度与等待信息的耐心度。高校思政教育特别是文化自信的树立需要长期时间形成,具有一定的思维定向性和教育方法惯性力。

第二体现在传统自上而下、以教师为主的教学模式与信息时代双向互动平等互动方式之间的矛盾。传统的思政教育沿用中国尊师重道的文化思维,很多时候仅以单纯的理论填鸭式灌输,缺乏生动性和及时课堂反馈。

二、信息时代下高校思政教育培养文化自信解决路径

凡事不破不立,系统化的教育观为信息时代下高校思政教育树立文化自信的提供了解决路径。系统化是对分散教育力量的重塑的要求,它建立在马克思主义指导观和中国优秀文化精神土壤上,吸取国外优秀文化内涵,尊重教育发展规律,并结合互联网思维,发挥平台优势,具备多元信息整合能力,打破定势的思政教育的束力,勇于探索开拓新兴思政教育新模式,从系统教育思维、系统教育行动力到系统教育世界观三方面有效的开展树立文化自信的教育活动。

(一)具备系统化教育观的思维,优化课程架构设计

系统思维是世界观形成的基础,也为实践行动提供基本的指南。传统高校思政教育受国家文化固定思维和社会风气舆论导向的影响,在定势思维驱动下容易墨守成规,排斥新生教育渠道和理念,很难接受新生观点。

教育工作者需整合文化自信面面观。文化自信不仅扎根于文化内涵,同时作为显性文化,涵盖了社会的各个层面,在信息时代其思维核心来源于“社会化的教育观整合”。在中国文化土壤中汲取养料之外,也要放眼世界文化,在教授文化自信相关课题时,拥有跨学科背景思维,构建立体化的课程框架。

(二)具备系统化的执行力,建立有机网络思政平台

借鉴优秀网络思政平台案例,真正具备互联网思维。互联网思维是对于市场、用户、产品、产业链乃至整个网络生态进行系统联系的思维模式。互联网思维下思政教育并非网络和思政教育一加一等于二的简单组合,更不是依葫芦画瓢照搬国家对于文化自信的官方文件。同时文化自信的培养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单一工程,它的树立,是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结合其文化自信在各领域、方式及手段上的拓展和延伸,更是一种全新系统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和理念。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转换思维,变被动为主动,深入了解网络发展脉络及规律和文化自信内在内涵,结合思政教育与网络长板取长补短,是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和创新的一种新趋势。

(三)具备系统的教育世界观,大力推行思政人文教育

在科技快速发展的今天,许多高校教育工作者在开展工作时,着眼点更多在学生技能的培养,却忽视了人文教育的培养。“重技术轻人文”的结果,好比一栋现代性的大楼没有稳定的根基,随时会因为意外的灾难而倒塌。千里之堤,溃于蚁穴,信息时代全景化视角背后是浅表、良莠不齐信息的泛滥,是社会的意识形态的无序、利益团体的争端。

思政教育工作者需具备系统的世界观,在技术至上的当下,教育的根本还是要回归人心。应大力推行人文教育理念,秉持以人文本的理念,来滋润、灌溉人心贫瘠的土壤。信息时代技术变更日新月异,但人文教育则像栽种一颗树木,根深叶茂,一旦建立便久润人心。思政教育将人文教育环节放在首位,做学生思想的领跑者,既立足于现实层面,同时又能灵活跳脱于当下技术束缚,给予学生心灵及时的、全面正向的引导和净化。

三、结语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高校思政教育和文化自信的建立从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和一蹴而就的工作,它是遵循历史社会发展和主客体规律,循序渐进的一项漫长的事业。但凡困境即是转机,高校思政工作者需立足现状,树立整体系统育人的思维观、执行力和世界观。整合优秀中西文化资源,构建跨学科理论框架,坚持人文教育为导向,满足学生对于美好生活的多元诉求,有方法、有温度的让学生真正树立并坚定践行文化自信的道路。

猜你喜欢

世界观系统化信息时代
坚持系统化思维 构建大安全格局
系统化推进回迁提速
智能化的“世界观”
《世界观—雕塑遗产》
远洋东方境世界观售楼处
面对信息时代 成长的孩子们
信息时代的智慧教育
统计工作如何应对信息时代的挑战
信息时代
走向理性:近代以来中国世界观的嬗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