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育问题探析
2020-12-07刘璐
刘 璐
沈阳建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 沈阳 110168
一、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1]。青年是国家发展的根基,是新生力量的代表,青年的培养对于国家的未来发展至关重要,也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思想教育工作。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青年群体的头脑,用理论指导实践树立青年群体的理论自信、制度自信、道路自信,是我党、我国未来发展的根脉所在。但是,随着经济的腾飞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日益复杂,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各类矛盾更加突出。作为继承了党、国家和马克思主义的青年也受到社会经济生活的影响,思想更加复杂。在多元化的政治社会中,必须培养他们的政治地位,强化他们的思想。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我们应该从一开始就学习经典,努力使马克思主义哲学成为我们自己独特的技能”。培养当代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必须以此为方法和目标,坚持信念,为祖国作出贡献[2]。
二、新时期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对象的现状
目前,我国大学生的总体年龄在18 岁左右,是2000 年后的一代。作为具有良好物质条件和政治环境的新一代大学生,在许多方面都有自己独特的特点。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就是马克思与恩格斯在不断实践探索中所得出的理论创新成果,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更是无数主动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前辈共同努力的成果。当今时代是一个风云变幻的时代,新的问题每时每刻都在不断出现,各种挑战也在不断增多,在面对这样一种错综复杂的环境时,只有进一步加强理论体系的学习,才能更加沉着的面对并解决问题。
(一)心系祖国,但缺乏行动力
一般来说,那些在成长过程中享受祖国快速发展的大学生,对祖国有足够的爱,这种爱可以从社交媒体和对重大网络事件的反应中看到。他们有强烈的爱国热情,对自己的身份有广泛的认同感,对某些事情有自己的是非判断,这是符合社会主义价值观的。作为一个潜在的马克思主义者,政治正确性就可以得到保证。但是,必须指出的是,他们虽然热情,但在现实生活中相对缺乏一些知识。
(二)有个性和思想,但缺乏信心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普及以及智能移动终端的发展,学生可以通过各种途径获取自己的信息。因为年轻的学生有较高的教育知识水平,有着前卫的气质和独特的个性,他们很容易接受新事物。他们不同于某些人的习惯,缺乏坚强坚定的理想,没有进步。因此,许多青少年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依赖于父母、亲属和社会关系,影响了社会的积极发展。
(三)创新能力强,但过分自我
他们对重大事件的发展和新趋势发展都有自己的判断和选择。他们敢于竞争,且独立。敢于战斗,有很强的创新能力。然而,由于许多青年学生还是独生子女,从小就受到家庭和长辈的照顾,人际交往缺乏技巧,思想意识强,对群体没有强烈的归属感,以自我为中心,他们的行为容易发生冲突,或者他们的想法无法得到有效的实现。
三、新时期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内容特点
(一)坚定的政治素养
中国是社会主义社会,建设共产主义社会是最高的政治理想。虽然我国已经进行了一系列的经济社会制度改革,但其根本目的是为了实现全民小康这一伟大目标。因此,只有坚定不移的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重要思想,才能获得新时期发展的源动力。
(二)广泛的知识
为了不断促进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发展,我们必须把知识作为一切事业的基础。青年学生应不断提升自我的综合素质,拓展眼界、敢于实践,将所学知识技能转化为先进生产力,丰富社会主义物质财富。除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各种现代科技知识之外,我们还需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知识体系的基础,充分认识到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先进性[3]。
(三)道德上要有服务和奉献意识
我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群体都是精神素质、道德素质的兼备人才。无论他们是否牺牲奉献,都能充分反映出一个人的精神面貌。要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思想意识,使他们清楚地认识到摆在自己利益面前的正确价值观,不仅要有知识、思想,还要有脚踏实地,吃苦耐劳的精神。
四、新时期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中常见的问题
(一)学生思想认识不到位
受传统文化与传统价值观和西方文化、西方价值观的共同影响,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呈现多元化状态。对当今时代的青年学生来说,马克思主义似乎是一种非常虚假的错觉。虽然许多公共课程教授学生日常学习和教育,但他们没有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仅限于一种理论,即它不影响学生的进一步学习、就业、学习或未来的发展。
(二)高校思政课与社会现实脱节
许多老师把让学生背考试内容作为他们的责任,学生对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热情不高,影响了青年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课堂语言过于学术化,学究气太浓,不利于大学生理解和接受。此外,教师没有做好充分的备课,引用实际案例,强调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性。
(三)高校对于马克思主义学习的保障不到位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普及,学生数量增加,导致了大量教师的短缺。教育经费更倾向于高校和理工科。这就导致高校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条件缺乏,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经费的全面缺乏,许多教学和研究活动无法正常进行。青年学生的培养自然跟不上社会发展的步伐。培养广大青年学子是应对当前国际国内复杂政治经济形势考验的必然诉求,具有重要理论和现实意义。
五、新时期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育的方法探析
(一)多种方式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
一是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相关课程学习。强化不仅依靠教师的力量,通过多种教学方法改进,使学生真正感受到马克思主义的本质。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要坚持“八个统一”,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不断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是增强思政课亲和力和针对性的内在要求,是达到思政课最终目标的重要保证。教师应改变固定的教学讨论,加强讨论,提供意见,让学生在思考中学习马克思主义。二是开设定期学习培训课程,创新培养方法和培养路径。要加快推进思政课考核内容与方式的改革。高校思政课教学在于培养大学生的家国情怀、坚定“四个自信”,培养健全的人格和正确的“三观”。科学合理的课程考核模式,既是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和自觉性的有效手段,也是推动课程理论向实践转化的重要措施。引导学生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现实热点相结合,并通过讨论学习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化理论认知,将理论应用到实践中,深化学习体验。
(二)加强实践锻炼
高校应重视大学生群体的课外实践活动,利用实践活动深化理论认知。组织形式多样的社区活动,做到教学与实践相结合、强化青年学子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等途径来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如到社区帮助老年人、组织集市、支持教育等活动。虽然这些活动不能清楚地表明它们是马克思主义的活动,但它们能够促进学生明确的社会责任感,促进社会自我的实现。同时,也可以让学生有机会参观党和政府部门的工作,了解党在全国范围内的工作,充分调动为人民服务的积极性和愿望[4]。
(三)拓宽培养渠道,加强互联网主阵地建设
网络技术的发展为青年群体认识世界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平台,但同时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培养必须把握这一新领域。马克思主义理论可以通过建立专门网站、网络社区、新浪微博、贴吧等来传播。马克思主义具有丰富的内容和与时代密切相关的信息,形成了新领域的思想旗帜,引导着大学生的思潮,加强了对网络信息的考核。要打击一些错误的思想和反动的言论,不要动摇学生的思想判断。
(四)建立完善的机制
学校应建立一系列完善的推荐制度,为党组织提供良好的输出渠道,找到教学与实践的良好结合点,把优秀的马克思主义青年学生推荐到政府各部门,让学生知道学习马克思主义不仅有利于他们的未来发展,而且能真正为社会做出贡献。还应该积极寻求党政机关和教育部门的支持,为优秀青年学生提供先选的机会,提供培训平台,给予一定的政策支持,为未来人才奠定良好的思想基础,为广大具有培养潜力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提供成长环境和发展机遇,同时让他们真正感受到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本质。
六、结语
新时代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是国家的希望、民族的未来,他们肩负民族复兴重任砥砺前行。在日益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下,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仍旧严峻。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我党我国诞生发展的根基,只有不断地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深化思想认知,才能在新的斗争形势下拥有清醒的头脑、深远的眼界,为国家的发展、民族的复兴保驾护航。高校是青年人才培养的重要平台,应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教育活动,培养思想性、综合性、高素质人才,以适应社会主义建设发展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