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传媒经济实践中突出问题及解决方案
2020-12-07琚芳蕊
琚芳蕊
北京互联云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北京 100000
大众媒体指的是从事向大众传播活动的大众传媒组织构成的行业,包括电影、电视、广播、报纸、书籍等传统媒体和互联网等新媒体。大众传媒业简单说就是向不特定的、数量规模大的大众传播信息的行业,是由确定的中心像不确定的大众的信息发布。信息传递,最重要的是保持信息的真实有效,产生价值。真实是新闻的生命,也是新闻的基本原则。大众媒体具有地位赋予功能,通过赋予各种议题不同程度的显著性,引导大众和社会舆论导向,对意识形态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大众媒体应当给公众传递真实有效、公正客观的信息,这是作为大众媒体的基本素养。保持新闻传播信息的真实性,可以有效避免信息传播的偏差。一旦失去新闻的真实性,出现假新闻报道,可能会误导大众,产生不可估量的后果,这样的传播价值是值得怀疑的。
自媒体蓬勃发展,使得个体从单一的信息接收者变成了双向的信息接收者和发布者,每一位大众都可以成为新闻传播者,新闻行业内容更加繁多,传播速度更快,行业规范的难度加大。近年来,公众对媒体新闻传播的真实性,提出了越来越多的质疑。一些新闻传播媒体,为了吸引眼球,获取利益,哗众取宠,不时有虚假新闻发布。由此本人认为,当前我国传媒经济实践中最突出的问题是——如何坚守新闻的真实性原则。本文以下对影响较大的与传播真实性原则相悖而行的几个热点案例进行分析,并尝试提出有效解决方案。
一、案例分析
(一)万州公交车坠江事件
2018 年10 月28 号,一场重大交通事故——万州公交车坠江事件占据了头版头条,万州立交桥上一辆公交车在行驶的过程中与一辆小汽车发生碰撞,公交车受到撞击坠入江中,造成13 人遇难,2 人失踪。事件发生后,《新京报》最先发出报道,称事故是由于小轿车女司机穿高跟鞋开车不遵守交通规则逆行导致。之后,其他各家媒体不经考察确认,就纷纷跟风报道,将矛头直指轿车女司机。“女司机”这个本来只是一个不带内涵的普通名词,但由于部分媒体选择性地大量报道女性在车辆事故中的案件,突出强调驾驶员的性别,造成性别歧视,使女司机这个词语渐渐有着一层驾驶水平不佳的含义。人们在看到这样的词时容易以偏概全,将所有女司机都认为是“马路杀手”。由于群众大部分信息都是从媒体中获知,受媒体的信息影响大,媒体导向作用明显,媒体倾向极易成为大部分人的观点,加之公众对女司机该群体了解并不深入,造成了对“女司机”的刻板印象。在此印象的驱动下,引发了一场对女司机的舆论审判,开始了对女司机逆行的口诛笔伐,甚至有网友人肉这位司机,给当事人的生活带来了严重干扰。
然而事情真相却不是这样。当天下午,万州公安局分局调取桥上监控,监控中显示,公交车在行驶过程中,突然偏离行道,撞向了对面正常行驶的小轿车,随后冲出大桥。事情进一步发酵,11 月2 日人民网公布了公交车内监控视频,显示公交车偏离正常行道原因是由于一乘客与司机发生争执,起了身体冲突,乘客与司机拉扯从而导致车辆失控。至此,舆论的焦点转向与那位公交司机拉扯的乘客,开始了新一轮的批判。人们开始质疑新闻的真实性。
在该案例中,新闻的真实性与及时性产生了冲突,为了及时获取第一手信息,新闻在追求速度的过程中,如果不仔细审查新闻事实,就容易造成新闻失真。
(二)咪蒙事件
进入21 世纪互联网时代之后,随着技术发展,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传播者,自媒体迅速发展起来。2019 年1 月29 日许多人的朋友圈被来自自媒体咪蒙公众号的一篇文章《一个出身寒门的状元之死》刷屏,该文章创下了阅读量10 万+,点赞数接近4 万的记录。
以“寒门”、“状元”、“死”这样多重吸睛的字眼组合成的标题加上内容的悲剧性引起了大众的同情唏嘘。毒鸡汤式的这篇文章成为爆文并不意外。它讲述了一名出身寒门的男主人公,通过努力奋斗逆袭为高考状元,考上了不错的大学,毕业后努力工作,因为人正直,不为富二代作弊,不为老板做假账而人生处处受限。他不断挣钱贴补家庭,却难逃命运的掌控,年仅25 岁就因病早逝的故事。
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一系列社会问题也不断出现,社会心态多元化,浮躁化,各种焦虑随之而来。一些自媒体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通过吸睛的标题,制造争议话题,比如这篇文章深谙社会的痛点,构造悬念与冲突性:底层逆袭,阶级差距,阶级固化,理想情怀,悲剧主题。利用大众的思维惯性,贩卖焦虑,搞精神传销,消费读者,最终拥有了10 万+的阅读量。然而,在引起大众同情唏嘘转发的几个小时后,开始有了不同的声音,对于这篇文章的质疑引发了它的第二轮刷屏。文中内容浮夸,有大量煽动性文字,诸多细节经不住推敲,有明显的编造痕迹和逻辑漏洞,比如文中提到作者毕业两年成为阿里巴巴P7 级的员工,经查证,阿里巴巴方面回应并不属实。人们对文章真实性和价值观的反思越来越多,随后,文章因涉嫌违规被禁止查看,咪蒙公众号停更,微博永久关闭。自媒体传播的真实性引起大众怀疑。这并不是咪蒙第一次获得10 万+,通过查看咪蒙往期推送的文章,该公众号的标题内容模式已经是程序化:标题中夸张的细节突出,激烈的情感矛盾冲突,以第一人称叙述,比如:“我曾想过让父母死”,“我可能死在前女友手上”,“因为胖,我想捅死我自己”等。文章内容缺乏营养,将这种毒鸡汤、负能量源源不断地传送给大众,传递一种消极的价值观,给整个社会带来负面影响。
(三)大跃进时期
1958 年5 月,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提出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的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由此掀起了一股大跃进的浪潮。该路线忽视了客观规律,一味的追求工业生产和农业生产的高速度,急于勇进。在这个过程中,虚报风、浮夸风、“共产风”盛行,各地纷纷提出不切实际的目标,争高产。
媒体对此现象推波助澜,在《人民日报》的主导下,许多报纸上出现了一系列不切实际的内容,甚至各地媒体攀比,争高产,虚报产量。如:
麻城建国一社出现天下第一田早稻亩产三万六千九百多斤福建海星社创花生亩产一万五千多斤记录。——1958 年8月13 日《人民日报》
不断破除迷信 粮食堆积成山 寿张青年高放红薯等三大卫星 红薯亩产618000斤 水稻亩产75190斤 玉米亩产51865斤。——1958 年11 月6 日 《中国青年报》
小学炼钢材树起一面红旗 洛阳红领巾钢铁厂妥善安排生产和教学,日产纲四十吨。——1958 年10 月26 日 《光明日报》
这些例子反映出大跃进时期媒体的浮夸风现象的严重程度,本应秉持真实、客观原则的媒体充斥着大量虚假报道,大部分媒体工作者违反了新闻的真实性原则,带来社会混乱,使人们产生错误认知,同时也使得左倾错误进一步发展,给人民群众带来了沉重的灾难。
以上三个案例从侧面都反映出了大众的社会心理特征,这就表明了假新闻大多数都在特定的社会背景的基础上,与人们的社会心理相稳合,新闻造假者对于大众的社会心理有着较为深刻的了解,能够很好抓住大众心理的兴奋点,使失实信息扩散。
二、加强新闻真实性的建议
类似这些信息造假,新闻失实情况层出不穷,假新闻的泛滥,久而久之,会降低媒体对大众的公信力,引起不良后果。媒体的影响是非常广泛的,渗透于大众的日常生活中。媒体言论可以影响到社会舆论的导向,影响人们的意识形态。媒体应该保持实事求是的态度,做一个客观真实的传播者,承担起相应的社会责任,向大众传递真实、有价值的信息。在此,我提出以下2 点建议。
(一)加强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和技能水平
由于近来来自媒体的发展,媒体工作者的技能水平参差不齐,出现了许多并不具备相关职业技能的媒体工作者,因此要加强从业者在从业之前的职业技能培训和道德教育的工作,认识到媒体工作的重要性,每一位从业者都应该为自己的职业行为负责,树立正确的道德观、人生观、价值观,坚持实事求是、认真严谨、不盲目跟风的工作原则,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深入调查,对事件做出正确判断。
(二)加强行业规范
新闻行业法律法规的缺失,使一些从业者无视行业规范,频频有“钻漏子”的行为,因此急需加快新闻行业的法律法规的完善,加强行业监管,加大处罚措施,也可将从业者的稿件质量与考核挂钩,规范行业制度。
三、结论
伴随着新媒体的发展,媒体有了更广阔发展空间,媒体传递的信息量更大,传播速度也更快,但同时也对新闻的真实性以及新闻从业人员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媒体行业承担着重要的社会责任,信息的造假、传谣会给社会带来严重的危害,因此,我认为,提升新闻信息的真实性,是当前新闻界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