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高水平学科竞赛”为载体丰富第二课堂,提升协同育人实效*
2020-12-07王天
王 天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地球物理学院,北京 102249
2017 年2 月27 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意见中指出:要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把思想价值引领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各环节,形成教书育人、科研育人、实践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文化育人、组织育人长效机制。意见明确了高校要树立全员育人工作理念的基本要求和发展方向。作为大学生在校期间接触最多的教师群体,辅导员和专业课教师形成协同育人合力是构建高校全员育人机制的重点。
一、当前高校第二课堂建设基本情况
(一)开展第二课堂活动缺乏有效载体
目前,各高校对第二课堂建设的重视程度均有所提高,通过不断丰富第二课堂内容,使第二课堂在对大学生的培养教育上发挥更突出的作用。但各高校目前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多以散乱状态实现,对第二课堂内容缺乏明确划分,对第二课堂内容开展情况缺乏核定标准。团中央推出“到梦空间”系统,全面助力第二课堂建设,但下落到具体高校,则存在个体差异性问题,无法满足个性化发展需要。部分高校组织人员开发符合自身特点的独立第二课堂系统,但需要大量建设经费,使众多高校望而却步,第二课堂平台建设阻力重重。
(二)第二课堂开展质量仍有待提高
目前,高校第二课堂活动仍广泛存在知识内容陈旧、形式单一的问题,大学生对第二课堂认可度不高,认为第二课堂活动对个人成长帮助较小,另有部分同学认为参加第二课堂活动完全是因为老师的“强迫”。问题的出现反映了高校第二课堂活动实施者在活动设计、活动整合方面仍存在很大不足,没有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育人作用。
(三)对第二课堂的认识仍不够准确
学生,作为第二课堂的主要受益者,在选择第二课堂教育时往往缺乏主观能动性,有很多同学“随大流”,选择比较容易完成,可以“抱大腿”的项目,对第二课堂的作用认识不够深刻。负责第一课堂教学的专业课教师,无法将第二课堂活动摆在与第一课堂活动同等重要的位置上,认为第二课堂活动都是为了硬性指标。
二、高校开展协同育人工作的困境
(一)辅导员价值得不到体现,形成职业倦怠
部分高校辅导员工作任务繁重,所带学生数量远超1:200 规定标准。学生工作大事、小事全靠辅导员一手抓,在从事学生日常管理工作的同时,还需完成大量事务性工作。也正由于辅导员工作的复杂性、繁琐性和长期性,导致社会对辅导员工作的轻视,认为“任何人都可以做辅导员;辅导员就是学生的全职保姆,学校的工勤员。”一方面,辅导员受困琐碎的工作,无法将注意力全部投入到学生身上;另一方面,非思政专业出身,又使辅导员很容易将自己所学专业荒废,参与第一课堂的形式、路径与方法不明确、不科学,职业认同的弱化在悄然蔓延。
(二)专业课教师政治理论不足,放松思想教育
长期以来,高校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点完全放在辅导员和学生身上,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只是辅导员和专任思政课教师的工作,忽视了专业课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职责,造成许多专业课教师对思想政治教育认识不到位、理论不足、教育方法不科学。
(三)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缺乏有效沟通平台
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受教育背景不同,在校工作期间工作职责不同,研究领域不同,缺少沟通机会,因此很难对彼此工作深刻理解。通过聘请专业课教师担任班级导师,可有效增强专业课教师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参与度,但仅凭每年1-2 次的班级活动,很难使专业课教师真正投入到全员育人的工作中,课程育人开展情况也大打折扣。
三、高水平学科竞赛对协同育人的重要意义
(一)促进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有效融合
构建符合自身专业特色的学科竞赛平台是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抓手之一。传统的第一课堂教育,在学生的技能培养、素质养成上发挥着巨大作用,但在成果运用、实际操作中存在巨大不足。学科竞赛可通过设置与工作现场情况密切相关的竞赛题目,使同学们通过参加比赛获得宝贵的实际操作经验,进而实现以赛促学、以赛促练。通过参加竞赛,也可发现日常学习中的盲点、弱点,进而对第一课堂的学习进行纠正和补充,使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有机结合。
(二)为专业课教师和辅导员提供交流平台
高水平学科竞赛的举办需要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仅凭专业课教师或辅导员一方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在筹备赛事的过程中,辅导员主要负责赛事的组织、接待等工作,专业课教师则负责对参赛队伍进行专业指导。两类教师分工明确、各司其职,又因服务于同一项赛事,需要经常沟通,大大促进了彼此之间的了解,增长了工作上的默契度,为今后开展协同育人工作奠定基础。
(三)可有效培养学生的专业认同感
课堂上所学到的知识如果缺乏应用的舞台,学生很容易产生倦怠感,进而对所学专业丧失兴趣。参加高水平学科竞赛,学生需要对所学知识进行全面、透彻的梳理,通过对知识的应用,感受到日常所学在当今社会建设中的重要作用。特别是对于艰苦专业的大学生来说,参加高水平学科竞赛可以让他们更接近生产实际,了解工作现状,进而不被消极社会风气影响,增强自己的主观判断意识。通过参加竞赛,也可让学生们懂得如何用所学知识来处理问题,进而增强工作信心,提高对所学专业的认同感。
四、以“高水平学科竞赛”为载体实现协同育人的探索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是一所以工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的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学。多年来,学校通过不断努力,建设成多个全国性高水平学科竞赛平台,其中,“石油工程设计大赛”、“油气地质大赛”和“东方杯全国大学生勘探地球物理大赛”在国内外享有较高声誉。在切身参与后两项赛事筹备工作的基础上,在以“高水平学科竞赛”为载体实现协同育人的具体实践上进行了初步探索。
(一)“高水平学科竞赛”源于充足的硬件支持
赛事主办方需为赛事的正常举办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和空间支持,具有能满足大赛需求的硬件设备。承办高校师资力量雄厚,人员配备整齐,在行业内具有较高威望和影响力。各方领导重视此项工作,专门召开工作部署会议,对赛事举办予以大力支持。
(二)“高水平学科竞赛”行于默契的团队合作
赛事主办单位需组织一支战斗力强、经验丰富的赛事运营团队,负责赛事组织筹备工作。团队内人员需发挥各自特长,各司其职,紧密配合。运营团队主要负责人需制定完善的工作制度和工作计划,确保团队成员有章可依、有据可查。需充分调动学生志愿者的积极性,鼓励同学们在志愿过程中完成学习,在工作中成长。充分发挥各学生组织的作用,为每个学生组织进行明确分工,保持一定工作延续性,使高水平学科竞赛的育人作用发挥透彻。
(三)“高水平学科竞赛”展于全面的宣传报道
一个全国性高水平学科竞赛若想做大做强做持久,必须在举办后迅速积累人气,在业界内确定赛事地位。竞赛需专门成立宣传报道小组,对赛事进行全方位及时报道。应做到迅速、及时、高质量,抓住新闻报道的时间生命线。需安排专人与社会知名媒体进行对接,在主流网站对赛事予以报道。通过不懈的宣传,扩大赛事影响力,夯实平台基础。
第二课堂实践育人活动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校园文化具有重要的引领作用,抓好第二课堂活动建设是实现三全育人目标的重要举措。举办高水平学科竞赛可有效促进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融合,充分发挥辅导员和专业课教师的工作优势,实现协同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