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文化德育资源的开发与运用*
2020-12-07文斌
文 斌
西昌学院,四川 西昌 615013
在十九大工作报告中,指出了在深入挖掘中华传统优秀文化资源中应该尽心尽力,为了结合时代发展的新特点,就需要能够在继承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中华文化之崛起,需要各少数民族蕴藏的丰富文化精粹相辅助,而在少数民族德育资源的搜集和积累中,现代学校德育提供了诸多教育实现路径,可以为学校内部学生德育水平的提升提供可靠的实现方式。拓宽学校德育教育途径,需要提高民族对于德育文化资源的敏感性,少数民族在实现文化再生产和再繁荣发展的过程中,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一、彝族民俗文化中德育教育资源的内容
(一)独特的彝族民俗凝聚了勤劳的民族智慧
彝族对于自然的崇拜信仰是非常独特的民族信仰,彝族的自然崇拜、图腾崇拜中都蕴藏了人类对于自然的崇拜和尊敬,而事实上,这正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德育内容。彝族的民俗是独特的,而在少数民族人民的生活中自然而然地加入了传统优质文化,比如在大型节庆文化和崇拜文化中,很多经典故事和节庆故事都是源远流长的德育教育资源。彝族人民是非常勤劳的,一年四季的辛勤劳作,彝族人民目前已经普及了砖瓦房,很多地方的民族文化建筑气势恢宏,引人注目。彝族人民在种植业和农副食品的生产方面,每年进行大量的劳动,这种勤奋刻苦、坚韧不拔地奋斗精神,是德育教育中自强不息、刻苦坚持、敢于创新的宝贵内容。
(二)彝族少数民族文化中孕育的实效性德育教育内容
彝族作为我国众多少数民族中的一员,其民族文化发展基于少数民族的生产实践,经过若干年的检验流传至今。在这一过程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留存下来的是彝族少数民族人民在认知世界和改造世界过程中所形成的良好品质,道德资源作为德育教育的内容,实际上是彝族人民在时代发展的进程中不断推陈出新、与时俱进的结果,道德资源带来了良好的人际关系,更使得创造性的转化焕发出了无限的生机和活力。在少数民族地区,鼓励学校立德树人、鼓励彝族少数民族文化建设中适应信息时代创新工作的契机,将是很好呈现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优势的体现。比如,目前彝族的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风俗习惯、本土化资源等,都蕴藏着极为丰富的德育教育资源,这是现代文化习俗在时代发展和演变中的重要内容,也是彝族人民在学习、体验和感悟中将本民族传统文化精髓与下一代教育结合的实践,是广大人民在汲取彝族人民文化中可贵德育内容的尝试。
二、彝族文化中德育资源开发利用的困境
(一)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和教育发展局限
彝族作为我国的第六大少数民族,分布的地域相对比较广泛,但是无论是滇、川、黔、桂四省(区)的高原与沿海丘陵之间,不可否认,彝族地区的总体经济状况是比较落后的,个别交通比较闭塞的地区,经济、贸易、文化交流是比较落后的。这就导致了彝族少数民族地区教育层面的德育资源挖掘处于起步阶段,在开发和利用德育资源的时候势必会面临一些困境。很多彝族当地的教育工作者也会在文化课的教育中进行多样化资源的使用,但是如果本地区的经济发展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那么就会给彝族当地的信息化教学手段、德育教育资源的共享等带来很大的问题。虽然彝族当地的德育教育和民族习俗的结合非常紧密,但是很多教育内容的挖掘和使用并不是很有深度,浅层次的教育内容不能引起教师和学生的注意,教师仅仅借助自身有限的教育经验,对于彝族文化中的德育教育内容使用不够详尽丰富,故事和生活化教学也不够贴切。
(二)彝族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和校本课程概念的界定模糊
对于彝族本民族的资源进行详尽的研究,需要教师和当地的学校、学者能够对于课程体系进行探索,但是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很多教师对于教育科研的投入精力不够,也不能再实践教学中有更多的自主权利,这样使得很多的教育创新思路不能积极拓展。另外,由于当地的经济力量相对薄弱,导致彝族的少数民族教育科研工作并不是非常成熟。当地教育校本课程的概念界定是比较模糊的,很多教师不能自主的进行科学教研互动,对于系统德育教育资源的组织和指导缺乏,教师的自身经验很难快速地将教育实践和彝族的文化课程结合。虽然学校是一个很好的载体,但是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弘扬,还是需要更加积极地进行教育科研和民族文化的自主认知。彝族很多学校的教师队伍都不具备非常强效的校本课程编制精力和能力,导致了大量丰富的德育传统文化故事和习俗被湮灭在生活中,不能对于教育事业起到更好的帮助。
三、彝族文化的运用和德育资源开发策略
(一)整合民族资源,完善彝族传统文化
加大政府扶持力度,只有政府教育部门对于少数民资的教育资源和传统文化资源进行积极的保护和研究,才能够借助国家力量进行传统文化保护,保留中华民族的传统,拟定相关的教育政策,钻研响应配套庇护的监视政策。在新经济和文化结合的信息时代,完善彝族当地的教育使命,推动彝族地区的经济发展,促进当地的文化教育事业和社会素养水平提升。对于彝族的特有节庆活动进行创新的发展,既可以带动当地的旅游经济发展,也可以在新的节庆活动和庆祝中进行反思。比如彝族传统的火把节,盛装祈求五谷丰登、丰收平安的同时,引发敬畏和感恩之心,内心常怀感恩和知足的心态,正是古老的传统民俗值得鼓励的地方。又如彝族的婚姻和婚恋习俗中,对于一夫一妻制的基本形态积极鼓励,即使在社会发展不平衡的情况下,彝族人民仍然坚守着对于爱情的忠贞,且在近几年来对于女性的身份更加认可。从德育教育的角度来说,男女平等的意识已经深入到了彝族家庭之中,这些古老的习俗和坚守,即使是在新中国也毫不过时。
(二)更新彝族传统文化理念,并采取方法分步骤开发德育资源
运用和普及马克思主义辩证的思想,积极武装当地彝族民众的头脑,在进行彝族传统文化辩证解读的过程中,引导人民淡化对于新文化的抗拒,而更加重视本民族文化中的良性部分。在利用彝族传统文化进行德育资源的发掘中,要动态的更新观念。德育资源不仅仅关系本民族的生存和成长,还关乎中华文化的完整性。随着商品经济的到来,借助商业文化对于传统文化和民俗文化中的德育资源进行挖掘和保护是值得鼓励的。这是一种普及性更大的德育资源发展,提升彝族当地人民对于传统文化中德育资源的重视度,将是关系到传统文化开发和传承的命运举措。通过优化和开发社会传统文化,对于家庭和社会、民族和国家的关系进行积极的思考。在更新传统理念的同时,要随着城市化的发展更加重视下一代的教育问题,利用优秀的彝族民俗故事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以多种多样的形式进行美德教育和集体智慧教育。
彝族生存在中国很多区域,有着悠久的历史,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民俗文化诞生了灿烂的文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历史和环境因素的变化更加多样化,因此,在教育领域内进行传统节庆文化和传统生存文化的拓展,关注群众的受教育性,并进行基础教育层面的改革,就能够为梳理和积累优秀的德育教育资源,并开辟德育工作的崭新思路做出积极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