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音乐色彩在民族声乐演唱中的体现
——以鄂中南民歌为例

2020-12-07侯洁杰吴莉江汉大学

黄河之声 2020年20期
关键词:吐音中南演唱者

◎ 侯洁杰/吴莉 (江汉大学)

引 言

民歌是土生土长的原生态音乐,在民族声乐演唱中体现地方音乐色彩可以更好的提升听众的体验,也是一名优秀的民族声乐演唱者应该具备的素质。我国民族众多,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地域其民歌的演唱方式也风格迥异,对非地方的演唱者来说带来了一些困难,因此研究地方色彩在民族声乐演唱中的体现,可以更好的帮助演唱者体会当地民歌的精髓。

一、民族声乐演唱的特点

民族声乐演唱起源与民歌,而民歌来源于生活。其以民族语言为基础,以独特的行腔韵味为特征而进行演唱,独具风格。相比于美声唱法,在注重演唱技术的技术上,将地方音乐色彩和民族整体风格运用其中,充分的展示了民族文化的属性和特点。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对传统文化也越来越重视,对精神层次的追求也越来越多样多,民族声乐在这其中的魅力不断的显现出来,地方音乐特色体现在民族声乐演唱中,除了表现其特色与民族性外,通过演唱技巧的整合,还可以给听众更为美妙的感官体验。

我国民族众多、各个民族的传统文化、风俗习惯和民族艺术多种多样,风格迥异,独具特色,表现在音乐方面也各自都有独自的地方特色,如:江南小调、陕北的信天游、内蒙古长调、苗族飞歌等都是地方音乐色彩的代表,是民族声乐演唱中地方音乐色彩的体现。在不同民族的文化、背景、语言、文字的启发下,也出现了多姿多彩的民族音乐,其中湖北地区的民歌也是其中之一,在地方音乐色彩中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湖北的文化底蕴非常深厚,是《诗经》的源头之一,春秋时著名的爱国诗人屈原更是写出了《楚辞》等一系列不朽名篇,这些都是以湖北的地方曲调为基础的。在日常的耕作生活中,湖北的人民创作了内容、种类、题材都十分丰富的民歌。比如体现劳动色彩的“船工号子”;劳作间隙的“田埂对唱”;体现男女爱情的“对情歌”等等,不一而足。自古以来,在湖北人民的生活中,从来不缺乏音乐艺术的存在,而在当今,很多民歌也被列入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之中。

湖北民歌的品种丰富多样,依照省内的地域特点对其研究深刻杨匡民教授将其分为了:鄂东南、鄂东北、鄂中南、鄂西南以及鄂西北五个区域。不同地区的民歌在历史文化上相互影响、相互融合,形成了异中有同、同中有异的特征。鄂中南主要地域是江汉平原为主的荆州,其民歌以“南风”、“楚声”为底韵,以“大宫声韵”为主音调,以汉族民歌为主体结构,声腔华丽优美,故有“阳春白雪”之雅称,在阴山山脉、随长江和汉水流域广泛流传。

我国的地方音乐色彩具有极其鲜明的特点,时而慷慨激昂,时代宛转悠扬,时而豪气干云,时而甜美朴素,风格各异的民歌是我国音乐文化的瑰宝,在湖北鄂中南地区的民歌中也有这样的风格体现,其既奔放又质朴,既泼辣又柔婉,对鄂中南地区民歌的地方特色进行考察和研究,非常有意义。

二、在民族声乐演唱怎样体现出地方音乐色彩

(一)根据地方民族的发声技巧,体现地方音乐色彩

民族声乐演唱的发声具有明显的地域特色,演唱者也只有在演唱时运用地方民族的发声技巧,才能将地方音乐色彩在表演中鲜明的体现出来。在民族声乐的演唱中,语言文字音调的特点是十分重要的,也是地方色彩展现力的体现,演唱者合理的运用民族语言语调进行发声技巧,可以极好的体现民族特色的文化属性。演唱者通过对语言的发声技巧进行研究,明确其发声机制,选择性的应用共鸣器官和震动器官将其表现出极具地方音乐色彩的歌声。而我国的民族众多,不同地域的民族其发声技巧与特点也不同,比如蒙古族的长调、陕北的信天游都极具特色。具体到鄂中南地区江汉平原上的民歌更是如此,这个地区的民歌是以“南风”、“楚声”为底韵、以“大宫声韵”为主音调,其民歌的音列中有三声、四声、五声、六声、七声,调式有宫、商、角、徵、羽五种调式,在这里面徵、宫调式所占的比例最大。如江陵的《喇叭调》就是较为典型的徵调,还有的歌曲用异调终止的手法,如歌曲《崔咚崔》在前八小节都是宫调式,到了后面十小节却巧妙地转换了调性,变成了徵调式。

我国的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多变,不同的地域孕育了不同的民族,也孕育看了不同的语言发声,在民族声乐的演唱中,很多时候需要使用当地的民族语言进行演唱才能更好的体现出地方音乐色彩,如果坚持使用普通话演唱,将显的格格不入,索然无味,这是因为民族的音乐歌曲起源是以民族的语言为基础的,因此在进行民族声乐演唱时要对当地的语言有所了解。抓住当地的语言发声特点,走进生活中,进而展现出地方音乐的色彩,而演唱者在进行民族声乐演唱的过程中,为体现出地方音乐色彩,也应该注意作品来自于什么地方,它在声腔、音调等细节方面有什么特征,然后应用合适的发声技巧,表现出民族音乐的特色。比如以荆州江陵田歌《伙计调》为例:“日头落土又转东,拜上老板要收工,伙计们!哎——”其中的伙计是对工友的称呼,如果换做兄弟,工友就有些不伦不类,此外最后的这个“哎”字,声音力量不能用的过多,要有无限延伸的感觉,浓郁的生活气息便展现出来。

(二)应用民族特色的咬字吐音处理,体现地方音乐色彩

民族声乐起源于民歌,其精髓也是民歌,而民歌是来源于人民实际的生活情感表达和对事件的记录传递,因此民歌与当地的语言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关联。因此想要在民族声乐的演唱中展示出地方音乐色彩不仅要在音调语言上进行学习,还要对当地的咬字吐音进行研究,实现准确的发声。演唱者在进行演唱的时候,要甄选出并充分掌握其中极具特色的几个咬字吐音技巧和方言进行演唱。鄂中南地区民歌中,是以南风、楚生为底蕴,以汉族民歌为核心,非常的婉转悠扬,从其发展历程来看,鄂中南的民歌是由春秋时期的《楚辞》,经汉代乐府民歌的相和歌、再到南朝乐府的西曲歌到唐宋时期的《竹枝歌》,形成的楚歌体系,在创作的过程中鄂中南民歌大量采用了当地的方言土语,多重章叠句的结构和比兴手法十分普遍。

优秀的民歌声乐作品地域风格都十分明显,尤其是咬字吐音方面与民歌的地方音乐色彩关系及其密切。一名优秀的民族声乐演唱者在对民歌进行演唱或改变时一定会注意其独特的方言应用和咬字吐音技巧的展示,而地道的民歌也离不开方言的参与和配合。方言的咬字吐音技巧对于民族声乐演唱的作用在音符和谱面上看不到,但是在实际的演唱效果中体现非常的明显。比如鄂中南民歌《嗺咚嗺》的演唱中,根据作品的适当把其中的几个关键字用方言演唱,特别体现出这个曲目咬字吐音的方言特色,更有生活气息和地方色彩,也更生动的诠释除了民歌索要表达出的内涵,将听众直接拉进了情境之中,产生了良好的体验。因此,在民族声乐演唱前对其背景进行了解,然后根据其背景推敲其方言魅力和咬字吐音的技巧,可以更好的展现出这首作品的内涵,体现出浓郁的地方音乐色彩。

(三)应用民族特色的衬腔体现地方音乐色彩

衬腔在我国的不同地区的民族的民歌中广泛存在,类型极为丰富,其表现为一般不受词曲的束缚,随意性极强可以自由尽情的发挥。因此,衬腔也是感情抒发以及地方音乐色彩表现最为明显的部分。常见的衬腔主要有表现情感的衬腔,如“我的哥哥”“情郎哥”等;模拟乐器的衬腔,主要为增强民歌的文化特色和属性;还有称谓性的衬腔,多为地名、花名等。衬腔的应用也是体现民族声乐演唱中演唱者能力和水平的标准之一,合理的衬腔应用可以更统一的引起听众的共鸣,使对方音乐色彩体现的更为浓厚。

在鄂中南地区的民歌中衬腔一般可分为一字衬腔、多字衬腔和完整衬句。衬腔的加入也丰富了民歌的表达形式和内容,比如鄂中南民歌《嗺咚嗺》只有两句正词:“一把扇子竹骨子编,拿手扔在(那)。小妹妹面前那。”但是加入了“嗺咚嗺呀金梭,嗺咚嗺呀银梭,金梭银梭海棠梭”两句长的衬腔后,扩展了音乐的内容和形式,变成了五个句子。通过衬腔应用扩展,比较丰富了民歌的内容,更赋予了其鲜明的地方特色。因此在对其进行演唱时要特别注意衬腔的应用,比如鄂中南民歌《嗺咚嗺》“扇子(嘛)”、“扔在(那)”等语句,非常强调重音的呈现,但在衬腔上则要凸显其轻快的风格。

结 语

随着人民对精神需求越来越高,对传统文化越来越重视,对民族特色文化越来越关注,在民族声乐演唱中也越来越注重原生态以及地方音乐色彩的体现。而我国民族众多,不同的民族的文化有所不同,其风俗、地域、性格都有所区别,体现在民歌上也有明显的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这就要求演唱者在进行民歌的应用表现时要对民族的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有所了解,并深入研究其语言的咬字吐音、语言发声技巧以及其民族特色衬腔的应用等,将地方音乐色彩通入到民族声乐的表演之中,为民族的音乐传承打下基础。

猜你喜欢

吐音中南演唱者
声乐表演中音乐素养对美声唱法的重要性
吐音在长号演奏中的运用分析
浅谈小号吐音的吹奏技巧
笙的吐音演奏技巧研究
声乐演唱中弱音技巧的训练与运用
萨克斯演奏中吐音技巧的应用
《中南医学科学杂志》稿约
声乐钢琴伴奏在与演唱者合作中的协调作用
中南医学科学杂志
论我国民族声乐演唱者的舞台形体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