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课标下提高小学音乐课中合唱教学的有效策略

2020-12-07丁树佳

北方音乐 2020年14期
关键词:声部新课标音乐

丁树佳

(兰州市西固区玉门街第二小学,甘肃 兰州 730060)

合唱是一种集体性的艺术,需要合唱团每位学生的团结努力才能完成,同时也对每位学生有较高的要求,需要不同声部之间协调共鸣,相互合作和配合,每个学生不仅需要唱好自己的音部,更需要注意其他音色大小以及准确。以上可见,合唱教学难度不容小觑,但是,合唱教学作为音乐课堂教学中一种可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部分,应该引起教师的重视和关注。

一、小学合唱课堂普遍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自身的问题

合唱教学是一门专业要求较高的学科,从教学的方法和教学模式上来说都十分艰难,有不少老师都选择放弃教授这门课程。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中国的应试教育还是较为突出,因此部分学校以及教师的教学理念仍然停留在应试教育程度上,合唱课堂的特殊性使分数无法呈现出来,因此合唱课堂的重要性经常会被忽视。

(二)教学方法的单调性

由于合唱教学是较为专业的教学,需要有针对性地进行各个方面练习。例如气息和声部音准等不同的方面,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这样教学才会具有针对性,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但是就当前大多数小学的合唱课堂来看,目前采取的教育方式仍是较为老套的“填鸭式”的教学方法,例如传授一些非常枯燥的理论知识,需要大量背诵乐理知识,如认识谱子、节奏、音符等。学生在这种情况下自然学习的主动性就不高,中国“填鸭式”教学方法,会把原本一些有兴趣的同学的积极性扼杀在摇篮里。

(三)学生恐惧学习合唱

合唱学习的难度非常大,需要学生掌握一定数量不同声部的唱法和配合性,是一门对素质要求较高的学科。学生学习合唱的积极性是如何磨灭的呢?合唱教学中需要学生对同样的一首歌曲进行重复的练习,这种练习往往是非常枯燥乏味的,在这样的氛围下合唱教师的心理压力也是不容小觑。因此,这样的反复练习会使学生对合唱课堂存在恐惧,使合唱教师的教学过程中困难重重。

二、合唱有效性的提升方法

合唱教学过程中颇有难度的教学任务,就是如何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合唱教师而言就要充分发挥教学辅助工具,例如乐器,注重一些教学技巧的引入。

(一)培养学习兴趣,激发学习积极性

俗话说,兴趣是学习的第一步,在音乐课堂中尤为重要,合唱教学的训练过程需要教师具有严谨性、科学性、和艺术性,大部分的合唱教学需要重复不停地训练,呆板且枯燥,如果教师按照固定的模式进行教学训练,学生会感到疲劳和乏味,无法对合唱课堂产生兴趣,从而产生抗拒心理。因此,在合唱课堂中引发孩子的兴趣尤为重要,利用趣味的教学模式使学生乐在其中、学在其中,在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中掌握合唱的方法,感受音乐课堂中的魅力。因此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应放在首要位置,可以通过欣赏的方式,来学习一些优秀的合唱作品,也可以每天在固定的时间段里播放合唱歌曲,创造合唱的氛围。只有让学生感受到了合唱的魅力,热爱合唱,他们才能感受到歌曲抒发的感染力。对比和欣赏同一首歌曲的不同唱法也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例如对比同一首歌曲的合唱和独唱,从而对比出来合唱巨大的感染力和音乐的穿透力。

例如学习新课标歌曲《歌声与微笑》这首歌时,先让学生欣赏歌曲,引导学生跟随着音乐一起做一些动作,例如听到“请把我的歌带回你的家,请把你的微笑留下”这句歌词中,模仿回家的动作,感受歌曲的韵律特点,体会圆舞曲的节奏感。让所有的学生都一起学习合唱的部分,然后再根据每个学生声部的不同特点进行分类,有的学生唱低声部,有的学生唱高声部,让不同声部的孩子学习各自的部分,最后进行整合。独唱和合唱所产生的不同效果也是在合唱课堂中学习的重要方面,这样可以非常有效地激发学生合唱学习的欲望,还可以帮助学生明确自己在合唱中的角色。

(二)针对性训练,奠定基础

良好的歌唱技巧是合唱的基础,学生掌握科学的歌唱方法的重要途径就是发声训练,科学地学习发声的方法,能使人产生优美的歌声,具有感染力和穿透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合唱教师要根据每个学生的年龄特点进行声部的分类,针对低中高年级的学生提出不同程度的要求。同时,良好的唱歌姿态也尤为重要,在歌唱时候身体应该自然平直,呼吸要流畅,身体放松,用嘴巴和鼻孔同时吸气和呼气,呼吸均匀,利用丹田来发声。在学歌曲的过程中要做到字正腔圆。在学习唱歌的过程中应该养成良好的唱歌习惯,准确地发出每一个词,从而增强歌唱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在音色的训练上要进行扩音的训练,从而形成干净明亮的高声部的音色。在合唱当中,声部之间的合作配合也是合唱的关键因素,只有配合和谐,才能产生优美的歌声,准确表达歌曲的内容。在合唱中最难的就是在演唱中既要唱准自己的声部,又要听到其他声部的演唱。因此,在此模块中,应该让学生分组进行演唱,锻炼声音的融合。教师应该发挥创造力,以学生为创作主体,充分发挥想象力,引导学生自己感受音乐的和谐和合唱的美妙。根据不同学生的年龄特点及声音特点,运用巧妙的语言,使学生掌握正确的发声方法,从而达到声音的和谐。

(三)充分发挥乐器的重要性

在小学音乐课中,最容易被接受的艺术形式就是声乐。合唱是声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学生全面素质发展的重要因素,在新课标《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指出:“小学音乐教育应该重视和加强合唱教学,使学生学习合作,培养群体意识以及协调意识,感受到美的愉悦和熏陶”。提高小学生对音乐美的鉴赏能力也是合唱课堂的目的之一。

兴趣和好奇心是促发学习的动力,将口风琴、竖琴、打击乐等一些较为简单轻便的乐器引入音乐课堂中,并且加入合唱教学中,会给音乐课堂带来不一样的体验,使合唱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小学生在刚刚开始学习唱歌的时候,往往对音色及音准并不能非常准确的把握。因此,在合唱课堂上可以让学生利用乐器把需要演唱的音符演奏出来,如果合唱旋律出现了不准确性,可以提高练习听音的能力,例如让学生反复演奏不准确性的那段从而提升学生的乐感。大部分的学生在进行了反复的对比后,可以准确地把握音准,唱对旋律,和其他的学生可以更好地进行配合。因此,在合唱课堂中,乐器可以大大提高合唱的效率,不仅不再枯燥乏味,还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歌唱的欲望。

1.竖笛引入

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着极强的好奇心,在合唱课堂中引入竖笛,可以非常有效地引起学生注意力,由于在合唱课堂的教学中,“听”和“唱”是两个不同的教学方面,因此,利用竖笛可以非常有效地辅助这两个教学部分的有效进行。他们在唱低音部分旋律时候,老师可以利用竖笛演奏出高音部的旋律,使之产生合声效果,达到歌声的共鸣。利用竖笛教学可以增强学生的节奏感和协调性,培养学生团队合作能力,有效提升学生的整体音乐的素养。

2.口风琴引入

口风琴的引入是新课标课程中强烈的建议,它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基础乐理知识,为了引导学生更加了解音乐和乐器,可以练习让学生认识谱子,掌握一定的乐理知识。口风琴的引入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解决合唱课堂难以解决的音准问题。在合唱的过程中,可以指定学生伴奏不同的声部,来进行交替轮流。在二声部歌曲中的高低中,可以根据曲目的特点来进行,领唱、合唱、接龙唱等,口风琴的引入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同时使学生对合唱课堂更加充满兴趣。

3.打击乐引入

音乐的灵魂是节奏,在合唱中节奏更为重要,因此合唱课堂中运用打击乐器,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快速掌握歌曲中的节奏。节奏的训练非常简单,可以从最开始利用身体发出节奏,例如从拍手开始,不同的拍手姿势会产生不同的音乐效果,与歌曲相结合的时候可以融入拍肩、拍腿、跺脚等多种方式来进行打节奏,运用身体自身的结构性,制造出生动有趣的课堂。在进行分组轮唱的时候,这种训练方法尤为明显,不仅可以训练学生的反应能力,也可以增强节奏感。因此将打击乐引入课堂中,不能单纯地认为是将鼓或者手鼓等一些现有的音乐领入课堂中。音乐的表现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内容也是多种多样的;音乐形象的塑造也是灵活的。

在合唱的教学中,利用打击乐做为辅助性的教学模具,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眼、口、手、足等身体的各个器官都产生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使身体的各个感觉器官更加敏锐,能够促进思维的多向性、注意力、记忆力等,更重要的是可以促进小学生合唱音乐的发展。

三、结语

综上所述,小学音乐课堂中合唱教学对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学习音乐知识的本身就可以很好地提高审美和创造能力。由于合唱的本身就是非常有力量,就具有独特的音乐感染能力,是音乐课堂中非常好的一种教学模式,因此,在小学音乐课堂中应该重视合唱,提高教学质量,更好地完成新课标对小学音乐教学提出的要求,从而达到小学音乐教学的重要作用,为小学生的合唱能力打下夯实的基础,从而改变现存的一些教学模式,使学生都爱上合唱课堂,爱上唱歌,从而爱上音乐。

猜你喜欢

声部新课标音乐
单声部旋律听写训练法探究
欢迎订阅4-6年级《新课标 分级阅读》
梅花
——为混声四声部合唱而作
体现新课标 用好新教材
欢迎订阅4-6级《新课标 分级阅读》
合唱的音响效果之我见
圣诞音乐路
音乐
多声部视唱训练研究——以《铃儿响叮当的变迁》为例
初探新课标下高中英语听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