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急着棒杀“鹰爸教育”
2020-12-07邓海建
● 邓海建
“鹰爸教育”又火了。
现年11岁的“裸跑弟”多多,历经两年自学,通过18门考试,成为了一名大专毕业生。我们还记得若干年前,他在除夕的雪地穿着短裤奔跑的样子。4岁公海驾帆船、爬富士山,5岁开飞机,6岁穿越罗布泊,9岁小学毕业、收到40多国元首的回函……很多人以为这样的教育,注定是与“应试”水土不服的;只是没承想,“鹰爸教育”还能在自考中“一路通关”。
能学能玩,不科学啊?!
很多人的反思,基本是这样的:比如《“裸跑弟”11岁大专毕业就能说明“鹰爸”成功?》,又比如《不能再对少数家长的“教育实验”视而不见》。弦外之音就两个意思:第一,“裸跑弟”就算样样行,也不能证明“鹰爸教育”的成功。第二,即便承认“裸跑弟”成功了,这样的模式也是不科学的,不足为训。
这些道理,不无道理。不过,相较于当年畅销书里所谓“哈佛女孩”等教育成功学,“裸跑弟”起码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可溯源的、更真实可信的案例。再说,乔布斯的退学、马云的三次高考都能成为励志教材,“鹰爸教育”似乎也不该被简单化“差评”处理。至于能否复制,如果只强调矛盾的特殊性而看不到矛盾的普遍性,天下的孩子岂非都只能接受“一对一”的教育?
只想说,对待“鹰爸教育”的棒杀思维,真不是现代中国教育应有的开放胸襟和多元气度。
历史早就证明:教育如果缺乏探索和冒险精神,终将成为学历机器下的“劳动力工厂”。这些年,我们对于毛坦厂中学和衡水中学的指控,恐怕不仅是对超级中学打破教育均衡的愤懑,更是对机械教条式“标准化教育”的反思。2018年,舆论热议过“40年前的神童班”——1978年,来自全国范围内的21名少年被选拔进入中科大,成为中国首个少年班大学生,他们被称为“知识荒原上的少年突击队”。尽管40年后各自身世浮沉,但探索特殊人才教育路径和因材施教的热望,终究温热在教育理论探索的字里行间。
说这些的意思,并非要将“鹰爸教育”奉为圭皋,而是冀望社会能客观评价教育实践与探索。当然,教育不仅是一种权利,也是一种义务。《义务教育法》规定,凡年满六周岁的儿童,其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应当送其入学接受并完成义务教育。“鹰爸教育”是否有违法度,需要监管者认真思量。不过,其所倡导的狼性教育、硬气教育,恐怕也非毫无道理。
一名体育老师的“卑微”聊天记录被网友刷屏。一到上体育课前,这名老师就会接到其他任课教师的“霸课”要求:“下一节我上”“第四节我上”……体育课成了“唐僧肉”,只怕是说破了基层“素质教育”的真相。相较于睡眠满满、体格棒棒的“裸跑弟”,我们那些体育课都没得上、没日没夜红着眼刷题补课的孩子,算得上“很素质”了吗?值得说道的,还有教育部专门研究制定的《中小学教师实施教育惩戒规则(征求意见稿)》。它大概宣告了一个时代的终结:鬼话连篇的“你最棒”式赏识教育,终究要醒醒了。钢铁直男般的“鹰爸教育”,起码能裨益于小小男子汉的养成吧。
著名哲学家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中说:“教育本身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教育是人的教育,终究要寻找最美好的“唤醒之道”。时下而言,凌厉而锐气的“鹰爸教育”,不值得我们略显“缺钙”的基础教育现实警醒吗?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