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巴托克《钢琴奏鸣曲》的音乐风格特征
2020-12-07胡馨予
胡馨予
(西南大学音乐学院,重庆 400715)
一、巴托克生平简介
贝拉·巴托克1881年生于匈牙利地区的一个小镇,这个地区的特点是多民族化,并且每个民族各有自己的语言和风俗习惯,各个民族之间的文化不停地发生碰撞。巴托克的父母博学多才,都热爱音乐,家中时常请乐队或自己演奏一些沙龙音乐,当时流行的匈牙利音乐占很大的比例。在这样的家庭环境影响下,巴托克从小就展现出较高的音乐天赋。他五岁开始学习钢琴,九岁便开始作曲写作一些钢琴的舞曲,十一岁以钢琴家兼作曲家的身份在当地的音乐会中公开演出,演奏了自己创作的作品《多瑙河》,音乐会受到极大好评。
1894年,为了让巴托克受到更好的教育,巴托克全家搬至普雷斯堡,巴托克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普雷斯堡的天主教完全中学,不仅被学校减免学费,还获得了奖学金。巴托克在老师拉兹洛·爱凯尔的精心指导下,钢琴水平进步飞速,逐渐在学校崭露头角。巴托克不断参加普雷斯堡的音乐活动,得到很多欣赏音乐会和歌剧的机会,使巴托克开拓了眼界。他曾在自传中提到:“到18岁时,我已经学遍了从巴赫到勃拉姆斯的全部曲目。”
1899年,巴托克来到布达佩斯音乐学院进行学习。在匈牙利求学期间,他依旧保持勤奋好学,成绩优异,品德优良,这使他结交了许多音乐界的好友。在闲暇时,巴托克热爱欣赏布达佩斯郊外的自然风光,他认为自己与大自然是息息相关、相互融合的。1904年,巴托克在农民歌曲中第一次听到真正意义上的匈牙利民间音乐,为后来巴托克的创作之路打下基础。1905年,巴托克在巴黎参加第五届鲁宾斯坦比赛中,作品由于听觉上的新奇而不被评委所认同,最终落选作曲奖,使巴托克深受打击,但同时也坚定了巴托克走自己创作风格道路的决心。
1905年,年轻的巴托克萌发出去匈牙利各个地方旅行的想法,在旅行过程中,巴托克听到了自己民族的音乐,找到了自己的方向与动力。他曾说:“我专心收集匈牙利农民音乐,也收集斯洛伐克和罗马尼亚的农民音乐。我想做两件事:一是恢复民歌精神,二是用现代风格给这些旋律配置和声。我设法使它们便于在钢琴上弹奏;虽然采用现代的表现手法,设法不失去它们的民族风味。这是用今天的表现方式介绍过去,就像给哈姆雷特穿上了现代服装。”
二、巴托克钢琴作品概述
巴托克一生作有大量的钢琴、声乐、器乐及乐队作品,是一位量大丰产的作曲家。其中钢琴作品在巴托克的音乐创作生涯占据重要地位。纵观其一生创作历程,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为1889至1907年,在此阶段,巴托克受贝多芬、李斯特等浪漫派作曲家影响较大,作品中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但同时也逐渐显现出巴托克对民间音乐的关注和热爱,这个阶段代表作有《多瑙河》《科树特交响曲》《四首钢琴小品》《匈牙利民歌二十首》;第二个阶段为1908至1926年,此阶段中,巴托克和柯达伊收集了大量的匈牙利民间音乐素材,进行整理归纳,民族性因素深深地印刻在他的音乐创作中。于1907年任教于布达佩斯音乐学院,在期间大量接触印象派作曲家作品,尤其受德彪西影响,推进了他个人风格的逐步形成。代表作有《献给孩子们》《蓝胡子公爵的城堡》《野蛮的快板》《罗马尼亚民间舞曲》《钢琴组曲》;第三阶段为1926至1940年,这是巴托克音乐风格逐渐步入成熟的阶段,巴托克提炼出民间音乐的精髓,与现代作曲技法高度融合,并受斯特拉文斯基等作曲家影响,作品开始尝试走向新古典主义风格,其代表作有《在户外》《钢琴奏鸣曲》《第一钢琴协奏曲》《小宇宙》《双钢琴与打击乐奏鸣曲》;第四个阶段是1940至1945年,其为巴托克创作的晚期,由于受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巴托克流亡至美国,并且受到病痛的折磨,生活过得并不安详,但他依旧坚持创作,代表作有《第三钢琴协奏曲》《乐队协奏曲》。
三、巴托克《钢琴奏鸣曲》创作背景
《钢琴奏鸣曲》是巴托克唯一一首奏鸣曲式的钢琴独奏作品,作于1926年。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激起了匈牙利各界人士的爱国热情,巴托克也不例外,《钢琴奏鸣曲》便是巴托克在这样社会背景创作出的一部具有里程碑作用的作品。巴托克将传统曲式结构、现代作曲技法与民族精神相结合,吸取民间音乐的曲调,同时进行丰富的节奏变化和调性的灵活运用,体现民间音乐中独特的音乐韵律。
四、巴托克《钢琴奏鸣曲》的音乐风格特征
(一)结构传统化
在一部作品中,结构是表现其深刻内涵的关键。巴托克由于从小受到传统作曲技法教学的影响,因此在他的音乐作品中,我们很容易能发现他一直保持着使用传统曲式结构的痕迹。在《钢琴奏鸣曲》中,巴托克使用了传统的快-慢-快三个乐章的结构:第一乐章是典型清晰的奏鸣曲式,全乐章共有268个小节,由呈式部、展开部、再现部、尾声构成;第二乐章是一个篇幅较为短小的三部曲式,共62个小节;第三乐章是一个具有舞蹈性质的回旋变奏曲式,全乐章281小节,共分为十三个部分。
(二)调式多重化
调式的多重使用是巴托克音乐作品调式调性中一个重要体现。他在研究民间音乐的过程中发现,民间音乐和传统的大、小调音阶体系没有什么关联,却与五声音阶的联系更为紧密。于是,他从五声音阶、半音音阶到全音阶体系,以至后来将民族调式、自然调式等多种调式结合形成具有独特风格的巴托克调式体系,只为发掘出更为适合于民间音乐语言的调式。在《钢琴奏鸣曲》中,巴托克不仅使用了全音阶、民族调式,还将不同的调式叠在一起形成双调性贯穿整首作品。在加强音乐民族化的同时,更体现了二十世纪现代音乐的美妙之处。
(三)和声色彩化
在巴托克的作品中,新式和弦的使用是他不受限于传统音乐束缚的体现。由于民间音乐语言的多样性,巴托克很多和声都来源于民间音乐中特殊的调性因素,他将和声中的不协和音与民间音乐的和声糅合在一起,将和声的色彩化发挥至极限,形成具有浓厚个人风格的“和声风格”。在《钢琴奏鸣曲》这首作品中,巴托克大量使用非三度叠置和弦、对称和弦、附加音和弦及包含三全音关系的和弦等新式和弦。其中非三度叠置和弦主要包括二度叠置和弦和四五度叠置和弦,造成听觉上的紧张感;对称和弦是以某一个音作为中心轴形成上下倒影,使和弦可以分成两个度数相同的音程,凸显出其和弦的对称性;附加音和弦则是在一个功能和弦的基础上,加入和弦外音制造出和弦强烈的不和谐感,这些附加音通常是以和弦音的上下二度音为主;包含三全音关系和弦的性质是指包含有增四度或减五度音程的和弦,增四减五度由于音响效果的极不和谐,曾被中世纪作曲家称为“魔鬼音响”。由于这些新式和弦的加入使用创造出许多不同凡响的音响效果,提升了整首作品的音响张力,也加强了其民族色彩。
(四)旋律民间化
巴托克曾自己说过:“乡村音乐是一种无可比拟的完美材料,是一部作品的灵魂。”巴托克曾深入到农村与农民们一同生活,去体会民间音乐的真实面貌,感受这种音乐其中的生命力。他认为仅仅了解民间音乐的曲调是不够的,最重要的是这些音乐生存的环境和人们所想要传递的情感。这一段经历,使民间音乐深深的刻入了巴托克音乐创作的灵魂中。在《钢琴奏鸣曲》中,巴托克吸取了大量民间音乐的曲调进行创作。第一乐章开头由#G-#A-B三音连续级进进行形成一个具有动力性的短小动机,全乐章围绕这个动机进行变化发展,使得整部作品极具表现力,表现出整个乐章豪放、奔腾的音乐形象。这种三音动机是匈牙利民歌中十分常见的音乐素材。第三乐章旋律动机也是从匈牙利民间音乐旋律中提炼所得,巴托克使用高超的作曲技法,将一个简单由#F构成八度重复进行的动机,作出一首具有鲜明特征、富有舞蹈节奏性的作品。
(五)节奏舞蹈化
匈牙利民族是一个自由奔放的民族,他们的民族音乐中时常通过音乐节奏、节拍的变化来体现这样的音乐性格。《钢琴奏鸣曲》中不仅频繁地使用混合节拍、复节奏、重音变换,同时还加入了很多匈牙利民间舞蹈的节奏因素。例如在第一乐章开始便呈现出一个附点节拍,加强了第一拍的作用,具有强大的律动性,凸显出一种直击人心的粗犷与直接。第三乐章的节奏活泼、欢快、跳跃,拍子频繁地循环变换,重音位置不断改变,展现出匈牙利民间舞蹈热情洋溢的特点。
(六)音响打击乐化
钢琴作为“乐器之王”,在二十世纪前一直以横向旋律与纵向和声巧妙结合为优势。而到了二十世纪,由于社会新潮的涌现,作曲家们也逐渐产生新的音乐思维。钢琴的敲击因素在早期钢琴发展的过程中只被少数作曲家使用过,但二十世纪已成为作曲家们创作钢琴作品的主流因素,斯特拉文斯基、普罗科菲耶夫、巴托克都是发展钢琴打击乐化的集大成者。《钢琴奏鸣曲》中,巴托克将色彩化的新式和弦与重复的固定音型结合,通过改变重音和变换节奏,树立音乐的立体感,极大地增加了音乐的打击乐化色彩。例如第二乐章左手以bA-bE-F的和弦开始,右手E音重复出现20次,整体节奏单一毫无变化,充分发挥出钢琴作为打击乐器所产生的独特的音色效果。
五、结语
作为二十世纪最具有代表性的作曲家,巴托克在钢琴音乐的发展、民间音乐的传承以及作曲技法的革新上起到重要的影响。并且发表大量关于民间音乐相关的研究,进一步推进了民俗学的发展。学习巴托克的音乐作品应先了解他的音乐风格及内涵,这有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演奏巴托克的音乐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