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贝多芬《月光奏鸣曲》第三乐章演奏技巧与重难点
2020-12-07易晨
易 晨
(广西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6)
一、作曲家简介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德国波恩人,欧洲维也纳古典乐派最伟大的音乐家之一,作曲家、音乐家、演奏家。贝多芬1770年出生在德国,自幼跟随父亲学习钢琴、小提琴。8岁向伊登学习音乐基础理论和管风琴,同年完成了第一次登台演出,11岁拜对他影响颇深的选帝侯宫廷管风琴师克里斯蒂安·戈特洛布·聂弗为师。1785年之后,先后师从于弗兰兹·安东·里斯、莫扎特、海顿。贝多芬晚年丧失听力,1827年因肝病与世长辞。
贝多芬一生创作的作品不胜枚举,其中交响乐代表作有《英雄》《命运》《田园》等,声乐作品有《致远方的爱人》《庄严弥撒》,小提琴奏鸣曲有《春天奏鸣曲》《克莱采奏鸣曲》等,贝多芬打开了浪漫主义音乐的大门。
二、奏鸣曲创作背景与创作特征
月光奏鸣曲分为三个乐章,是贝多芬处在社会动荡结合现实生活所创作出来的作品,法国大革命期间他深受革命口号“自由、平等、博爱”的影响,反对封建专制,倡导自由,他将他受革命精神影响的艺术观谱写成了音乐,寄予在作品之中;1796-1800年四年间,他的中耳炎日益恶化,听力逐渐下降,每日处于极大的痛苦之中。1800年,他遇到了吉安鲁迪伯爵的女儿朱丽叶·琪察尔迪,她向贝多芬学习钢琴,之后两人互相倾慕,这段恋情让贝多芬一下从痛苦的低谷中脱离出来,但幸福没有持续很久,一年后朱丽叶·琪察尔迪爱上了罗伯尔·哈伦堡伯爵,1802年便结了婚,贝多芬深受打击,曾一度想结束自己生命,还写下遗书,但他谱写出《月光奏鸣曲》之后顿悟了人生,放弃了自杀的念头,在1802年出版时将《月光奏鸣曲》献给了她心爱的女人朱丽叶·琪察尔迪。其实这不只是贝多芬的感情困顿,也是当时社会上不同阶级之间的矛盾。
曲式结构上,该曲突破了原有的快—慢—快的节奏特征,第一乐章是一个持续的慢板,描绘了月光下湖面波光粼粼的优美意境,看似波澜不惊其实暗流汹涌,情绪哀愁;第二乐章是一个小快板,像一首奇幻的舞曲,对比第一乐章色彩更明亮,音色干脆,情绪欢快;第三乐章情感真挚,内心矛盾,激昂澎湃,大量的分解和弦上行、积累,然后以柱式和弦爆发,电闪雷鸣、波涛浪涌的画面感一下被激发出来,虽然整首奏鸣曲都称为奏鸣曲,但唯独第三乐章采用奏鸣曲式,且对比于前两个乐章,第三乐章更具戏剧性,“激动地”的表情术语、急板的速度,让听众的心情此起彼伏;音乐情感上,表达了贝多芬面对社会的压迫和病痛的折磨不屈不挠与坚强刚毅,体现出了时代精神,所以这也让《月光奏鸣曲》成为一首划时代的作品。
三、《月光奏鸣曲》第三乐章的重难点与演奏技巧
《月光奏鸣曲》第三乐章在技术难度系数上是三个乐章中最高的,它极大地考验演奏者扎实的基本功,强大的心理素质,手指灵活度、清晰度,速度与力度的掌控力。笔者以下列出该乐章中的重难点并给予练习方法与技巧。
(一)分解和弦跑动及与七和弦的连接
首先,为使每个音均匀清晰,练习的初期将它变为单音弹奏并取缓慢速度节拍器反复高抬指练习,注意左手与右手音要对齐。当达到均匀清晰程度时,将这一乐句右手分为四个音一组并将每组最后一个音化为重音,取节拍器中速练习。熟练后左右手进入加速练习阶段,可以采用变速慢练法,依旧四个音为一组,手掌重心稍微偏向重音,快速贴键跑动停在每一组的最后一个音(重音),同时1指快速移动到下一组的第一个音,这样的组合反复练习再恢复原节奏即可。
踏板在一个人的演奏中十分重要,鲁宾斯坦曾说过:“踏板被人称为钢琴的灵魂”,它关系到作品中的力度与音色,为了使第三乐章的跑动部分清晰且灵动,使用长音踏板且踏板只踩一半,这样旋律会富有韵律但不失浑厚。
七和弦需要单独练习,把位先准备好,手腕稍稍提高,再手腕落下快速往前推,手指抓住,两个七和弦必须受力均匀,慢速用指尖感受手臂的重量和力度,弹奏它时要表现出贝多芬当时的狂躁,练习与前面分解和弦连接时,手要先提前到位,在力度上逐渐从手掌到手臂再到腰发力,力量集中到指尖,使声音更集中和震撼。
(二)八度音程跳音与连音
例如,曲谱第25小节到29小节右手从单音变成了八度,跳音和连音相结合,跳动时肩膀与胳膊放松用手腕带动并迅速弹起,切记不能弹太高,运用自然惯性和反弹力迅速转移到下一个八度,手型保持不动,避免多余的动作,手指和手掌形成有力的支撑,连音时加重手腕力度,用手臂控制转移的方向,注意指法的使用,黑键上的八度尽量用1、4指,这样可以更好地连接两个八度。
在音色处理上,贝多芬不同于莫扎特的玲珑小巧,他的作品演奏一般追求热情与辉煌,音色浑厚;往往也与演奏者的内心情感相关,演奏者可以将贝多芬的境遇与自身的理解相结合来改变演奏的触键方式,从而在音色上加以变化。
(三)高频弹奏音程和三和弦
高频的弹奏需避免杂乱,这就需要我们明确旋律音,旋律线条必须清晰,左手第49小节到52小节右手每个和弦的最高音为旋律音,所以我们手掌的重心需偏向5指,49小节左手旋律音在左手的最高音,50小节左手旋律音在最低音,后面以此类推。弹奏重复和弦时尽量贴键,运用手指抓力并用自然反弹力弹奏;当跳跃一个大跨度和弦时,需迅速、准确,当练习时,将前一个和弦当成“小跳板”弹起,运用自然反弹力和惯性力,手掌重心落到下一个和弦,不断反复练习这个动作,直至准确、清晰,前几小节音程的弹奏也可以引用这个方法。
(四)颤音
长的颤音指法可多样,例如第36小节除了3、4指颤动,也可使用2、4指颤动,根据个人情况选择;第30小节短的颤音是在八度的基础上,4、5指相对较弱,需多加练习4、5指的颤动。还有一个难点:右手颤音与左手四个十六的配合,我们一般将长颤音最后的两个音对齐四个十六的最后一个音,这样四个十六后面衔接的三和弦才能与右手对齐。短的颤音一共四个音组成,前两个音与四个十六第三个音对齐,后两个音依旧是与四个十六最后一个音对齐,练习左右手对齐时,慢速练习为主,直至熟练清晰再逐渐加速。
(五)多种的连音组合
乐章尾声出现了三连音、四个十六、六连音的交替,并且速度要求很快,很多练习者在这里节奏会出现凌乱,在练习时先要划出三连音和十六分音符切换点、十六音符和六连音的切换点,分成两组练习,先用节拍器取慢速,唱出节奏,明确以后再上手弹,反复练习切换点,准确后再加上前面部分一起练,慢速练习可以提高效率。
在全曲的速度与力度的控制方面,坐下后深吸一口气,对开头做一个想象,定好速度再开始,开头p到sf的强度变化,由轻到重,用手掌的重量来控制,力量由脚传到腰直至手掌;左手化为“节拍器”,每组设立一个小幅度的重音,如同交响乐团的指挥,控制整场音乐会的节奏。右手通过手掌的重量来控制速度,当手指速度过快时,可以增加手掌重量,呼吸更深更长一些,在一些延长音上停留稍微多一点。
而情感的体现需要经过对作品的了解与分析,俗话说:“不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第三乐章是贝多芬思想迸发的一个乐章,体现的是贝多芬当时内心的矛盾、压抑、紧张,重复性的跑动,同时也表现了他对命运一次次坚毅不屈的抗争,练习者需要在一次次的急速跑动中作出变化,不断营造出紧张的气氛,在随着音乐强度的增加情感如火山喷发而出,到最后用两个铿锵有力的和弦结束,道出作家对残酷命运作出的回应,演奏时将个人代入的情感与作家的内在情感相结合,更能带动听众之共鸣感。
四、结论
本文通过对贝多芬的创作背景和特征以及对《月光奏鸣曲》第三乐章进行分析,并结合自身所学对重难点的演奏技巧和方法进行了浅析。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演奏能力与练琴时间相关但不是因果关系,在把握作品风格的同时还要讲究方法与技巧,掌握了它们,效率才会提高,才能使自己的练琴更具目的性,这也是每一个钢琴学者在音乐的道路需要努力的。《月光奏鸣曲》是贝多芬创作中期代表作品,研究该作品对练习者来说对提高演奏能力与丰富艺术修养具有积极作用,演奏古典音乐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不断尝试、不断练习,打好每一块基石,才能更准确地演绎贝多芬的钢琴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