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心听觉在视唱练耳教学中的重要性
2020-12-07张思信阳师范学院音乐与舞蹈学院
张思 (信阳师范学院音乐与舞蹈学院)
一、视唱练耳教学中的内心听觉
(一)内心听觉如何运用到视唱练耳教学中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学生在听觉过程中容易出现下意识或无意识的听觉惰性,这是因为内心听觉缺乏导致,因此我们要加强音乐能力的培养,通过大量练习、实践得到发展。在不断积累音乐素材的过程中,音乐记忆力会随内心听觉能力提高而增强,把这种能力的培养运用到视唱练耳教学当中,对学生的音乐听觉创造出更多的积极能动性。内心音乐听觉有很多种表现形式,结合自己以往的教学实践经验,从内在节奏感和内在旋律感两方面分析。
1、内在节奏感。节奏训练贯穿了整个视唱练耳的教学,目的在于强化节拍中视觉、听觉和记忆之间的联系。一般从最基本常见的2/4 拍开始学习,之后再逐步学习相对复杂的节拍,经过长时间的节奏训练与学习后,头脑里储存的大量的节奏信息留下鲜明的印记,帮助我们准确地把握各种音乐特征,当学生看到新谱或是听音训练中的预备节奏时,就会与大脑中已存有的节拍、节奏知识进行联想分析并根据特征演奏出来,这就是内在节奏感的联想作用。
2、内在旋律感。内在旋律感是人们对曾经聆听过的旋律片段形成内在记忆,在大脑里形成印象并保留下来。在听写旋律时,找到调式主音,特别分析记忆乐句中开始音和结束音,抓住旋律的骨干音,对节奏、音程、旋律走向有了明确方向,再划分旋律结构。旋律模唱是培养内在旋律感的方法之一,在有效时间内记住旋律,并准确地模唱,训练方法如:(1)了解基本节拍、节奏训练,增强对各类节拍、节奏型整体感知力,变换不同节奏在同一旋律听辨中;(2)加强调性训练,熟悉不同调性调式的特征与差异性,培养良好的调性感;(3)掌握常见的音乐旋律写作形式,如重复、对比、模进等。
旋律模唱是对音乐感知能力,思维能力和音乐鉴赏能力等综合素质的培养。旋律模唱的训练可以促进音乐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二)内心听觉形成的心理过程
内心听觉是一种心理机制能力,由大脑控制产生联想,在学习的过程中,心理感受过程十分活跃,心理是大脑表现的一种技能,是大脑活动产生的自然结果,人在感受客观事物之后会在脑海中刺激并形成影响,随着刺激消退,但印象保持在大脑中,通过一定的刺激反应显现出来,这就是意象,形成的心理过程是从感知上升认知的过程,大脑对信息的编码和解码过程。在视唱练耳教学中提供特定的刺激,引起学生特定的反应,通过听辨训练,大脑积累音乐记忆,把听到的内容与储备在大脑中形成音乐语汇,下次听到类似或相同的音乐时自动与储备好的音乐进行回忆。
二、培养内心听觉的意义
(一)内心听觉培养对于实践教学影响
视唱练耳课程包含“视唱”和“练耳”两个教学内容,是一个既整体又划分独立的研究领域。内心听觉通过以音乐听觉技能训练作为基础途径,引导审美主体的参与性。用耳朵和心灵感受音乐,听过视唱的方式表达音乐,最后通过音乐基础理论欣赏音乐。这是一门技能实践课,唱好课程视唱去,还要学习其他题材和风格器乐谱子,视唱时需要注重情感的表达,不断提高自己的音乐表现力,视唱谱子的时候,表达音乐作品深层次的内涵和意境,融入情感,富有感染力的演唱,不断加强音乐表现力的培养。
(二)内心听觉培养对审美教育的意义
音乐是一门表达人类情感的审美艺术,涉及到人类的情感、文化、心理、意境方面的感知力与表现力,视唱练耳培养学生对“音乐语言”如音准、节奏、旋律等丰富多彩的音乐形式,提升学生对音乐中情感、文化、意境风格的理性塑。视唱练耳在音乐艺术表现的内在美与外在美的音乐美学思想,体现出:
1、旋律之美。作曲家创造作品时的旋律是音乐的灵魂,是音乐的重要表现形式,欣赏旋律的感染力,慢慢提高对音乐的感受力与想象力,在审美的过程中感受旋律的动感,对音乐实践活动打下扎实基础。
2、音色之美。音色指人们感知声音色彩形成的一种特性美,不同的作品风格展示不同的音色美感,听辨各种音乐作品感悟音色情感,建立对音色美的追求,在视唱时采用饱满、圆润、自然放松的音色演唱,培养学生的音乐表现力去获得情感体验,通过感悟音色的美实现审美的价值功能。
3、节奏之美。自盘古时期,我们的祖先就在祭祀、庆典等大型活动中,便开始利用节奏来敲击呐喊,不同的节奏展现出情感的变化,不同节奏的特征构筑不同的民族、地域风格的音乐曲目:进行曲中铿锵有力的附点节奏、非洲舞蹈中富有动感的小切分节奏、国标舞曲中干脆果断的休止符节奏等等。不同节奏的特征构筑不同的民族、地域风格的音乐曲目,视唱练耳训练训练中感受节奏的韵律美。
结 语
视唱练耳是对音乐能力的培养有着重要的意义,它提高音乐技能和逻辑想象力,如何培养良好的内心听觉在视唱练耳教学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教师应根据不同的学生内心听觉的特点因材施教,通过科学的方法提高学生听觉能力,把握正确的音乐形象,感知音乐,了解音乐语言,领会音乐艺术的实质,为音乐界培养更多优秀的音乐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