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理性的光辉照亮历史课堂
2020-12-07王翠英
◎王翠英
魏勇的《用思想点燃课堂》,算不上系统的理论。但他作为一个成功的历史教师,在追寻理想和教学实践中,结合鲜活的教学案例,在书中探讨了“如何寻找有意义的课堂?”“我们为什么这样教学?”“我们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让学生有思考的欲望和能力”一系列问题的提出,引人深思。书中或隐或现地始终表达这样一种思想:在历史教学中,一方面要引导孩子学会思考;另一方面作为教师要有哲学思考的厚度与高度,才能更好地完成历史教学的真正使命。这本书给我的启示:理想和现实可以连接。魏勇这本书给我的不一定很多,但是它实实在在地让我仿佛在闭塞的空间里,看到了世界的光亮。
我发现魏勇对于好课堂的许多观点与我不谋而合。比如说,在平时的教学中,公开课尤显突出,我们很多老师非常担心学生的回答与自己预设的答案不一致,所以总是想方设法地引导学生说出自己备课时预设的答案,一旦出现个别预料之外的答案,要么冷处理、置之不问,要么各种手段“循循善诱”让学生回到自己预设的答案中来,总之,我们教师是不会让学生的奇思妙想搅乱我们事先精心准备的课堂的,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也存在着这样的问题和想法。问题是这样的课堂中,学生是怎样的感受呢?这样的课堂能培养出什么样的学生呢?他们有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吗?能否拒绝盲从?这不禁让我想到习近平主席关于教育重要论述:“站在新形势下教育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些都是作为一名教师应该想清楚而且必须想清楚的事。
我们很多教师,在高度重视知识的传授过程中,往往忘记了对孩子思想观念和思考能力的培养。正因为如此,国内外一些别有用心的人,打着“民主、自由”的旗号乘虚而入,对我们的党和社会制度说三道四,混淆视听,诱导一些思想单纯、涉世不深不辨是非、盲信盲从的学生。然而中国经济、国防、教育等各方面的发展和成就,书写出了新时代的历史,这些历史新的进程个更新充分证实了我国集中力量办大事的魄力与号召力,这是那些自我标榜“民主、自由”的国家办不到的,也学不来的。人文学科最重要的作用,是让人学会思考和判断,而不是一味的识记、应考,这才是素质教育的真正意义所在。
读《哲学故事》和《用思想点燃课堂》让我意识到:我们要培养孩子理性思考,而不是造就一大堆愤青。八年级历史教材丰富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历史。教师不仅要多读书,还要多读时事相关的文章书籍,弥补曾经专业积累的不足,这样我们在这段历史的教学活动中,才能更从容灵活的驾驭和理解,才能让学生切实了解我们中国制度特色的优越性和成就,引导学生树立“制度自信”“道路自信”“文化自信”“理论自信”意识。
思想认识深刻开阔,教育的实践价值也就更有意义。哲学永远在追寻智慧的路上。而历史承载的人文精神,正是需要教师认真思考的问题。历史是人文学科,对培养学生的情感价值观起重要作用。我在介绍南宋诗人辛弃疾的《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时,还向学生介绍他当年北方抗金义军领袖的身份,一生想着恢复中原收复失地,所以才能写出“沙场秋点兵”的名句。李清照的经历使她前期写出绿肥红瘦的惜春情怀,后期写出“凄凄惨惨戚戚”的人生感悟。这就要求我们历史教师要多读多看多写,我认为教师特别是文科教师,要广泛浏览博闻强记,留心对课堂有用的点滴,及时记录,以备课堂之需。所以好的教师是用他的一生在备课。教师的文化底蕴,决定了教师教学视野宽度与高度。
多一些哲学的人文思考,会使我们教育的眼界更加宽广,可以从更多维的人文精神来反观历史教学。对学生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培养,是日积月累的事情。教师具有一定的哲学思考,才能既仰望星空、又脚踏实地。思想永远在追问的路上。历史教师只有把历史教学当作一种快乐的艺术性事业,去享受教学过程中创造性的乐趣,才能为创造出历史教学的艺术个性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