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视角下小学数学数感培养的策略研究
2020-12-07彭小勇
彭小勇
湖北省黄冈市罗田县实验小学,湖北黄冈438600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应当注重发展学生的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观念、运算能力、推理能力、模型思想、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数感作为核心素养的首要位置,可见对于培养学生数感的重要性。什么是数感?简单地讲,数感是人们对数的感觉,是人们对数的直接感知能力。就像搞音乐的人要有良好的乐感一样,要学好用好数学,就应该具备良好的数感。数感与数学的关系好比地基与高楼的关系,只有筑牢数感基础,才能搭起数学的万丈高楼,提高数学课堂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率。怎样培养学生的数感呢?我觉得可以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1 创设情境,获得数感
发展学生的数感离不开学生的生活经验,数学知识比较抽象,许多学生对数都不能很好的在头脑中建立表象,曾经碰到这样的作业:“课桌高8 厘米”“妈妈的体重是55 克”“罗田到武汉的高速公路全长200 米”……真是让人哭笑不得,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忽视了学生良好数感的培养,以至于学生的头脑中一点“数”都没有。只有学生真正的把所学的知识与生活经验联系起来,才能更好的掌握知识,内化知识。“数感”不是通过传授而能得到培养的,重要的是让学生自己去感知、去发现、去探索,使他们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更多的接触和经历有关的情境和实例,在现实情境中感受体验,从而更具体更深刻的把握数的概念,建立数感。
例如教学克、千克的认识时,让学生寻找并掂一掂1 克与1千克的物体,找一找生活中哪些物体分别用“克”、“千克”作单位。如一粒花生米大约重1 克,4 粒黄豆大约重1 克,两袋盐重1 千克,调料、药片、口香糖等细小物品用“克”作单位,体重、大米、水果蔬菜等用“千克”作单位。把课堂教学融入现实生活中,让学生获得更好的数感。
2 活动交流,发展数感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数学学习是学生在已有知识和经验基础上的一种自主建构过程,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教学中,我努力创造条件,让学生自由充分地交流,在交流过程中启迪思维,相互启发、共同进步。
在教学“测量”这一内容时,我提前布置学生实践作业“测量你家客厅的长和宽”。学生会用不同的方式去测出了客厅的长和宽。大家将自己的想法与别人进行交流,从不同角度感知长度的概念,发展距离感,形成数感。这样的交流活动对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数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3 加强估算,优化数感
《新课程标准》指出:“估算在日常生活与数学学习中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要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发展学生的估算能力。”如果学生有了较强的估算意识和一定的估算能力,那么他们就会在日常生活中运用估算来解释和解决问题,就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灵活处理数量关系能力,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数感。
例如:估一估本校共有多少名同学?有学生这样估算:每个班上有8 个小组,每个小组大约有9 人,因此每个班大约70人左右,实验小学从一年级到六年级两个校区共有103 个班,可以估计出全校区大约有学生7000 人左右。学生在这样的估算训练中,估算能力逐渐提高,能够见到生活中的事物,很快和数建立起联系,体会了数的大小、多少的实际意义,学生对数的感知能力也会逐步提高。
4 解决问题,强化数感
只有把知识与生活的经验连接起来,才能更好地了解和消化知识。因此,在教学课堂上,教师要和学生进行适当的互动话题,比如从身边的事物和生活环境中提出一个问题,并和周边的人进行研究,找出一个最合适的解决办法,并对算出的结果进行解释,从而达到对学生数感的进一步强化。学生解决问题的时候,会运用到自身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和对新事物的了解与认识,并不断完善对于生活和本身的意义,从而强化数感。
例如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后,让学生解决“全班38 人去划船,每条船限坐6 人,至少需要几条船?怎样乘船合理?”的问题,通过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学生知道了计算的意义和如何运用计算的结果,学会如何选择适当的算法解决问题,学会对结果的合理性做出解释,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提升数感。
总之,在培养学生数感方面必须要多实践、多了解,这也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所以教师必须要对所教数学的课程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并制订相应的目标和内容,研究并探讨相应的学习方法,把数感培养的教学任务真正落实到课堂之中。相信随着学生数感的建立、强化,他们的数学学科素养一定会有所提升,而且这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数学的学习打好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