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与生活一体化
2020-12-07李秀萍
李秀萍
河北省唐山市开平东关小学,河北唐山063021
1 巧用生活实例,激发学习兴趣
心理学研究表明,如果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自主学习的程度就越高。生动、熟悉的生活情境和自己的亲身经历,可以使数学由抽象变得具体,激活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兴趣。在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使学生从生活中感受、理解和运用数学。
例如,在教学“百分数”时,我是这样问的:大家经常喝牛奶,可牛奶盒上写着的“脂肪3.3%、蛋白质2.9%”……这些3.3%、2.9%等是什么意思?在引出单位“1”的量时,我这样讲道:有两家商店都在卖“小淘气”童装,却标着不同的打折方法,一家标着八折大酬宾,一家标着九折优惠的招牌,你准备到哪家去买呢?在教学“平均数”时,课前请一名同学唱歌,请每组的组长和老师当评委,当评委亮分后发现分数不一致,自然地引出“平均数”。在教学“按比例分配”时,我讲道,美术老师画一幅巨幅油画,4 种颜料共用16 盒,用的红、蓝、黄、白颜色比为5:6:3:2,4 种颜料各用了几瓶?此时,学生的学习欲望大增,学习兴趣高涨。
例如,在列方程解应用题中教行程问题之前,教师先组织学生进行有趣的表演。教师让两个学生站在教室前后两个黑板前,准备相对而行,教师喊“出发”,两个学生很快就撞在一起,教师立刻在黑板上画出他们行走的示意图,告诉学生这种同时从两地相向行,碰到一起就叫相遇。教师再让两个学生背对背地站好,一声令下,他们便向相反的方向走去,一直走到前后两个黑板前。教师又在黑板上画出他们行走的示意图,告诉大家这种运动叫做相背而行。教师再让两个学生从同一地点,一慢一快向相同方向前进,快的很快把慢的追上……教室里一片欢笑,学生仿佛不是在上课,好像老师领着他们在玩。不知不觉地理解了行程问题的概念和数量关系,使学生真正感受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实际,学习数学不再是枯燥无味,而变得十分有意义和愉快的事了。
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不但掌握了知识点,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意识到只要做有心人,不难发现小学数学中的每一个题型,都可以在生活中找到它的原型,使他们体验到学习数学的快乐,更重要的是使学生体验到学的是有用的数学。
2 联系实际增强学生的数学意识。
荷兰数学家、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指出:数学来源于现实,扎根于现实,应用于现实。因此,数学教学应从生活现实出发,把数学内容与“数学现实”活动联系起来,让学生亲自体验生活情境里的数学问题,感受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应用数学的信心,培养数学意识。数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数学教学要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学生用数学知识和数学思维方式去观察思考,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去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数学应用意识,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
通过了解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让学生从生活中找数学素材,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习数学身临其境,就会产生亲切感,有利于形成似曾相识的接纳心理,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看问题,用数学头脑想问题,增强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3 在生活中养成应用数学的习惯
要让学生逐步具备在日常生活中和社会生活中运用数学的本领,使他们认识到数学是生活的组成部分,要养成事事、时时、处处吸收运用数学知识的习惯,调动他们主动学习数学、创新性运用数学的积极性。
例如,在低年级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你今年几岁了?多高呀?身体有多重?比一比你和你的同桌谁重……这些都是小学生经常遇到的问题,而要准确地说出结果,就需要学生量一量、称一称、算一算,这些都离不开数学。比如:生活中每时每刻都要用到估算,如天天上学要估算一下到校需多少时间,以免迟到;或外出旅游得估算一下要带多少钱;再如,生活中常用的各种知识像比例分配水电费、计算储蓄利息、日常购物问题均发生在身边。学生用学过的知识来解决,不仅激发了学习兴趣,而且能提高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数学走向生活。
在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下,数学与生活一体化,能让学生更好的学习数学,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在生活中运用数学,感受数学学科的内在的美,感受到我们生活的世界是一个充满数学的世界,从而更加热爱生活,热爱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