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文教学中如何“动之以情”

2020-12-07唐连芝唐艳华

颂雅风·艺术月刊 2020年6期
关键词:语文课德育教材

◎唐连芝 唐艳华

语文课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语文教育的主要任务是教给学生一定的语文知识,同时也不能忽略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语文课程标准》上说,应该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情感所起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课程内容的价值取向,要继承和发扬中华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作用,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主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培养学生良好思想,道德风尚,同时也要尊重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因为语文教学的过程也是一个育人的过程,塑造健康的人格也是语文课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初中语文课本中的文章,大多是文质兼优的佳作,不仅有较高的文学价值,而且具有较高的思想境界。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就要努力运用语文佳作中所包含的真挚情感,叩击学生心弦,激起他们感情的波澜,培养学生优良的性格。如何提高语文课的德育效果,我觉得有以下几种方法。

一、课前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共鸣

初中语文教材中许多作品反映的内容与学生的现实生活往往相距甚远,使学生对作品反映冷漠,甚至无法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师要利用多种手法,创设情境,使学生感觉到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把教材的“此情此景”变成学生的“我情我景”,深入挖掘教材中能使学生产生共鸣的情感因素,找出作品人物或作者思想与学生实际认识的契合点,这样德育教育才会有效果。从受教育者的角度来看,学生有丰富的情感,复杂的内心,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强调“理”而忽视“情”的作用,是达不到教学目的的。要想晓之以理,必须先动之以情。单纯的说教势必使学生产生一种逆反心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挖掘教材自身的情感因素,寻找学生情感的突破口,以情感去感化学生,使德育教育更具有吸引力,说服力。

二、深入剖析文本,弘扬传统美德

现在的学生发感恩之心,父母为抚育子女成人、成才,历尽艰辛,可谓呕心沥血;而学生深受父母慈爱,往往身在福中不知福。教学中,我针对学生实际,运用教材的示范作用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感染,并适时给予点拨,使学生对父母形成正确的认识。如教学朱自清的《背影》,就应紧扣父亲疼爱儿子这个中心,重点剖析“望父买橘”的“背影”这一情节,充分体会父亲的用心和艰辛;并通过语言描写和细节描写的分析,体味父亲对儿子的无微不至的关怀和深切的爱子之心。又如朱德的《回忆我的母亲》,写了母亲勤劳俭朴的美德和对“我”的种种关照,也写了“我”从小就帮着母亲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更写出母亲宽厚待人,妯娌关系、亲戚、邻里关系处理得好,一家人和睦相处等种种事迹。这些无疑给我们以启迪,为我们树立了榜样。再如《我的老师》蔡芸芝老师的公正慈爱、可敬可亲;《藤野先生》中藤野先生的教学认真、治学严谨;《最后一课》中韩麦尔先生炽热的爱国主义热情,无不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教学这类作品时,应让学生在了解文中老师的崇高品质的前提下,进而了解身边的老师,激起其尊师之情,并付诸日常生活中,形成尊敬老师的良好道德品质。

语文教师要充分利用语文课情感意蕴性强这一特点,在生动形象的讲解过程中完成德育任务,做到“润物细无声”。

三、根据不同体裁,传承文化精华

语文教材中不同的文学体裁,教学方法不一样,所达到的德育效果也有差别。

诗歌音韵和谐,内涵极为丰富,是情感渗透的最佳媒体,利用诗歌的特点,让学生于吟哦中感悟,在讽诵里熏陶。特别是唐诗、宋词、元曲,更是民族文化的极致。学生在吟诵中积淀、升华,情操得以净化,心灵得以净化,心胸自会开阔,情操得以陶冶。

小说形象鲜明,充分反映生活,也是情感渗透的重要渠道,我们可以发挥小说优势,让学生在阅读中思考,在思考后再阅读。通过奥楚蔑洛夫认识沙俄社会,通过《孔乙己》了解科举制度,提高学生对美丑的辨别能力和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比较而言说明文虽然比较枯燥,但是我们可以通过《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的教学让学生了解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领略祖国山河的美丽,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

四、通过自身魅力,感染熏陶学生

“学高为师,德高为范”这就要求教师不但要有广博坚实的业务知识,而且要不断充实和更新,要有强烈的责任感和敬业精神。课堂尽可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我总是尽可能地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参加难易不同层次的活动,对成绩差的同学尽可能予以肯定,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保护他们的自尊心和学习积极性。同时还经常注意自身的穿着打扮,言谈举止,给学生树立榜样。

总之,在语文课的教学过程中,要细心发掘情感教育和学科教学的最佳结合点,不仅能使学生得到春风化雨的情感教育,还会更好地促进语文学科知识的学习,为语文学科知识的吸收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猜你喜欢

语文课德育教材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教材精读
重视教材探究,多法破解圆锥曲线点线距
题在书外 根在书中——圆锥曲线第三定义在教材和高考中的渗透
语文课应该培养什么?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最快乐的一堂语文课
语文课上做游戏
源于教材,高于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