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高中数学探究式教学策略

2020-12-07陈磊

赢未来 2020年4期
关键词:对折探究数学

陈磊

宁波市惠贞书院,浙江宁波315000

进入高中阶段,随着数学知识难度的增大、教学要求的提高,很多学生的学习兴趣、热情、自信逐渐减弱。究其原因,一是受到传统数学教学模式的影响,很多高中生面对比较枯燥、乏味、单调的数学教学表现出诸多不适应,其学习愿望的实现也受到很大制约;二是随着社会发展和时代进步,尤其是新课程改革的逐步落实,社会各界对高中数学教学的要求和标准也在逐步提升;三是目前的高中生个性意识更强,其更愿意在民主、自由、和谐的学习状态下获取数学知识,分析数学问题,提升数学能力。

1 高中数学探究式教学的特点

(1)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把学生放在主体的地位,这是针对原来的“一言堂”式的教学模式来说的,课堂学习过程主要是学生的活动,教师要发挥指导的作用,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把学生看做是学习的参与者,师生之间是一种相互尊重、平等合作的关系,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能动性。(2)为学生创造探究的情境。数学知识的学习过程不外乎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一个对知识的探索过程。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应该指导学生对提出的问题进行探究,在此基础上不断地进行扩展学习,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锻炼学生的数学思维,提高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3)对学生多进行激励式评价。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有总结有评价才能有提高,不能看着热热闹闹一节课,实际没有效果。所以,探究式课堂教学要看效果,而课堂教学效果要通过学生自评、互评、教师评价进行体现。在对课堂进行评价过程中既要看到本节课的成功之处,也要看到课程的不足,对发现的问题要及时处理;要从多角度来看待学生的表现,在对学生的评价上要以表扬和鼓励为主,以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

2 高中数学探究式教学策略

2.1 创设生活情境,激发探究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学生对某一学科产生兴趣时,便会产生求知的动力,在思考相关问题时也更容易找到灵感,这体现了兴趣激发在探究式教学中的重要意义。而数学源于生活,又广泛地应用于生活,与人类文明的发展建立了紧密的联系。高中数学新课程标准提出,数学教育应体现现代社会发展的特征,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用数学的思维思考世界,用数学的语言表达世界。所以,在新高考背景下的高中数学探究式教学中,教师不妨根据教材内容,为学生构建相应的生活情境,借此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并让学生在应用现实经验、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得到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发展。例如:在学习《指数函数》一课时,鉴于教材上的例题较为复杂,所以笔者先为学生描述如下生活情境:“小明发现桌脚下的软胶防滑垫丢了一个,导致桌子晃动,于是他寻来一张报纸,将其反复对折,之后垫在桌脚下。倘若他将报纸对折5 次,请问对折后的报纸有多少层?报纸的层数和对折次数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学生被这一亲切、趣味的情境所吸引,于是在探究过程中,学生主动找出纸张,根据情境中的描述进行对折实验,同时记录对折的次数和纸的层数。然后,在问题的引导下,学生设纸的层数为y,对折次数为x,根据二者之间的变化规律,构建出y=2 x 这一函数模型,顺利引出了“指数函数”这一概念。通过这一实验探究过程,可以促进学生对函数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并培育学生的数学抽象的核心素养。而后,笔者再结合新教材内容,给学生创设“生物死亡后体内碳14 含量的衰减”等生活情境,引导学生利用指数函数来解决现实问题,以促进其数学应用能力的进一步提升,并培养学生的数学探究兴趣。

2.2 构建探究生态,凸显主体地位

众所周知,探究式教学是新课程改革导向下的一种全新教学策略,有利于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能够显著提升教学效率。因此,为了使探究式教学能够深度融入高中数学教学,教师应加强对探究式教学内涵和外延的研究,结合学生的认知情况,在教学措施、路径上寻求变革与突破。首先,在教学设计上,教师应针对教学内容和学生需要,对数学知识进行整合与拓展,尤其对一些数学公式、定理等,多组织学生在合作探究中进行分析推导,使其深刻理解知识的生成过程,以激活学生的合作探究意识,构建良好的教学生态。其次,在解答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应和学生一起进行分析,充分发挥自身组织者、引导者、协作者的作用,给予学生充分而恰当的引导,当学生自主解答进入误区或者遇到瓶颈时,应结合具体问题予以指导,全面激发学生积极探究的热情。最后,在资源选用上,教师应全面突破传统教学思想观念的束缚,尽量拓宽教学路径,布置有针对性的学习任务,让学生在课外借助网络资源、生活素材等,提高探究能力,实现数学教学与生活实际的无缝对接、深度融合。

2.3 深悟探究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第一,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特点进行合理应用。在自主、合作、探究式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应注意结合不同学生的特点进行个性化教学,让学生了解数学学科的特点,再让他们结合自身的特点或优势进行学习应用,这样更能达到预计的学习效果。此外,教师运用此种方法进行教学时,还应注意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其中的机会。第二,教师应该区分自主、合作、探究式的教学与传统教学的不同,在此基础上进行教学才能将效果发挥到极致。引发学生自主思考,这样能够很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需要注意的是,教师设置悬念需要贴近学生生活,且与学生兴趣爱好相关,这样才能达到吸引眼球的目的。在合作学习方面,和谐的课堂氛围是这一环节的前提。教师需要积极地融入课堂中,与学生一起学习,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增进师生感情。此外,教师还需要分配充足的时间给学生,让学生参与到课堂讨论中,积极表现自我,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高中数学本就是一门相对较难的科目,许多题目也需要学生具有发散思维。比如高考常见的“多元变的条件最值问题”,既可以从减元角度考虑,也可以构造方程有根来计算,还可以依据式子特点结合不等式来求解,甚至可以挖掘几何意义借助几何直观求出最值。对于发散性题目,让他们在自主思考探究的基础上培养创新思维能力,如果遇到困难可以向教师求助,教师可以询问学生的思考方式以及思考的逻辑等,再加以引导,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发现自己没有掌握的知识和方法,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能力。

2.4 结合教学实际,科学合理分组

探究式合作法的基础来自于如何有效科学的分组,它直接决定了教学方法成功与否。不少的高中数学教师常常抱怨自己已经采取了探究式合作法,但是最终效果却始终不尽如人意,追究其原因就是因为最初的分组存在很多问题。探究式合作法的分组并不是简单意义上的随机分组,蕴含在分组过程中的玄机十分微妙。一般情况下,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思维方式的不同对学生进行分组,遵循“组间异质,组内同质”的分组基本原则。它能够保证每个小组的学习能力都相差无几,让处于每个阶层的学生都能够真正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而非只是“躲在”学习成绩好的同学下面“不露脸”。同时,每个小组的人员数量一般可以控制在五到六人左右,这样既可以拓展学生的思维,又能在合作中弥补自己的不足,提高团队合作的意识。只有如此,探究合作法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优势才能得以全面的彰显。

2.5 积极思维训练,强化探究效果

教师应该尊重学生之间的差异,特别是数学思维能力、理解能力方面的差异,这对学生数学问题的解决有着直接的影响。因此,高中数学教师应该在日常教学中开展相应的数学思维能力培养,从而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在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举一反三的方式让学生从多个角度对数学知识进行思考,发散学生的思维,尝试使用不同方法对数学问题进行解决。再从多题归一的方式,让他们识别判断几个问题的共同点,再找出解决问题的一般性方法。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提升他们数学探究的能力,培育数学学习的核心素养。

2.6 选择正确课题,积极关注学生

任何教学策略都需要在一定的教学条件下,通过一些方式去完成教学目标。对于不同的教学目标和不同的教学内容,所选择的教学策略也是不相同的。而选择正确的课题对探究式教学比较重要,因为正确的课题选择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去理解教材内容。首先,教师需要有一个广阔的教学视野。其次,教师所选的课题需要具有一定的趣味性和开放性,最重要的是要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并且所选择的课题内容尽量不要超过学生的认知范围。例如,学习《任意角的三角函数》这一章节时,教师可以采用探究式的教学方法,以生活中常见的摩天轮为切入点,让学生思考摩天轮的座椅与地面高度、转动角度间的相互联系。引导学生以摩天轮中心点为原点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通过数形结合和分类讨论,在不同象限内画出角α,进而表示出角α 的正弦、余弦、正切值,以此将较为抽象的问题直观化、具体化,使学生经历数学抽象这一历程,深刻理解三角函数的概念,同时提升数学抽象的核心素养。

3 结语

总之,将探究式教学应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可行性、必要性。因此,教师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应加强对探究式教学的研究和探索,多寻找探究式教学与高中数学教学的契合点,积极构建教学生态,全面拓宽教学路径,不断优化教学策略,让学生获得更加积极、主动、高效的学习体验,实现学生数学综合能力的全面提高。

猜你喜欢

对折探究数学
一道探究题的解法及应用
对折十次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
探究式学习在国外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及思考
平移、对折和旋转,一网打尽
“买一送一”不等于“打对折”
实验帮我发现规律
我为什么怕数学
数学到底有什么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