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中国视域下“医养结合”的发展及影响因素综述
2020-12-07武桐浩李炎曹芳芳董海燕
武桐浩 李炎 曹芳芳 董海燕
(山东力明科技职业学院,山东 泰安 250000)
引言:
改革创新,无疑是推进医养结合体制的重要方法。既要结合老龄化特点对现行的养老和医疗体制做出一些实质性的改革与创新,也要按照“放管服”改革的要求把工作效率放在首位,还要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力度和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和杠杆作用。此外,也需要培育一支专业化水平高的队伍,让更多具有专业化水平的人员进入到医养结合行列,确保不因为专业人员不够而影响推进速度,并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
一、中国推行医养结合政策的必要性
根据人口年龄调查数据显示,我国1999年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比总人口的10%,2017年年底提高到17.4%。而根据联合国的预测,到2035年,中国老年人将高达28.5%,超过3.4亿人;而到2050年,将达35.1%,超过4.4亿。由此可见,现如今在人口基数庞大,人口老龄化发展迅速的中国,养老问题已成为未来经济发展的一项重大阻碍,如何解决庞大数量的老年人群体的医疗卫生和养老服务供给之间的矛盾,是我国能否实现健康老龄化的关键。与此同时,经过发达国家数十年探索的“医养结合”养老模式能够合理的配置养老及医疗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同时也能满足老年群体养老和就医的双重需求,促进健康老龄化的发展,提高老年人晚年生活的幸福指数。
二、医养结合的概念和现状
所谓医养结合,就是将医疗资源与养老资源进行有效整合,使二者有机结合起来,实现社会资源利用的最大化。医养结合的养老模式,是以老年人的切身养老需求为基础,将老年人的健康医疗服务放在首位,有效解决了老年人养老和医疗两大问题,切实保障老年人的利益。这种新型的养老模式还可以减轻老年人家属的经济负担,缓解医疗资源紧张的问题。作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举措,医养结合已纳入《“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截至目前,我国共有近4000家医养结合机构,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建立签约合作关系的超过2万家。在广州、深圳等试点地区,养老机构基本上都开始建设和发展医养结合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比如为老年人提供“医养结合、以养为主”的健康养老专业服务,为老年人提供持续照料和服务。还有一些试点地区的医养结合以养为主,健康疗养也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切实做到让老年人“老有所依”和“老有所医”。
三、健康中国视域下“医养结合”的发展措施
(一)强化科学导向
强化统筹协调。建立医养护融合健康老龄化领导小组,统筹卫生、发展改革、教育、工业和信息化、民政、财政、人力社保、国土资源、住房城乡建设、体育、中医药管理、残联、老龄等部门的协调合作,共同为实现健康老龄化规划目标提供支持。推行多元服务。加快构建功能完善、分层分类的健康老龄化服务体系建设。积极推进和完善家庭医生与居家老人签约服务制度,探索建立紧密型医养护联合体。二级以上医院选派医疗团队,定期到养老机构提供巡诊医疗、健康管理等服务,开展康复病床、双向转诊、急诊急救等医疗救治绿色通道。家庭签约医生为老年人提供连续性的慢病管理和医疗服务。规范服务标准。明确“医”“养”“护”之间的基本关系和基本界限,建设多元化服务标准体系。
(二)“医养结合”需要大力培养人才,留住人才
目前国家为老年人服务机构,特别是基层服务机构,专业人员凤毛麟角,非常稀有。服务人员多数是没有经过专业培养的中年人。要搞好“医养结合”,为老年人提供优质服务,必须多渠道加强从业人员的业务培训。要珍惜高等院校特设专科培养的人才,要像提高农村教师待遇那样,提高他们的待遇,在生活、职称等各方面关心他们,千方百计留住人才。
(三)建立政府为主的多元筹资方案,为医养政策提供资源保障
从发达国家的“医养模式”的资金来源上来看其具有多元化筹资的特征,以丹麦、英国为例,它们的养老资金主要来自国家预算,而德国、卢森堡、日本等国都是以社会保险金筹资作为养老服务筹资最主要的资金来源。在医养结合模式下的中国,想要确保“医养结合”模式的长期健康发展,构建一个健康、多元化的长效筹资机制,必须有一个长期有效的资金来源:一是可以引入政府和社会资本的方式进行融资;二是可以鼓励民营医养结合机构,给予相应的补贴以及政策扶持,建立起完善的医疗保险金制度,利用这种方式,使医疗与养老更加有效地整合。
结束语:
传统“独居式”家庭养老模式,难以适应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要求,老年群体基数大、慢性疾病多、医行护理条件不达标等,成为城镇医疗与养老面临的重要难题。自国务院2013年印发《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以来,各地区在“医养结合”健康养老理念指导下,融合养老院、医疗护理机构的养护资源,强化对老年群体的综合养老看护、医疗护理服务,提升城镇居民养老的医疗服务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