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麓台,再为鼓而呼
2020-12-07魏江华陕西职业技术学院艺术学院
□魏江华 陕西职业技术学院艺术学院
对王麓台的所有评价,无须赘言,而对他的价值所在还需要有全面的认识。
一、一种模式创造系统形态的标志
但观山水画有图伊始至今,“宗法风会,图式萃集”,真要说得上为山水画创造的形态,即一种能被称为“步武者众”的模式系统并不多。以余之拙见,最早创建、最早完善的“笔墨语言转换系统”,这个系统以范华原为标志;“图式演绎(演义)系统”,这是一种以即存的图式或图迹(当代扩展为图像)通过完整的演绎(演义)而转换为一种脱离母图后重新建构的图式,该系统以王麓台的终身实践并做得圆满为标志;“笔墨语言整合系统”,这个系统是传统山水画技法和经验积淀到一定浓度、厚度后,才成为可能,当以黄宾虹为标志。另外两个模式为媒材、制作表现系统和中西融合表现系统,前者以刘国松为标志,后者以吴冠中为标志。在这五种模式中,范式、王式、黄式属“一母二子”传承,是为正脉的传统创造形态模式,而刘式和吴式相比较而言,有更多的颠覆性,是为侧系统。王麓台模式,以王麓台本人一生的躬耕践行,在从董其昌那里接过山水演绎法式的接力棒后,跑完了全程。他所代表的是山水画传承一脉中,以承为宗、以创为旨归的一条山水画创造之路。在这一模式的板块结构中,以对“师自然”的“忽略”和“师心”的“弱化”,以“省却某一部分,正是为了扩充另一部分”的策略手法,来实现“师古人”的演绎性扩展。用他自己的话来说,是以“初恨不似古人”的恭敬心,而后以“今又不敢似古人”的“经营自家田地”而成正果。因而,王麓台“以一生示法”告诉我们的是,山水画创造系统形态的路还有一种模式,即“接着走”再“修正”的“图式演绎(演义)之路”。
二、成图过程的提示
山水画成图过程从形态上讲有两种行为方式,可以理解为“一勾即是”和“画若布弈”。“一勾即是”是指山水画成图过程中的时序大致遵循着常规的作画过程和方式。“勾、皴、擦、染、点”的过程环节的缺损、置换和张扬的幅度,以及性质的改变都在一个适度的空间内进行。其手法是“步步为营,稳扎稳打”,然后补不足。它是以“澄澹精致、几经淘洗”的概括抽取能力,“冗繁删尽”的笔墨和“放笔直取”的意气而成就一类图式的。其负面效应是,图式一经形成,重复制作容易形成套路。“画若布弈”则侧重于机变,它首先是常规过程大幅度地改变。改变过程中的环节时序,可以使某一时序环节根据需要进行发散扩展、“节外生枝”或“加减乘除”,以产生新的图式[1]。山水画这种成图过程,产生也早,而明确起来是在元代,元代画家黄公望有过总结。但真正将此种成图过程推到无以复加,不论是时间上的跨度还是空间上的展开,并极大灵动自如和过程复杂化的,是王麓台。清人评论家张庚就王麓台的作画过程有一个详尽生动的描述:是为灵动机变、呼吸进退、浓淡厚薄。再结合王麓台作品和实践记录来看,这种作画过程告诉我们:同样的基石材料,因为组合的不同,并在这个时空的调节、改变下,能使画面获得更多发展的生机。其创造的空间、图式的不确定性,因过程的复杂多变而更容易创造出新的作品。模式系统和成图过程,是王麓台贡献给当代山水画创作作品最有价值的两点。一个解决的是战略问题,它告诉我们还有一种可遵循的方式;另一个解决的是画面战术问题,它可以提供给我们更大的创造机会。
三、“清真雅和”之体
人们承认了“四王”代表的是一种“清真雅和”的中庸画风。这种画风,是儒家“中和”的命题在文艺上的审美理想以实际的山水图式树立起来的。“这种‘中和’的重要特色是刚与柔的协调统一,而排除片面地趋向于刚或趋向于柔。用《乐记》中的话说,就是‘刚气不怒,柔气不慑’。”(刘刚纪)而“四王”中,又以王麓台做的最为“标准”。王时敏虽“清”而偏“薄”;王鉴显“丽”而趋“简”;王翚能“众”而显“杂”。四家相比较,王麓台仰慕董巨的是“全体浑沦,元气磅礴”于“清刚浩气中,具有一种流丽斐亹之致”的“六法”正道,并以一生不辍,画面上的经营惨淡和《雨窗漫笔》《题画稿》的见地,可谓“教、观”双美。
四、画面结构转换
这是王麓台图式的又一特点,视“龙脉为画中气势”,重“开合起伏”以免“顾子失母”,并以过程调节来“先定气势,次分间架,次布疏密,次别浓淡,转换敲击,东呼西应”,从而把握住“使龙之斜正、浑碎、隐现、断续,活泼泼地于其中,方为真画。[2]”(《雨窗漫笔》)翻阅中国山水画图式众多经典,这种“小块积为大块”的形式秩序,有谁可以与之比肩?这也是王麓台自己设定的“能人之所不能”。(《雨窗漫笔》)
五、浅绛敷色的贡献
如果说,王麓台绘画结构的意义已被中外史评家肯定无疑、褒奖有加,那么,可以说王麓台绘画作品的画面将传统浅绛敷色之术及效果的推进则还不被更多的人所重视。浅绛敷色,为之者众,但王麓台有两点无人可及:一是极大地将这一古典技法做了现代意义上的推进,明净灿烂;二是用最少的色彩种类达到五彩缤纷的效果,“寸剪杀人”。台北故宫博物院李霖灿教授在评王麓台作品的色彩感时曾以音乐作喻:“郁郁苍苍,音色浑雄,森森茫茫,音域广阔,一曲交响乐章中的金鼓并震,风雨骤至。”想必不是臆解。
评说王麓台,实以可资为治时弊之药石。第一,我们不要以为中国的方法比西方国家的方法落后,在“‘宁妄勿迂’的中国画家越来越多了”(郎绍君语)的当代,“迂”于古法,遵从一种模式并不是坏事。第二,以纠国人“套路制造”之风。第三,以平国人躁动浮华之盛气。第四,可治满纸堆垒码砌之俗笔。第五,遏止国人以“西式”色彩观“袭夺”“中式”色彩观照方式之趋势。
虽然,此文是为鼓而呼,实际于王麓台而言:你可能不喜欢的,也正是我为之遗憾的,同时,也是王麓台心知肚明并道出的:“有真山水,可以见真笔墨;有真笔墨,可以发真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