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工科”背景下工程训练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实践

2020-12-07肖枫张明

魅力中国 2020年46期
关键词:新工科工科用人单位

肖枫 张明

(1.辽东学院化工与机械学院,辽宁 丹东 118003)(2.辽东学院工程技术学院,辽宁 丹东 118003)

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国与国之间的竞争不断加剧,制造业已经成为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核心驱动力。以人工智能、工业机器人等技术为代表的先进制造业得到了迅猛发展,其发展速度和影响广度已经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为适应世界经济发展新变化,打造国家核心竞争力,我国提出了“中国制造2025”发展战略,提出三步走的发展路线图,第一步,到2025 年迈入世界制造业强国行列;第二步,到2035 年中国制造业整体达到世界制造强国阵营的中等水平;第三步,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综合实力进入世界制造强国前列。

“中国制造2025”发展战略的提出对高职专业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和标准。为适应新形势的变化,2017 年教育部启动新工科建设工作,先后发布了《关于开展新工科研究与实践的通知》《关于推进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的通知》,全国各高校纷纷响应,掀起了新工科建设和改革的高潮。工程训练作为新工科建设的重要组成,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重要环节。现有的工程训练体系显然难以适应新工科建设的需要,传统工程训练中心的升级,面向新工科的工程训练体系的构建成为不可回避的问题。

目前,我校工程训练主要面向机械、信息、土木工程、纺织等工科背景专业学生,训练内容主要以机械加工训练为主,教学内容单一化、碎片化情况比较突出,教学模式还停留在师徒传授的初级阶段,教学效果不明显。如何让学生在工程训练过程中提高工程实践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及就业能力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近年来,我校工程训练中心在教学模式和方法上进行了改革和探索,取得了一些成果,如车间化教学模式改革、双师制教学模式改革、工程训练过程考核改革、工程训练以赛代考考核方式改革等。

一、打造适合我校特点的工程训练体系

教育部高教司《关于开展新工科研究与实践的通知》中提出了工程教育新思路、学科专业新结构、人才培养新模式、教育教学新质量、分类发展新体系,其中重中之重的是教育教学新质量,培养出来的人才能够快速适应企业和社会的需要,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功底和在学习并迅速掌握新技术的能力。这些对我校的工程训练提出了新的要求,现有工程训练体系已无法满足新工科建设的需要,必须对其尽快进行改革。

在保证我校人才培养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应紧紧围绕本校特色和地方经济发展的要求,建设好适合本校人才培养的工程训练新体系。新体系必须实现科学设置实训项目和实训内容,要给学生留有自主实习发挥的空间,搭建新技术,特别是智能制造、信息技术和多学科交叉应用的综合实践条件,利用先进教学手段和方法拓展学习空间、增强教学吸引力,为个性化培养模式提供有力支撑。

二、创新管理体制,多措并举打造“校内师傅”队伍,保证校内“双导师”课堂教学效果

新工科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要求高职院校专业教师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更要熟悉专业所对应的职业领域的工作过程知识,具备较强的职业实践能力。因此,利用学校工程训练中心现有条件,大力培养具有“企业师傅”能力的校内“双师型”教师队伍是推行现代学徒制的必然趋势。为此,我校积极创新管理体制,在校工程训练中心聘任实习指导教师与学院教师组成双导师教学团队,共同建设校内“双师型”课堂,共同完成高职人才培养。实行了“校内理论教师+校内实习指导导师”的“双导师制”,引入企业真实任务或企业技术攻关项目,大大提升了校内教师的实践 教学能力和职业岗位技能,推进了教学过程与企业生产过程的同步,有效缓解了现代学徒制实施过程中“企业师傅”不足的压力。目前,由校内理论教师和校内实习指导导师组成课程组共同完成的专业课程有《数控加工工艺与编程》、《特种加工加工技术及应用》等多门课程,与改革前比较,教学效果人才培养质量得到普遍提高。

三、重视考核激励,吸引优秀高技能人才担任“企业师傅”,保障“双导师”课堂教学效果

目前,从工程训练中心指导教师任教情况来看,部分教师实践技能精湛,但教学水平欠缺,这样的“师傅”显然无法保证高职人才培养的需要。因此,只有建立健全学院内部激励机制,才能突破高水平企业师傅聘请难的问题。我院积极创造条件,为工程训练指导教师能力提高提供保障,积极开展教师教学能力培训,工程训练指导教师“能做”更“会教”。

四、建设“车间化”工程训练场地

长期以来,在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我们深切感受到,以往以课堂传授为主的旧的人才培养模式与社会及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严重脱节。我们培养的毕业生在专业技能以及综合职业素养等方面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需要,毕业生无法得到用人单位的认可。而用人单位需要什么样的人才,高校也不十分了解,结果就是高校培养的毕业生社会及用人单位认知度不高,就业困难,部分学生及家长对我院高职各专业不认可。只有改变以课堂理论知识传授为主的状况,建设“车间化”工程训练场地,强化实践技能训练,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才能真正的解决上述问题。学生可通过在校内工程中心“车间化”实践类课程的学习和实际锻炼,提前认知社会和企业,逐步完成从学生到社会劳动者的角色转变。同时学生在校内实习基地工作的过程中,可以不断加深对社会和企业文化的了解,明确自身的定位,端正工作态度;可以培养与用人单位的感情,树立服务企业、服务社会意识,实现最终就业,成为受企业欢迎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猜你喜欢

新工科工科用人单位
用人单位应避免七个认知误区、切实保障职工年休假的合法权益
87年工科“学霸”成都追梦记
新工科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探索
新工科背景下项目推动式教学模式的探索
性骚扰的用人单位法律责任研究
餐厅经营模式多样 事先分清用人单位
面向新工科的Python程序设计交叉融合案例教学
新工科形势下高校二级学院毕业设计管理探索
新工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探索
集体合同纠纷,用人单位“三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