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编辑,不仅仅是编辑
——从两件采编作品获浙江新闻奖一等奖说开去

2020-12-07严芒芒

传媒评论 2020年9期
关键词:版面消息

文_严芒芒

“版面一等奖!”当总编辑告诉我这个消息的时候,我又惊又喜。这几年,作为一名编辑,自我加压采写的消息等新闻作品连续三年获得浙江新闻奖,但距离上一次版面获奖已经有4年了,多少有些遗憾。这次版面获奖,正好填补了这个遗憾。

“你今年不会两个一等奖吧!”私下里,有同事这样打趣。说实话,我是不敢想的。因为今年消息里头有“龙港撤镇设市”这样的重大题材,虽说对自己这条消息有信心,但总觉得还是需要好运气。以至于当后来同事跟我说这篇消息也是一等奖的时候,我还挺激动的。

2019年,刚好是我入职10周年。在这样一个年份里,同时获得独立采写和编辑作品的浙江新闻奖一等奖,对我来说是一个新的起点。媒体融合发展的当下,党报编辑要实现新作为,必须积极转型。作为一名党报要闻版编辑,我在做好编辑工作的同时,主动践行“四力”。我想说,编辑,不仅仅是编辑。努力做新闻的有心人,功夫不负有心人。

当记者,编辑中培养新闻敏感

我这次采写的这条消息《“中国电器之都”出现“创业创新的柳市现象”(肩)新办企业老板过半是外来务工人员(主)》,其实是在一次偶然的基层联系点走访时挖掘到的新闻活鱼。从这几年我采写的消息作品来看,我觉得做记者最重要的还是要有新闻眼,要能及时准确地捕捉新闻,判断新闻价值。

为什么强调新闻敏感的重要性?因为有了新闻敏感,我们就会判断收到的信息价值有多少,意义大不大。个人觉得,新闻敏感在稿件采写前期,解决的是要不要去写这个稿件的问题;在采写后期,解决的是怎么去采访、怎么去写作的问题。所以,新闻敏感是贯穿新闻采写全过程的一种能力。

那怎样才能培养新闻敏感呢?读报读新闻是最务实的办法。一个平时不怎么看新闻,不怎么看报纸的人,我们很难要求他具备一定的新闻敏感,因为他看什么都是无感的,或者看什么都是新鲜的。但其实很多做法、很多经验、很多探索老早在施行了,而新闻又是极其注重“第一”“最早”“率先”“首个”的。

与重大主题报道策划的操作模式不同,消息的线索来源于基层一线。能不能找到活鱼、抓住活鱼,考验脚力、眼力、脑力、笔力。从我这条消息的采编过程中,或许可以更直观地感知新闻敏感的重要性。

基层联系点走访那一天,我在乐清市柳市镇镇长办公室门外等了两个小时。其间,我转了好几个办公室,了解柳市镇最近的重点工作。我还向工作人员要了柳市镇政府工作报告以及最新政策文件。恰恰是这两个小时,我对柳市的发展有了一个系统、全面的了解,也让后来的采访更加有针对性。镇长回到办公室已经是午饭时间。我坐下来就直奔主题:一个是发现柳市镇上的企业门口整年都打着招工的广告牌,一个是新居民成本价购买商品房新政策。这两方面,一个是走访观察到的,一个是在等待的两小时内发现的。当谈到第一个问题的时候,镇长说了几方面原因,其中有一句:“现在也有一些打工的自己出来创业了”。我一听很新奇,怎么打工的也自己出来创业了?我就马上追问:“那大概有多少外来务工者出来自己创业了?”遗憾的是,政府层面此前没有做过这方面的全面统计。

好奇心一直萦绕在我脑子里。当天回到报社后,我采写完《乐清柳市新居民可成本价购买住房》一稿后,便决定就外来务工人员创业话题进行深入挖掘。随后的一周时间里,晚上上夜班编辑版面,白天驱车去柳市采访。先跟柳市市监局要数据,在统计了一天之后,局长告诉我2019年1-5月份新设企业老板中,外来务工人员占比超过50%。听到这个数据,我非常吃惊,占比居然如此之高。于是我请市监局局长再调出近几年来的数据看趋势,结果发现从2016年开始就超过50%,而且连续三年呈增长态势。

直觉告诉我,这是个好新闻。为什么呢?这就要求作者去思考这种现象到底有什么意义,这也是利用新闻敏感对新闻价值进行的一种判断。你看,占比过半本身就是新闻,何况主角还是外来务工人员这样的特殊群体。如此多的外来务工者被培育成新时代创业者,这是“两个健康”在基层一线的生动实践,也折射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背景下中国民营经济持续蓬勃发展的动力活力。

接下去就是怎么采访和写作的问题。采访中还有个小插曲:当时虽然采访到了外来务工人员创办的企业数,但这些企业的效益怎么样?用什么数据或内容去反映?起先我问市监局,但产值这块不在他们这里统计。随后问经信局,经信局回复没有这方面的统计。怎么办?我就把这个情况反馈给市监局局长,关键时刻他给我支了个招:去税务部门问税收。多么好的建议啊!从这个小插曲中,我觉得跟采访对象建立友好的采访关系非常重要,他们会帮助我们让采访进行得更顺利。

最后就是写作。占比50%以上,这个是数据,如何把这个现象写得更可读?如何把这个现象的意义凸显出来?这些都是写作时要考虑的。消息稿写作不能简单地就事写事,在消息来源交代、背景穿插、数据佐证、纵横对比、案例启示、提行分段等方面都要比较注意。获奖消息900多字,但分了8小段,层次感还是很强的。有的采访对象,我可能聊了两三个小时,但最后写进消息里就一两句话,这就是消息的魅力——言简意赅,用尽可能少的文字,去展现尽可能多的信息。

曾经有前辈老师跟我说过,在编辑岗位锻炼后再当记者,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稿子会写得更具新闻角度,更显新闻敏感。回过头看,现在我对此话感受至深。因为编辑每天所做的业务就是不断地去判断新闻价值,哪个稿子应该上头条做大,哪个稿子宜放边栏删短,版面上位置安排的过程,就是编辑对新闻价值判断的过程。所以,编辑对新闻的价值判断,会在工作锻炼中慢慢地越来越有感觉。这种感觉,就是新闻敏感,不仅可以在编稿过程中指导稿件改写,也可以在采访时及时、准确地捕捉有价值的新闻。

做编辑,细节里凸现精品意识

如果说这条消息当时就是为了奔好新闻去写作的话,那这个版面的获奖就是一个意外之喜。

融媒体时代,读者对报纸的可读性提出了更高要求。怎样通过版面的精心编辑,降低读者阅读的“难度系数”,成为党报编辑直面的课题。这次获奖的版面,是一个通版——《一图读懂温州创建新时代‘两个健康’先行区1周年》。通版,这几年我做过很多。最开始接触通版,是每年温州市两会期间的政府工作报告解读,当时我们也是党报中较早以图示的形式进行解读呈现的。这些解读的通版很美,但因为缺乏新闻性,所以去冲击好版面的可能性几乎为零。即便没有获奖的可能,每次做这种通版时,我还是会抱着一种突破自我的想法,在细节里凸现精品意识,尽可能把版面做得好看。

相比正常的新闻版,通版的操作难度更大,它对编辑的统筹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这种统筹力体现在文字的编辑、标题的制作、图片的选择、图示的运用、文字量的平衡、报眉的设计等等方面。制作一个通版最快也要3个小时,复杂的版面都要5小时以上。

策划时这个通版的内容构成是这样的:一条“编者按”,一条温企抢滩“一带一路”的稿件,其余就是温企照片,从新中国成立70周年温州图片展征集过来的文件包里找。另外有个新时代“两个健康”先行区创建一周年的汇报材料,需要的内容可以从里面摘用编辑。

摆在眼前的第一个问题就是文字量少,只有2000来字,版面给了编辑很大的能动空间。到底用什么形式去呈现比较好?从历次的操作来看,通版比正常版面更加需要设计视觉中心,不然读者打开这么大一个通版版面,就会有无从看起的感觉。考虑到这些照片以资料照为主,像素不高,单独刊发一张大图到版面上的效果并不好,于是就决定用照片组合的方式。与美编商量后,我们选择圆形这个造型制造视觉中心,圆环内外的今昔照对比图将温企发展历程跃然纸上,而且圆形乍一看有老唱片的感觉,让照片更添年代感,很契合主题。圆圈正中间放置“编者按”这一小段文字,一下子提升了版面的新闻内涵。

在制做通版的时候,考虑的另外一个问题是,怎么样将版面上的图文更好地融合,让呈现更加有融为一体之感?这很重要,不然单纯地把制图做漂亮也简单,难就难在怎么把制图跟文字融到版面上,如果融合不完美的话,难免让新闻版看起来卡通化,有失端庄大气。这可能就是报纸版面和普通平面设计最大的不同,要考虑文图的融合。

制造了视觉中心,解决了图文融合的问题后,接下来就是一个追求版面平衡度的问题了。对称美在版面设计中很重要,左边视觉中心设计好了后,右边我就想着将新时代“两个健康”先行区创建一周年的成效用文字的形式展示出来。因此,在对一周年成效报告的内容进行编辑时,我有意识地做内容上的组合。最后内容在标题和形式上形成了对称美感:为企业家做了这些事;为企业做了这些事。

最后考虑的是版面整体的美观度。还有一条“一带一路”上的温企稿件没有排版,考虑到版面上方元素很多,如果下方只放文字,难免头重脚轻。想着想着,突然灵光一现,临时让记者去整理温企在“一带一路”上的布局,包括什么企业在哪个国家布局什么产业。预留了版面位置给记者,这边我让美编收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国旗,同样大小的国旗整齐排放在版面底部,很好地点缀了版面上的色彩,形成上下呼应之感。

这个通版,从下午2点开始制作,一直到晚上10点30分大样出炉,除了晚上吃饭的时间,其余时间我和美编两人寸步不离电脑。在制作版面的过程中,不断迸发创意,当版面出炉时,两人都有点自我陶醉。

把每一个能做得好看的版面做好看,尽己所能打造精品版面——这便是我每次编辑版面时最基本的思考。

猜你喜欢

版面消息
拥有猫一样的眼睛
小芝麻告诉你
——站在树荫下也能减肥!
概率从何而来?
一张图看5G消息
过年啦!
晚步见道旁花开
A Survey of Research on Fine—grained Sentiment Analysis in Chinese
版面撷英
新版面 新视角
惊人的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