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绘画在审美思想上的差异
2020-12-07史建荣山西省临汾市曲沃县美术馆
□史建荣 山西省临汾市曲沃县美术馆
从古至今,中西方无论是在历史背景、生活方式还是经济文化等各方面都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能生动反映当时现实生活的绘画也不例外。无论是绘画技巧、绘画内容还是表现方式上,中西方绘画都不尽相同。同时,由于文化和历史背景的不同,其所产生的审美思想也存在着许多不同。近些年,随着中西方文化的不断交流,许多优秀的西方绘画作品传入中国,中西方不同的审美思想也产生了激烈的碰撞,因此,对中西方在绘画中展现的不同的审美思想进行研究,有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和欣赏中西方优秀绘画作品,有利于我们理解其中的创作内涵。
随着近些年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中西方艺术文化之间也更趋于融合,中西方绘画的交流也越发增多,促使中西方审美思想产生激烈的碰撞。审美思想不同,造成理解绘画的角度就不同,导致人们在欣赏绘画时产生不同的审美理念。正是这种不同审美思想的碰撞,才会促进审美思想的不断进步和发展。本文在理解审美基本含义的基础上,分析了中西方审美思想的差异,充分理解和接受中西方审美思想的不同,求同存异,不断推动中国绘画的发展。
一、审美的内涵
审美,顾名思义,是指人类看待世界的一种特殊方式,是一种无功利性情感表达的形式,“审”代表有主体在审查,是客观主体在起作用,而“美”则是供人欣赏的“美”,指的是艺术作品,即欣赏主体在认识、品味艺术作品的美。西方先进审美思想的传入,也给中国绘画在审美领域注入了新的活力,对中国绘画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促进了绘画的长足发展。
二、中西方绘画审美思想的差异
在中国悠久的绘画发展史中,有无数优秀的绘画作品涌现,但中国在绘画审美方面,一般偏向的都是审“美”。而西方绘画尤其是古典油画领域还有近现代时期,形成一种审“丑”的审美思想,许多非常优秀的绘画作品在描绘人物或周围景色方面,都显得非常丑陋,如德国最具代表性的表现主义画家——蒙克,他所创作的最著名的作品就是《呐喊》,由于蒙克本人患有精神分裂症,所以他的绘画带有非常强烈的痛苦主义色彩,整个画面给人以悲愤、苦闷、压抑的情感表现,画面描绘的扭曲的线条、恐惧的特征,都是表现主义的鲜明特色。在西方,涌现出了一大批此类画家,他们也为绘画审美开辟了新的世界。
在中国绘画中,主流思想是审“美”,绘画作品多以呈现美的事物而作,但是也有例外。例如,明末清初著名画家——八大山人,作为明代皇室灭亡的遗孤,其在清朝统治下生活得极其艰难,所以他的作品多表现对清朝统治者愤恨、不满的情感。但这只是当时中国绘画中极少数的存在。由于社会生活、经济发展各方面的不同,中西方绘画在审美思想上产生差异,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三、哲学对中西方绘画审美思想的影响
黑格尔将美学称为“艺术哲学”,认为其是审美意识的集中体现。西方也由此诞生了许多艺术流派,如超现实主义流派西班牙著名画家达利的《记忆的永恒》就是其中非常著名的代表作。他们将直觉作为一切事物的出发点,是强烈的唯心主义哲学。中国古代绘画主要受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美学、以庄子为代表的道家美学和禅宗佛学为主的美学思想的影响,所以东方绘画重神韵、意境与感性。道家哲学认为,美的事物与宇宙的如音乐般的这种“和谐”保持一致,故表现美的绘画必是在表达宇宙音乐和谐般的本体,体现自然之道,所以无论你所画的是什么,最终目的是要体现道,是要象征宇宙中那种音乐般的和谐。例如,中国著名画家马远的《寒江独钓图》,画面有大量留白,正是这大量的留白使观众在欣赏时不被束缚,而大量的留白也与作者要表达的情感融为一体,既表达出“寒”的意境,又表达出“独”的意境,非常生动形象。
道家思想推崇自然美,所以中国绘画比较注重情感的传达,更加偏向感性,以抒发画家心中的情感为主,更加注重表达神韵、意境美。而西方绘画更加注重理性,着重描写刻画人物的“形”,对人物的刻画非常细腻。
中西方绘画由于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不同,在艺术领域的发展各不相同,进而产生的审美思想也不尽相同。西方更加偏向理性的审美思想,而中国则更加强调感性的表达,注重意境美的体现。在绘画作品上我们也可以看出区别,但是这种区别没有优劣之分,我们要在了解区别的基础上,增进相互之间的交流,吸收西方绘画的精华,促进中国绘画不断走向世界,使更多的人认识中国绘画,了解中国绘画的博大精深,使其在继承中不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