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术史研究中风格分析法的运用
2020-12-07菏泽学院
□赵 霞 菏泽学院
随着中国当前美术实践中凸显的“中国”自觉,美术史研究也遭遇了窘迫——提供有效的价值原则以建立传统与当下的联系。这让当前的中国美术实践无法得到自己应有的历史身份,从而引发了传统同现代相争。西方美术理论对中国理论研究的介入,更使二者间的裂痕有所加剧。一般而言,美术史的研究挫败主要体现在,它没有从古代的美术研究里面提炼出较为系统的思想资源,却沉迷于对“过去”的梳理,对当前我国的主体性美术探索有一定的排斥。基于传统的中国画论,在风格描述方面通常都是主观品评。因为没有较为科学的方法,导致诸多作品的真伪及断代上存在一些偏差。
一、视像结构风格分析
基于视觉及构成的方式,在中国绘画中,其空间方面的观念同西方有着较大区别。在全部画学之中,并不存在阿尔贝蒂所谓的空间观念,即没有消失点及中轴线规划。在新艺术史以前,西方把视觉理论看作是作用在视网膜方面的光学结构,这是建立在20世纪流行的认知心理学基础上的视觉阐释理论,这种理论的基础是承认普遍透视法的存在。然而,中国绘画并不存在统一消失点,所以无法通过西方传统手段来进行套用研究。
中国艺术史,属于一门新兴的学科,如果要确立它的学术界碑,就应当阐明其视觉符号等基本要素,如线、面及画面等要素,然后分析构成其视觉化机制的要素。如此一来,分析作品所蕴藏的形式要素,其实就是在分析类似于视像化的重要过程。在艺术史方面,方闻寄希望于通过客观而规范的手段,去改变其中的气韵、骨气及品格等相关要素。同时,在艺术史方面,方闻认为,这是一段视觉不断演变发展的重要历史,通过科学方式,视觉艺术类的作品可以使形象变迁的传统具备自身语汇传达的意义。而之所以分析视像结构的风格,就是要在现存的这些无名氏作品中,根据结构演变相关规律来完成断代,从而建立起可以当作评判标准的基准作品。
二、中国美术史研究中风格分析法的运用
风格分析法的出现,不但可以使人们全面地分析艺术品所具有的视觉表现,而且可以在作品断代上加以运用。这种方法问世之后,方闻将其进行了发展,且在中国画的作品断代中进行应用。在西方,因为早年收藏的中国艺术品大多数为青铜器,所以,早年在青铜器分期方面的论著相对完善。在研究商代的青铜器纹样上,高本汉及罗樾在这方面的研究代表性最强。1936年,高本汉通过类型学手段,尝试着从青铜器上的装饰母题类型着手,将时间顺序相关信息推测出来。1953年,罗樾则在其著作中,通过风格分析法质疑了高本汉研究的成果;同时,他根据视觉特征及纹饰等,把青铜器纹饰方面的发展,均归纳成了细线浅浮雕的阳文、深刻宽带纹、装饰性线条纹饰、主纹和地纹及华丽主纹的高浮雕五个阶段。
通常,在研究的初始时期,中国美术史方面的西方研究学者都很重视风格问题。之所以存在这种情况,是因为风格属于界定性的方向,能够有效地评判艺术产生及发展等相关问题。而对风格的范畴展开细致分析及解读,其带来的最直接成果就是,艺术史的分期标准变得更加科学与严密。针对艺术作品而言,其风格分析不断地于抽象及再现中进行转换,这种张力体现出来的就是,艺术虽然处于变化发展之中,但仍然不苟同于外部的力量,是一种纯粹性的体现。如果风格被勾勒得较为清晰,则其发展序列就变得明晰化。在西方艺术史较为核心的概念里面,不管是分期、手法,还是鉴赏等方面的一系列问题,均需要诉求风格分析对其进行研究。依靠哪种类型的描述手段来实施分期,其实是风格分析法在中国美术研究中应用的重要体现。由于风格历史分期被确定下来,所以我们可以对不少无名氏的作品展开归属及断代方面的分析。
总之,在艺术史的研究中,合理使用风格分析法,能更好地应对传统思想桎梏中的部分偏见,尤其是关注怎样去处理文本及图像关系方面,同时,对于部分固守观念的破除也有很大帮助,并且可以让人们重新审视不被传统画学重视或者好评较少的议题。而在理论方面,其可防止传统画学逻辑较差的弊病,并成为现代人文学科的重要分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