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影视教育的必要性解读
2020-12-07荀艺茁于勇
荀艺茁 于勇
(东北师范大学,吉林 长春,130024)
一、影视教育改革背景
教育与时代发展存在必然联系,两者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我国早在先秦时代,便有孔子提出:“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再得。”[1]应当肯定,孔子已经意识到人的心理发展具有一定的连续性与阶段性,后来孔子开办私学,自然也是意识到了教育与发展的关系。
古代戏剧便已有教化育人之功能,明代时期,朱元璋提倡和赞赏高明的《琵琶记》,将其提到四书五经并列,其旨在利于封建思想的统治,也就是想通过戏剧作品教化人心。高明本身也提过“风化”的主张,作为皇权维护者,朱权在《太和正音谱》中也明确提到戏剧的教化作用,以至于导致当时戏剧作品“道学风”和“时文风”的盛行。
我国影视教育的雏形出现于近代,这一时期梁启超、谭嗣同、陈独秀等人一方面继承了中国古代的教育思想,另一方面又接受了西方的某些教育理念。梁启超认为兴趣之于教育是最重要的,只有兴趣可以让学生保持对学习的持久度,并且要在产生兴趣时做深入的研究,最终达成欲罢不能的状态。梁启超继承孔子“学而不厌”的主张,认为学生应该对学习产生“不倦”的心理状态,所谓“不倦”,一是对学习的过程要有耐心,在查阅资料、阅读书籍时,不要产生厌烦的心理状态;二是不要吝啬学习时间,不怕吃苦下功夫。
1905年陈独秀提出将戏剧的教化作用与娱乐作用提到重要位置这一论述:
“戏曲者,普天下之人类所最乐睹、最乐闻者也,易入人之脑蒂,易触人之感情。故不入戏园则已耳,苟其入之,则人之思想权未有不握于演戏曲者之手矣。使人观之,不能自主……虽些少之时间,而其思想之千变万化,有不可思议者也。”[2]
该观点的提出,除对戏剧的刻板印象——娱乐化功能外,再次巩固了戏剧教化育人的重要功能及作用。
1985年5月,我国首次提出素质教育,其核心理念在于要重视人的思想道德素质、能力培养、身心健康与个性发展,而影视教育恰好是帮助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方法及手段,影视教育正是把学生当成“种子”,在品德、素质、心理上以大众喜闻乐见的艺术表现形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素质教育的提出为戏剧影视教育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开端。
纵观过去十年的影视教育发展,2007年在国家领导人的有关批示下各个影视教育部门开始重视高等院校影视教育。到了2010年,由国务院办公厅下发的《关于促进电影产业繁荣发展的指导意见》文件也再次要求“将观看爱国主义教育影片纳入中小学、高校、中等职业学校教育计划”“加强农村和学校数字电影院线建设,确保每个学期为高校放映两部爱国主义教育影片”①。到了2016年,教育部在陕西省开展影视教育落实工作并将其确定为全国唯一省级实验区。
教育既是一个国家现代化的主要指标,同时也是用来衡量一个国家现代化程度的最好标准。纵观我国戏剧与影视教育改革,尽管这一理念被较早提出,但只不过是随着社会变迁,提出了一次又一次的论点罢了,并没有真正推动影视教育的发展并使之得到改良。
科技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进行了一次又一次的革命,数位时代全面挑战着占据核心地位的传统媒体,也使媒介形态与格局在不断创新、革新下被屡次重塑。动态捕捉虚拟摄影、虚拟直播棚、光感捕捉、AR、VR、3D扫描等技术手段逐渐进入实用化阶段。5G时代到来,一场重大的技术变革终于要开始了,不仅影响智能手机的速度,在向第五代蜂窝数据网络过渡的过程中,还将影响到上述多种类型的技术设备,这个新时代相对于教育来讲是不是又将成为一个强有力的变革背景呢?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科技创新为新时代中国的未来发展指引了方向,坚持以科技创新为先导引领影视传媒学科发展、探索培育新业态、新模式,为当代大学生搭建了实践创新的平台。
教育作为社会学的一个分支,在如今这个高速运转的时代背景下,理应迎来改革,找寻质的飞跃。如今5G将至,我们的社会也将面临翻天覆地的变化,当今中国经济正在腾飞,科技不断进步,媒介传播形式也从以前的报纸转向铺天盖地的移动网络数据。移动网络袭卷当今社会,大数据、厚数据的到来,经济增长点、人民的物质要求和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与戏剧影视教育之间的关系还远不平衡。以上种种因素,都在告诉我们——应该重视对戏剧影视教育的研究,影视教育正面临改革与突破。
二、影视教育对学生的教化作用
影视学教育是一门独立的一级学科,其旨在为影视事业精神文明建设做出贡献,还要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与协调工作的能力;使广大青年学生建立完整的道德品质、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影视教育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课程,具有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优秀的影视作品可以对学生起到良好的教育和引导作用。尤其是影视教育中的审美艺术和文化认知内容。
影视从原有的娱乐功能,逐步开拓出了德育功能、创造功能、审美功能等一系列教育功能。在当下的社会现实图景中,这是一个呼唤人文复兴的时代,电影的审美情趣和文化附着力应该被人们重新认知,同时电影对大学生的教育作用也应该被重视。
1. 影视教育之德育功能
电影是一种新兴的媒介并具有视听兼顾和声像并茂的特点,其摒弃了传统纸质媒介的老气横秋,成为了一种新式传播媒介。电影的德育功能在于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修养,并且为社会培养优秀的高品德人才。电影本身就是集社会政治、文化、经济于一体的“上层建筑”,电影作品通过电影这一介质反映了创作时期的社会意识形态动向,故影视文化对社会意识形态、经济和文化都起到很重要的影响。一部正能量、优秀的影视作品可以唤起受众的爱国主义情怀,通过电影这种喜闻乐见的文化形式对大学生进行教育是一种新型的教育手段,也是值得研究与推广的新型教育方法。
电影具有“方向性”和“统一性”。例如大学生通过对影视作品的解读,可以“反思”自身,学习电影作品中优秀的人物品质,思考“既然大家都这样做”,那“我也要这样做”。
影视作品所独有的德育教育特点在于其可以生动形象地讲述故事,表演者用精湛的、专业的演技通过形象化、生动化的方式来向受众讲故事、传递正能量。影视作品类型丰富多样,让每一位学生——无论是否学习影视艺术专业都对电影产生兴趣。通过影视艺术教育能够逐步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影视教学对于学生的德育培养有着超乎其他教学手段所独有的功能。
当代科技文化发展与影视传播密不可分,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大量的优秀影片在丰富教育资源的同时也对学生的思政教育提供了一定的借鉴和启示。影视教育进入高校也是为了大学生在价值观形成的过程中,能够提高其影视鉴赏的水平,同时对大学生感知世界、开拓视野、体验情感也起到促进作用。
对学生进行德育培养也成为影响2019年中国电影主题的重要因素,红色经典、军旅题材的电影一拥而上并深受观众喜爱,电影作品《战狼》《我和我的祖国》《中国机长》《攀登者》《为国而歌》,电视剧《黑狐》和《破冰行动》等使该类型的影视作品再度崛起,展现英雄原型,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英雄主义等正能量,该题材的影视作品多以积极、乐观、丰富的思想感情为主题,其极具艺术感染力的内容深受大众的喜爱。这些影视作品中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无疑有效启发学生进行学习和思考,并成为学生筑建人格长城的重要素材。
影视教育能够培养高校大学生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和集体主义精神,并在大学生思维发展阶段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同时也有助于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以及建立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品质。
2. 影视教育之审美功能
影视教育之审美功能在于两个方面。一是要提高受众的审美鉴赏能力,并在德育的基础上发展美育,大学生通过影视作品来丰富自身的文学素养,提高鉴赏能力与水平,对善恶美丑产生思考和正确的实际性定义;二是对艺术家作品质量的促进作用,由于社会发展进步,整体审美水平提升,现存的文学作品无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在受众提高戏影鉴赏力的同时,对艺术品的质量要求也会逐步提升,这便要求电影创作者要使电影艺术比其他艺术形式更加贴合时代、民生、现实,创作出更优秀、几近“零阶级”的影视作品。
影视作品的审美教育功能在于其可以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念和欣赏影视艺术审美活动时所具备的审美鉴赏能力。影视作品中所表现出的贴近生活的情节都会使观众产生强烈的视觉冲击感和代入感,这种深刻的审美冲击对人们在激动的情绪过后去反思生命、反省生活、找寻自我的精神追求有着强烈的感染力和不可取代的影响力。学校通过开展影视鉴赏课程,提高大学生的影视鉴赏能力,同时也是对电影创作者提出了新型挑战,受众的审美提升也约束着创作者的作品质量。
随大众的审美要求提高,影视作品的创作手段也随之更加丰富和精细,对审美能力和鉴赏素质起到一定的影响。影视艺术作为形、声、色诸方面都逼真形象的表现形式,通过先进的技术手段,借助于各种高科技设施,让学生群体对电影艺术的审美有了更广阔的传播领域。同时艺术家也会因为科技的进步、学生的需求,使作品达到更加精细的制作水平并以高保真的方式呈现出来,这些手段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当代大学生的审美能力和鉴赏素质,这些审美硬件的投入使用将使影视艺术在未来创造更高审美教育价值的基础。
3. 影视教育之创造功能
影视教育创造性的优越之处在于它是集所有学科为一体的综合性学科,其中包括音乐、体育、美术、舞蹈、科学、政治等。影视教育这门学科较其他学科而言,更为学生提供了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和新的时空观念,通过对故事时间与空间的解读,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发散,都会在某种程度上激发高校大学生的创新潜能,这种综合性恰恰可以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形象地思考并且充分发挥想象。
李婴宁在2008年对教育戏剧所下的一个定义就是如此:“教育戏剧是一种区别于舞台演出的、以过程为主的、即兴表演的戏剧形式。参与者在指导人的引导下,运用想象、调动 自己的经验在戏剧实作中开拓、发展、表达、交流彼此的理念与感觉,达到开启智力、增加知识、活跃身心的目的。”[3]
学生在接受影视教育的过程中,需要通过联想和思考对戏剧、电影表演者所传达的内容加以欣赏,尤其是对表演者的面部表情、身体动作、身形姿态等的解读,以及对作品中的环境陈设、音响符号等电影元素进行剖析,在影像的基础上进行分析,又在分析的前提下直观感受。长期以往进行这种实践和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自然就能得到长足的发展,从而能够促使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意能力的不断提升。
三、影视教育进入高校的具体措施
高校大学生的思维逻辑阶段正处于由具体的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衍变中,影视作品中的各种元素,诸如画面、音响声、环境、服装、表演和场景等都有助于发散大学生的逻辑思维。关于影视进入高校的具体措施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对于影视界作家导演来说,每年都应该产出部分面向学生群体的电影作品。同时这类影片应集聚思想和艺术为一体,并起到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作用,这样的作品既符合大学生一腔热血的身心特点,又符合这一群体的认知规律。
第二,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要将电影理论、电影史学、电影叙事学、电影美学、电影符号学、电影政治学、电影创作等专业知识纳入到培养高校生的教师团队的教学计划中,提高教师整体的艺术素养和审美能力,努力建设出一批专业的、德智体美兼优的、完整的教师体系,这种建设同样是对传媒行业的教师一道有利的约束,传媒行业从业者以及传媒教师应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建设,并对高校生的影视教育起到一定的引导作用。
第三,随着科技进步,传媒教育手段愈发丰富,专业领域教师除了在课程专业内容以外,对教学手段的掌握和应用也是非常必要的。很多学校和地区已具备云教学的条件,在统筹教师队伍发展中,要加速对教师的专业培训,加强相关学科专业教师的教学技术手段。
第四,要丰富学校影视教育活动,在学习的过程中使大学生寓教于乐,使教学达到最好的效果。定期组织学生到院线集体观影并且设置高校学生的课余时间,学生能够充分利用课余时间,达到娱乐与育人双丰收的目的。
对高校大学生的教育是全社会的责任,对学生的教育任务是:帮助学生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了解中国的基本国情,树立系统的公民道德意识、法律意识和责任意识。高校相关专业教师更应坚持和完善影视理论学习,例如大量阅读思政书籍和观看爱国主义题材影片等,从而加强自身的理论修养和思想政治素质,进而培养学生全面建成爱祖国爱社会的优秀行为习惯。
四、结语
影视教育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影视艺术教育由于具备其独有的育人之处,影视学科专业教师及相关领域的工作者应不断努力探索适应当代社会背景下新的教学方式,并在融合媒体发展趋势的基础上探究育人新路径。大学生作为祖国未来的希望、民族的栋梁,对他们进行影视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利用优秀的电影作品来激发他们对社会的价值与贡献是一种新时期新兴的教育手段,并且对于大学生的政治思想培养也是当代教育的重点,故对影视教育的研究具有深刻而长久的战略意义。传媒从业者和教育者应把握时代脉象,积极响应国家发展教育的号召,为社会孕育出一代又一代德智体美兼备、具有高鉴赏能力的优秀人才。
注释
①见2010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电影产业繁荣发展的指导意见》中第二点第七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