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普通人到劳模:劳动模范的塑造
——以太行根据地为例(1945-1947)
2020-12-07
提要:劳动模范对中国革命来说是一个催化剂,其在中国共产党创立到新中国成立的征程中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抗日战争结束后,随着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国共达成了《双十协定》,但其中不可调和的矛盾也决定了内战的发生。内战爆发后,为了保卫根据地和革命胜利果实,中国共产党领导并开展了大生产运动和杀敌运动。中国共产党从普通人里发现积极分子,参照选举标准培养他们,并通过逐层选举后产生劳模。中国共产党通过群英会、报纸、文艺作品等载体宣传劳模,使其尽可能地被普通人接受。普通人经过培育成为劳模,给他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变化,但塑造劳模的过程还面临着实践的考验。多数劳模起到了带头作用,然而也有一些劳模因个人堕落和受到基层干部以及宣传方式的影响,产生了负面的变化。从塑造劳模的微观过程中也可以看出中共革命的胜利之道。
劳动模范(1)劳动模范是指在创造物质财富或精神财富方面有突出贡献的人,本文中的劳动模范主要指在生产方面有突出业绩者,文中“劳模”均系劳动模范的简称。的评选与塑造肇始于土地革命时期,在抗战时期得到进一步发展。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由于受到日军及国民党的军事包围和经济封锁,再加上自然灾害频发,根据地面临着严重的困境。为此,毛泽东提出发展生产、自给自足的政策,开展大生产运动。抗战胜利后,群众热心于反奸清算,而纳粮、交税、参军、支前等工作在根据地实施起来并不顺利。这就需要通过树立模范来带动群众对劳动生产、参军参战的热情。毛泽东在1945年底对党内指示时认为“各地立即准备一切,使一九四六年我解放区的公私生产超过以前任何一年的规模和成绩”。(2)《一九四六年解放区的工作方针》(1945年12月),《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175-1176页。太行区在大生产运动中开始塑造劳模,号召为民立功。(3)《关于开展立功运动的指示》(1947年5月),山西省档案馆馆藏档案(以下简称“晋档”),档案号:A165-1-80-5。中国共产党(以下简称“中共”)对积极分子加以引导和大力的宣传,在生产竞赛中树立了标杆,用革命话语将其塑造成劳动模范,掀起了生产运动的高潮。
既有研究中,对劳模运动的开展、作用以及典型劳模的研究相对较多,(4)相关的研究有:岳谦厚、张宏华:《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的英模运动——以〈晋察冀日报〉为中心的考察》,《河北学刊》2019年第3期;岳谦厚、刘威:《战时陕甘宁边区的劳动英模运动》,《安徽史学》2011年第1期;岳谦厚、王亚莉:《陕甘宁边区的抗属形象及其模范塑造》,《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5期;王建华:《革命的理想人格:延安时期劳动英雄的生产逻辑》,《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科·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5期;行龙:《在村庄与国家之间——劳动模范李顺达的个人生活史》,《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3期;韩晓莉:《抗战时期山西根据地劳动英雄运动研究》,《抗日战争研究》2012年第3期;邢宇宙:《国家政权建设与劳模制度的地方实践——基于新中国成立前后山西地区的初步考察》,《中国研究》2014年第1期。但对中共如何塑造劳模的微观研究较少。文章拟以学界关注较少的太行根据地为中心,搜集了山西、河南等省档案和相关报纸史料,从选举、宣传方面考察劳模的塑造过程,分析劳模的角色和功能,力求展现劳模真实而又平凡的面相,在此点上试图得出中共革命的胜利之道。
一、脱颖而出:选举劳模
塑造劳模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其中关键一步是选出劳模。想要选出合格的劳模,选举标准的制定就起了很大作用。在正式选举之前,选举标准可能还是泛化的,具体标准往往会在收集积极分子的材料之后,中共以此作为制定选举标准的参考依据,选举标准便会正式出台。评选标准中有两个基本标准:一是阶级成分好,出身清白。也就是政治上进步可靠,向党靠拢。普通人阶级成分及在政治方面的表现是否达标,往往影响着是否进入筛选的范围。筛选出来的积极分子,属于贫农、雇农的普通人占了绝大部分,可见成分好是一个突出特点。在革命的话语体系下,穷才是光荣的,穷才要翻身,闹革命,跟着党走,穷了才会听党的号召起来发展生产。换句话说,地主、富农无论在生产方面表现再好、做出再突出的贡献,恐怕也不会被列入中共考察的范围。在土改进行的过程中,地主成为清算斗争的对象,富农在一定程度上也被波及。显然,在战争形势严峻的情况下,推荐贫、雇农等阶级成分好的普通人进入筛选范围,符合中共的需要。二是劳动突出,在生产运动中有优秀的业绩。劳动突出即在生产运动中不仅勤于劳动,而且产出的产品多、种类丰富。除此之外,与普通人相比工作时间长也是一个表现。在根据地面临经济困境的情况下,劳动突出这一标准可能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中共筛选的结果。
以太行区为例,衡量劳动突出的具体标准是:在组织劳动互助上有进一步发展,作风民主,长于计算,善于领导生产;农副业结合好,开展全面生产或组织副业生产有显著成绩,全村一致达到耕三余一;提高技术,改良工具,深耕细作有成绩。(5)《太行区全区英雄模范能手选举评选与奖励办法》(1946年),河南省档案馆馆藏档案(以下简称“豫档”),档案号:G05-1-70-4。积极分子达到以上两条标准者为二等劳模,满足三条标准者为一等劳模。昔阳县东寺村积极分子王行五响应政府号召,组织起来了村里的变工队,由一开始的9户后来逐步发展到23户。经过他的组织,他领导的变工队生产积极性大增,粮食产量也提高了。这得益于在生产时,他总是第一个带头劳动,犁地、耙地、浇地等都是他冲在前面,带动大家进行生产。虽然太行区当时工业基础薄弱,但也涌现出以甄荣典为代表的一批劳模。军工部的甄荣典,他的作风是勤劳而又虚心,每天很早起来扫地,给老师傅们打洗脸水,打扫工厂。他的工友常说“老甄这样勤劳,咱可得好好干哩。”后来在运动中他因为工作把头碰破了,流了好多血,脸也肿了,但他把头包起来继续干活,别人都劝他,他始终未休息。甄荣典同志勤劳能干,轻伤不下工线,连续被选为太行区第一届、第二届劳动模范。(6)《太行区第二届群英会组织部军工处甄荣典同志的简历和英雄事迹》(约1946年),晋档,档案号:A1-12-2-5。从性别上看,劳模群体中不仅有男性,还存在着一部分女性。她们被动员起来,在新政权中感到了翻身解放,积极地投入到纺织运动中,有力地支援了前线。侯金莲是槐疙瘩村的纺织能手,她的特点是劳动好,在土改翻身后分了3.7亩地,9间房子,生产情绪大大提高。(7)《侯金莲和槐圪塔村妇女生产》(约1946年),豫档,档案号:G05-7-1180-10。不难看出,劳动突出是劳模的一个共性,劳动成绩越突出,劳模的等级就越高。
劳模的选举过程也是根据政府的级别,逐层进行的。太行区在村区一级采取召开评选大会的方式,由群众提出每个积极分子的优缺点,充分讨论事迹后再进行选举。有的县为选出群众心服口服的劳模,还展开生产竞赛,“村与村、组与组等全面的展开竞赛,用完成秋收‘快割快打、快藏’继而‘快耕快耘’的方式来考验劳动能手,以及模范互助组和模范生产干部等,防止到时候出现乱抓与为选举而选举的情况。”(8)《安阳县政府指示》(1946年9月),豫档,档案号:G13-5-466-1。到县一级,县委会进一步考察劳模,再结合检查意见评定等级。之后专署参照各县条件及具体情况予以适当调整,并公布评选结果。最后,边区政府在专署的基础上评选出边府一级的劳模。被评选出的劳模还会被划出等级,可分为两类:第一,按行政级别分为边区级、专署级、县区级、村级劳模;第二,按劳模等级分为特等、一等、二等、三等劳模。个人劳模中还有“大劳模”和“小劳模”之分,大劳模往往评选级别更高,一般是特等劳模;小劳模也可称为普通劳模。在劳模中划分级别是在劳模中掀起竞赛、保持劳模斗志、鼓励劳模继续立功的好办法。
中共制定了较为详实的选举标准,但劳模评选并不仅仅取决于制定的标准,在基层的具体实践中就面临着多重考验,还可能受到一些主观因素的干扰。由于劳模评选涉及到物质利益和干部及村庄的声誉,所以会受到一些基层干部的干预。在这种情况下,积极分子即使达标也不一定能够成为劳模。基层工作不好开展,部分干部为完成任务,不认真挑选典型,选举工作胡乱进行;有的干部还存在偏见,不听取群众意见,从自己利益出发,只看选的人是否利于自己。一些劳模能被选出来不是依据自身的优点和能力,而是凭干部的主观评判,(9)《劳模选举、培养及使用问题》(1946年2月),晋档,档案号:D08-076。受到了村干部操纵。有的干部想自己当选劳模出风头。(10)《巨野全县活动分子大会总结》(1946年3月),豫档,档案号:G07-6-618-1。还有的地方对普通人不进行认真考察,或者为了应付上级,而随便指派劳模,“劳模选的不及时,出现最后算‘总账’的现象,成了为群英会而选举。”(11)《巨野全县活动分子大会总结》(1946年3月),豫档,档案号:G07-6-618-1。如河南安阳县在选拔劳模时出现了用旧的劳模来应付的情况,没有经过动员与讨论,群众也不了解就选出了劳模。(12)《安阳县政府指示》(1946年9月),豫档,档案号:G13-5-466-1。基层干部掌握的权力很大,也有一些实际的操作空间。选举劳模实际的运作过程很复杂,产生一些问题在所难免。中国共产党选劳模的主要目的是要通过他们带领普通人形成集体意识、发展生产、稳固政权,使大家对党的向心力增强。对于基层干部在选劳模的过程中出现的一些不当行为,上级政府则会通过整风教育和监督来实现改变。
在中共、劳模、普通人三方互动中,劳模从普通人中产生,需要得到普通人的支持,劳模又是中共形象的代表,在普通人中起到模范带头作用,劳模还是中共与普通人互动的一个纽带。劳模因本身的示范意义会对普通人产生较大影响。另外,普通人和劳模的互动也值得关注,通过普通人选出来的劳模一般是能带领他们开展翻身、生产运动,在与地主斗争时能起模范带头作用,是为普通人争取利益的积极分子,是普通人的“代言人”。满足了这些条件,普通人才会真心拥戴他们当选劳模。劳模与普通人之间形成融洽的关系,即使面临矛盾冲突也能有效化解。“河曲高双成在本村农会干事被地主欺骗而没有减租时,带领本村群众去区里,得到群众的支持和帮助,这才减租成功。”(13)《劳模选举、培养及使用问题》(1946年2月),晋档,档案号:D08-076。不通过普通人而被选为劳模的,不仅得不到普通人拥戴,而且会激化矛盾,影响村庄的工作和生产,晋绥边区生产会议资料中记载:“偏关某某村有个黑不浪(伪警),敌人被赶走以后,就在干部面前投机,说漂亮话,装的很积极。干部被迷糊了,认为他已觉悟,也不研究历史,就要选他当劳模。选出以后他自以为得了势,就打骂群众,村内谁也讨厌他。”(14)《晋绥边区生产会议资料之八,劳模选举、培养及使用问题》(1946年2月),晋档,档案号:D08-076。
一些劳模因为个人原因堕落了。“交西县劳模某某某过去是雇工成分,经过减租翻身,当了农会干事,但本人很自私,互借时他有七千多斤的山药蛋,不愿出借,就放在窑洞里变坏。他到县上开会,区干部仍替他积极活动。他当选英雄后,更高傲起来,最后还是垮了。”(15)《劳模选举、培养及使用问题》(1946年2月),晋档,档案号:D08-076。除此之外,基层选出的劳模,层层上报,再经过逐层选举,成为各类等级的劳模。然而各级选举令人应接不暇,基层选报的劳模大多成为各级推选的对象,很少再进行细致的筛选,这样导致选举过程在一定程度上流于形式,实际效果打了折扣。出现这些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劳模个人堕落的因素,又有选举过程执行中出现的弊病。经过选举产生的劳模,大部分都起到了联系普通人在生产运动中带头的作用。
二、扩大声势:宣传劳模
劳模宣传过程多采取自上而下的方式,由边区、专署至县区一级宣传部门,以群英会为主要方式,报纸、文艺作品宣传为辅助。
群英会以“推进工作,培养干部,联系群众”为目标,是鼓舞激励劳模和宣传劳模的重要方式。太行区极为重视群英会的宣传功能及意义。以太行区第二届群英会为例,群英会开幕仪式非常隆重,会场布置有两丈宽的展翅雄鹰,在“英雄门”的装扮下显得庄严肃穆,会场周围红旗飘扬,彩旗高悬,标语、文告密布。(16)《三万群众欢腾长市 本区二届群英大会隆重开幕》,《新华日报》(太行版)1946年12月15日,第1版。积极分子在八音会的欢迎曲中步入会场。长治市机关、学校等单位均休假一天赶来参会,还有从四面八方赶来参观的普通人。附近村庄翻身后的农民、妇女拿着劳动成果以及欢迎劳模的标语,堵塞了街道。到处都是欢迎劳模的呼喊声,共3万余人进入会场,大会共召开了14天。(17)《英雄大门高耸天空展翅雄鹰英姿壮观》,《新华日报》(太行版)1946年12月15日,第1版。经过组织和动员,普通人广泛地参与到群英会中,便保证了中共能通过群英会进一步把劳模的形象宣传给参会的普通人。
群英会的主要形式是大会报告和小会座谈(18)《群英会大组座谈结束后赖若愚同志作总结发言》,《新华日报》(太行版)1946年12月27日,第4版。,讨论组共分7个类型,31个小组。“发言中没有一个人瞌睡,说的只怕说不明白,听的是聚精会神只怕听不清。第一日发言109人,第二日120人,第三日124人,第四日81人。每组每日平均3-4人发言,发言时间平均一个半小时。”(19)《群英大会进行小组座谈众英雄尽情谈经验比功劳》,《新华日报》(太行版)1946年12月28日,第4版。参会人有的往笔记本上写,不会写字的用心记。劳模参与度很高,会场讨论也很投入。(20)《群英会大组座谈极为热烈》,《新华日报》(太行版)1946年12月23日,第4版。经过深入讨论与对比,群英会达到了交流经验、互相学习的效果。劳模不仅认识了别人的经验和优势,同时也认识了自己的不足,有助于加强自身的反思。会议安排上,在讨论开始时,提前被动员的劳模带头发言,讲述自己的模范故事和经验,不断掀起发言讨论的高潮。群英会一定程度上作为一种政治仪式,使会场形成了向劳模学习的氛围。置身于集体氛围中的劳模和普通人都受到了政治教育的强烈冲击。劳模从内心更加认同翻身革命、保卫胜利果实等理念。更关键的是,会场的政治氛围和劳模的光辉形象在无形中使广大普通人对劳模产生羡慕之情,促使其在行动上逐渐向劳模看齐。
为了使普通人通过直接的方式认识劳模,同时也使劳模之间互相了解,大会设置了展览馆。分别是翻身展览馆、时事展览馆、生产展览馆、民兵展览馆,其中以生产展览馆最为丰富。筹备之初,太行行署就下发指示,要求各地作深入广泛地动员,把各地优良的生产成品与生产技术送来参加展览。在展览馆中,展览品的种类很丰富,主要是各地的优良品种以及独具特色的“创造”等。“主要集中在农林畜牧有推广价值的优良品种;棉、蚕丝的纺织,染的原料,半成品、成品制成的服装;竹木器、工具、机器等。”(21)《民国三十五年八月十五日动员生产展览品》(1946年8月),豫档,档案号:G13-4-323-3。以及民兵展览馆实地展出的丰富战利品,增加了人们胜利的信心。有的参观者在留言簿上写道:“参观民兵地雷阵后,增加了我对民兵作战的信心。”(22)第二届群英大会会务组编:《第二届群英大会会刊》,长治太行群众书店1947年版,第35页。普通人通过实地参观展览馆,增加了对劳模的了解和认识,实实在在的成就使普通人心服口服。在根据地社会中形成了向劳模学习的风气,增强了努力生产、翻身过上好日子的信心。
在群英会这个特定的场域中,劳模加深了对保卫胜利果实等理念的了解和认同,拓展了他们的视野、人脉与社会关系。更关键的是群英会带给普通人的影响。参加群英会的普通人,在盛大的会场已经受到了心灵上的震撼,增加了对中共的政治认同感。劳模回到村庄后带回来的不仅是荣誉,还有见识、经验、良种、工具等,都对普通人产生了刺激,带动了普通人的转变。(23)《潞黎平涉欢迎荣归英雄》,《新华日报》(太行版)1947年1月1日,第2版。经过劳模身体力行的影响,普通人对中共的好感上升了。身边活生生的例子有时候更能刺激普通人向劳模看齐,普通人的政治觉悟得到了提升,在无形之中普通人在劳模的影响下已经接受了中共的政治理念。六区桥上劳动英雄郭秀海从太行区二届群英会回村后,就亲自到各小队去动员老实农民,启发他们的阶级觉悟,经他发动了男、女老实农民共68人,都在生产运动中成为了积极分子。在他这样的领导下,全村14户,赤贫34户,都翻了身。他把大家组织起来,5天内,即纺花95斤。(24)《劳动英雄郭秀海领导群众翻身后——积极领导群众生产》(1947年2月),晋档,档案号:A190-1-29-6。
此外,根据地的报纸在宣扬劳模方面也发挥着积极作用。据统计1943-1947年《新华日报》(太行版)共发表了110篇宣传劳模的相关文章。(25)《新华日报》(太行版)影印本第9-22册,太原:山西日报新闻研究所影印,1986年7月。为了更好地报道群英会,太行行署还成立了由新华报、新华书报、边区文联等部门27人组成的记者团,撰写了大量稿件,编辑了22期大会会刊,并由大众书店出版了多种出版物,对扩大群英会影响和宣传劳模形象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为了加大对劳模的宣传力度,政府还采取奖励措施鼓励投稿:“专署下发通知立功专号为不定期刊,为了交流立功运动的经验指导其发展,欢迎各方面投稿,举凡立功运动的情况报道经验,模范人物及其事迹等,欢迎来稿,一经录用,登载每千字,酬200元,来稿寄专署民政科。”(26)《专署通讯第二期》(约1947年),豫档,档案号:G13-6-530-7。
报纸是当时边区民众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宣传劳模的文章经报纸刊登后,在普通人中一定程度上会引起较大的反响。以至于时过多年,有的劳模去世之后还被当地人提及和怀念。“1982年,优秀共产党员、当年名震太行的女劳动英雄郝二蛮,永远地离开了生她养她的故乡和热爱她的太行人民,为后人留下了一块永不褪色的历史丰碑”。(27)胡德荣、陈军:《山花绽放,香满太行:忆太行女劳动英雄郝二蛮》,《沧桑》1997年第2期,第45页。但报纸宣传也存在片面性,有时过度拔高劳模形象,造成劳模与普通人关系恶化,影响劳模及村政权的形象。“1944年敌人扫荡兴县,某村劳模某某某是村内总领导,他亲自埋雷,指挥民兵作战,并炸死敌人,但报纸上却说是劳模炸死的,村里人很不满,说:‘什么事也是劳模做的!’。临县某某村变工很有成绩,劳模某某某是起领导作用的,但村中普通人也很努力,表扬时尽说劳模的功劳,把缺点全都推到别人身上,普通人很不高兴。领导上为建立他的威信,他有缺点也不帮助改正,主观的要他替普通人办事,计划很多工作,有些为普通人所不满,因之四四年选举劳模时,群众死也不选他。”(28)《晋绥边区生产会议资料之八,劳模选举、培养及使用问题》(1946年2月),晋档,档案号:D08-076。
文艺作品也是宣传劳模的一种方式,具体形式有文学、美术、戏剧、通俗读物、小调、歌曲、木刻画、年画。太行区以木刻画流传最广。有关劳模的木刻画作品有王大斌《从劳模大会归来》、力群《帮助群众修理纺车》、罗工柳《学文化》、马达《推磨》;年画有古一舟《劳动换来光荣》、罗工柳《出工》等。(29)王玉圣主编:《太行群英:太行区第二届群英大会实录》,人民日报出版社2011年版,第53-130页。主题多为生产、杀敌、拥军、翻身等,取材来源于日常生活,普通人一读就懂,喜闻乐见,引起很大反响。
经过各种方式的宣传之后,劳模的光辉形象影响到了更多的普通人。通过研究中共对劳模的宣传,也可分析中共和劳模的关系。中共希望发现并培养众多的劳模来带领普通人发展农副业生产、发家致富、支援前线。普通人要取得正式的劳模身份离不开中共的宣传,来自党和政府的肯定与扶持以及报纸媒介、文艺作品的宣传报道更使劳模的形象得到放大,劳模的影响力也随之上升。由于劳模在村庄是开展工作的骨干,在劳模和中共的互动中,有时还能占据主动,得到中共的重视。“你们的大多数现在还不是干部,但是你们已经是普通人中的骨干和核心,有了你们,工作就好推动了。到了将来,你们可能成为干部,你们现在是干部的后备军。”(30)《必须学会做经济工作》(1945年1月),《毛泽东选集》第3卷,第1014页。许多劳模被塑造之后得到提拔,成为村干部或者县区干部,进一步融入中共的政权体系中,为基层党组织加入了新鲜力量,基层政权得到了巩固。
三、家喻户晓:劳模成名后的生活
从个人角度来看,普通人成为劳模会给本人带来很多变化。普通人成为劳模后享有了之前从来没有的经济资源和政治资源,有的劳模变的富裕起来,有的成为村政权的一员并且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进而劳模就可以在基层以政治化的公共角色存在,具有动员和激励的效能,在农村的生产运动中起到带头作用和骨干作用。在基层的生产生活中,劳模以其光辉的形象,突出的劳动成绩,切实可行的方法激起群众进行生产劳动的积极性。曹春仙用多表扬、少批评、加强奖励的方法鼓励妇女们纺织,在她的领导下“妇女英雄主义运动迅猛发展,取得了很大成绩。全村39个妇女每人平均织布10.5斤,远超原定计划。她组9个人每人织布平均11.4斤。”(31)《榆社百日纺织运动典型材料》(1946年),晋档,档案号:A165-1-20-4。在春耕英雄会的总结选举中曹春仙带领的纺织组被选为模范组,曹春仙被选为区纺织劳模,并给记大功一次。还有的劳模由于参加群英会受到上级的接见而在村庄当中颇具威望,由此被选为村庄纠纷的调解人,有效地化解了一些家庭纠纷。陵川东凹村调解委员会就聘请劳动模范参加调委会,来参与当地的民事调解工作。(32)《陵川县司法工作总结报告》(1947年),豫档,档案号:G13-6-555-1。
劳模不仅勤劳能干,而且当面临与自身利益相冲突的时候,能勇于牺牲。榆社深样滩村李三小领导春耕,汉奸领上敌人到他家里抢了好多东西,一些普通人劝他:“因为你当干部,受了很大损失,倒不如不当了。”(33)《榆社百日纺织运动典型材料》(1946年),晋档,档案号:A165-1-20-4。但他毫不灰心,也不动摇,仍然积极地领导生产,先帮助解决普通人的困难,自家的困难放在后面。还有“老劳模郝二蛮将自己18斤米,3架纺车借给没资本的妇女。”(34)《榆社县百日纺织运动总结》(1947年8月),晋档,档案号:A165-1-20-3。郝二蛮在难以自保的情形下仍能牺牲自己帮助普通人。此外,劳模的自我牺牲还体现在送家人参军支援前线上,“田菊则动员自己的丈夫、娘家哥哥参军。”在劳模的带动下,普通人也受到感染,认识到参军是保卫家园,支援前线是应有的自我牺牲。昔阳县劳模王行五在去年大反攻时他动员儿子参军,影响了村中六个青年一同入伍。(35)《昔阳县东寺村劳动英雄王行五的材料》(1946年12月),晋档,档案号:A01-12-4-5。以及石老太送三个儿子参军,赵春花把自己儿子送去参军。仅一年中,即有数十万民兵参战。(36)《本区二届群英会全体英雄会上赖若愚同志总结讲话全文》(1946年),豫档,档案号:G13-4-323-10。
在劳模的影响和培养下,一些普通人也受到触动,开始积极劳动,政治上追求进步,后来经过培养就成为了劳模。“以前最落后的李喜孩今年成了生产大队长,又是技术老师,成了目前在各方面最积极的一个好人了。”(37)《武乡三区树辛村李马保及支部调查》(1948年),晋档,档案号:A181-45-2。在劳模李马保重点培养李喜孩的过程中,他的领导技巧和方法也得到了提高。对落后分子开始经常表扬,在表扬中给他们提出缺点。落后分子怕失掉光荣,一经指出缺点,逐渐就纠正了。“昔阳县郭元胜虽是四十多岁的旧式妇女,由于劳模王行五的多方帮助教育,不但把家庭零碎营生能照料好,而且积极支援前线。在纺织上一天能纺花5尺,三天能织布1尺,现被村里选为积极分子。”(38)《昔阳县东寺村劳动英雄王行五的材料》(1946年12月),晋档,档案号:A01-12-4-5。劳模还积极改造二流子和懒汉,改变其游手好闲的生活方式,使其积极参与劳动,转变为“新人”。这并不容易,需要运用一定的技巧并进行耐心的解释和说服教育。乔秀兰认为新社会不能有懒妇女、二流子存在,便从阶级翻身角度去启发教育一些懒婆姨。(39)《榆社劳动英雄大会总结报告》(1946年9月),晋档,档案号:A165-1-13-1。一区万更英耐心教育腐化妇女郭梅花,她说:“你过去那样是旧社会给了你,因当时婚姻不适合,生活又贫穷,那是无可奈何”。这样才打通了郭梅花的“心根子”,使郭梅花改过自新,而且被培养成为纺织劳模。(40)《榆社县百日纺织运动总结》(1947年8月),晋档,档案号:A165-1-20-3。
从上文看,劳模给外界以光鲜亮丽、充满斗志的一面,而光鲜的背后即以个人视角出发,劳模的另一面亦是值得探究的。劳模成名后回归家庭,在处理家庭和中共的关系时面临着一些困境。一些劳模疲于应付村庄的干部及各种活动,这不仅使劳模感到事情多,而且也影响了劳模与家庭的关系。“温象栓因忙于各种工作到处参加开会,几乎没有时间在地里劳动,他的弟弟对他说:‘地里受苦是我的,挣下英雄是你的。’”(41)《晋绥边区生产会议资料之八,劳模选举、培养及使用问题》(1946年2月),晋档,档案号:D08-076。“临县伐木劳模宋桢喜工作积极,村里什么工作都找他,家中劳动生产全推给六十多岁的父亲,老汉经常骂他,老婆也很不高兴。兴县劳模某某某本质很好,选上劳模后忙于合作社工作及其他工作,无时间管家里的生产,一回家母亲就骂,往碗里吐吐沫,不叫他吃,有时抱着他的腿,要寻死,老婆见了也骂。当时别的干部只是说某某某的母亲落后,但到去年秋天消极了。县上调他受训,他不去,要在家里干生产。”(42)《晋绥边区生产会议资料之八,劳模选举、培养及使用问题》(1946年2月),晋档,档案号:D08-076。
劳模在心理和身体上逐渐归属于基层政权,个人属于家庭的时间变少,正常的家庭生活也被影响。从而导致了劳模看起来风光无限,回到家里却可能没有往日的温馨。这些情况跟基层干部的做法有关,一些村干部把劳模看的过高,觉得劳模万能,不仅生产上使用他,而且将许多工作都推给劳模,甚至将劳模当做装点门面的工具,大会小会“会会必到”,不照顾劳模的能力及本身的生活,这使一些劳模疲于应付,渐渐脱离了原本的劳动本色。“实际上,许多劳模,尤其是那些明星劳模,很少回到原来的劳力工作职位上,而是成为管理阶层或党的干部,并且大部分的时间都花在各种社会活动上。越著名的劳模,活动越多。”(43)余敏玲:《形塑“新人”:中共宣传与苏联经验》,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15年版,第289页。
劳模成名,不仅有脱离家庭的困境还有脱离生产一线的倾向。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有二:一是个人原因,从普通人成为劳模之后,个人享受了一些优待,产生了自我膨胀的意识,不愿意再安守本职;二是组织原因,基层对劳模的定位不清楚,对其角色认识不明确,在实际工作中过度使用劳模光环,导致劳模频于应付各种事务。内外综合的因素使部分劳模产生变化,这些劳模在成名后安于享受上级奖励带来的荣誉,有的放弃劳动生产,没有坚持下去。“偏关劳模宋金狗,从选上劳模,到去年劳模会开会去,来开会很积极,但误工半年。”(44)《晋绥边区生产会议资料之八,劳模选举、培养及使用问题》(1946年2月),晋档,档案号:D08-076。有的劳模以立功向政府提要求,“一些劳模因立功不被提拔而不满,只能在中心工作上立功,而不能在日常工作中立功”(45)《巨野全县活动分子大会总结》(1946年),豫档,档案号:G07-6-618-1。。“不少劳模当选之后,变得骄傲自满、有功臣思想、惟利是图。还有的劳模变成‘捞模’,捞名誉、捞官位、捞待遇、甚至捞老婆。”(46)余敏玲:《形塑“新人”:中共宣传与苏联经验》,第291页。
部分劳模产生变化,失去本色,这从本质上看是塑造劳模的附生品。一方面,劳模既是中共的政治资源,又是建设基层政权的辅助力量,而且从普通人中塑造的劳模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中共的意志,多数劳模很好地完成了任务;另一方面,从个人视角看,劳模也是鲜活的“普通人”,成名之后也面临着很多困扰,在面临多重考验的过程中有一些难免产生变化。这也说明,新社会中“新人”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便可以达成的。显而易见,这样的结果显然是中共不愿意看到的,自然不会放任这些劳模随意垮掉,影响大局。中共在根据地开展整风运动的过程中,加强了对劳模的监督和培养,使其不掉色,成为不倒的红旗。如修武县委提出:干部要改正作风,切实做好选举劳模工作;上级政府不要频繁命令下级干部抓典型;劳模端正心态,当选后更要积极工作、带头工作;群众积极学习劳模的经验,大家拧成一股劲发展生产;多开会讨论,商量解决办法;农副结合,发挥各自特长。(47)《修武县生产积极分子》(1946年),豫档,档案号:G05-3-372-1。
结语
塑造劳模一开始的考量是经济诉求,即根据地面临严重的经济困境,财政紧张且战争形势严峻,支援前线任务艰巨。随着形势的发展,劳模的塑造也蕴含了政治诉求,中共希望借此动员根据地社会,使广大军民团结起来保卫胜利果实。这两个诉求相互交织,一直影响着中共塑造劳模的全过程,在一定程度上也决定着劳模的面貌。就塑造过程而言,从收集材料、制定选举标准到层层选举再到宣传劳模,这个过程都需要根据地军民同中共紧密配合。参照选举标准选出的劳模,通过群英会、报纸、文艺作品等宣传方式,劳模鲜活的形象逐渐被广大的普通人所了解。劳模不但具有了典型示范意义,而且能够领导、教育、改造普通人,带动普通人积极响应中共的号召,形成生产、杀敌、支前的浪潮。在劳模的带领下,太行根据地各个领域均出现了“你追我赶”的竞争态势,基层的普通人被更有效地动员起来了。劳模的作用不仅体现在大生产运动中,还表现在其通过亲身说法使普通人的思想受到革命话语的洗礼,群众更加理解和认可中共翻身革命、保卫胜利果实的理念,这也是革命深入心灵的一次实践。把一个个普通人塑造成劳模,这不仅是根据地建设中的重要一环,也是中共塑造社会主义新人的一次尝试。
当然,塑造劳模并非一帆风顺。劳模是中共从普通人中发现、培养并且塑造产生的,这就受到普通人、劳模、中共三方面互动的影响,难免会出现一些问题。首先,在劳模的选举上,出现了不是按照普通人意愿选出来的现象,这就使劳模的合法性受到质疑,也弱化了劳模的影响力和号召力。其次,在劳模宣传上,将劳模神圣化为无所不能,使劳模、干部、普通人都产生了消极抵触的心理,影响工作的开展。最后,在劳模功能的发挥上,部分劳模周旋于村庄的干部及各种活动之中,使劳模脱离了家庭生活和一线生产劳动。“劳模”二字听起来是如此光鲜,却不曾想劳模的另一面是这般复杂的面相。可见,劳模真实而又平凡的一面是过去很少注意到的。总体上看,通过塑造劳模,中共把劳模和普通人更加有效地团结起来,培育了他们对革命的认同感,形成了根据地社会中“劳动光荣”“劳动自豪”等主流价值观。此后,劳模不只是高高在上的形象,也成为一种革命话语和身旁鲜活的榜样,进入了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中,持久地发挥着影响。相比于其他的革命运动,整个塑造过程大体上是和风细雨的,普通人不仅被纳入了革命的浪潮,而且思想深处的革命也在触发,这也充分说明了中共革命的成功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