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美学思想

2020-12-07王宇鹏山西师范大学

艺术家 2020年12期
关键词:心源艺术创作美学

□王宇鹏 山西师范大学

唐代张璪曰:“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这八个字简练地说出了创作中主客观关系以及对艺术创作的重要性。“在外向大自然学习,善于观察、体会事物的自然之美,然后通过内心的思考想象获得深刻的审美感受。”艺术家通过对大自然中物象的观察,以及对生活的理解、态度,将自己的感受融入作品中。传统美学思想思维体系庞大,艺术思想百家争鸣。“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表面上是在探究艺术创作过程中的因果效应,探究其更深维度的思维概念,不难看出当中包含的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的思维观念基底,此画论主张同样适用于其他艺术门类,艺术无国界,思想无国界。

一、艺术理论的美学思想

“美学”这一词汇源于希腊语,即感觉、感知。鲍姆加登认为:美学是以美的方式去思考的艺术,美学研究的对象是美,研究的是美的本质和美的规律;除了审美形态还会研究生命、社会、自然、宇宙,等等。伊夫·佛伦泽尔曾说:“没有任何一门其他哲学学科,像美学学科那样脆弱地依赖先决条件。美学犹如风向标似的‘被每一阵哲学风、文化风以及学科风吹得摇摆不定。人们一会儿从形而上学和规范的角度考察美学,一会儿又以经验和描述的方式探讨美学。一会儿从艺术家的观点出发来思索美学,一会儿又从消费者的观点出发来对待美学。”中国传统美学思想也是这样,“儒释道”“真善美”等关键词汇占据了中国传统美学的大半壁江山。经典艺术作品之所以具有很高的价值,是因为其内在精神的外在显现,能让人产生共鸣并为之震撼。

二、“外师造化”在美学思想中的重要意义

“外”在古汉语词典中,有外面、外部、与内相对的意思。外在形式的显现与表达,一方面体现在人本身之外的“物”上,有大自然,有围绕着与人的衣食住行有关的一切外物,有围绕着人类的精神想法所产生的一切物质;另一方面也包括人本身的“心”之外的其他人或群体的意识形态领域,看不见、摸不着的其他心的“外”。它们一个属于物质领域,一个则属于精神领域。而“外师造化”,需要向外学习,看到、感受到的不仅是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味觉、温度等所能体会到的外部世界;还需要向外感知其他人或其他领域的思想。“师造化”是中国传统绘画理论非常重要的美学思想。造化顾名思义其是综合产物,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时间是一维的,时间的一维性决定了万事万物都是在不断变化的,在变化的过程中千丝万缕的联系也会导致各种物质、思想相互碰撞,产生新的、更多的“造化”。三、“中得心源”的“心”在美学思想中的重要意义

“心”,心脏;中心、中央;星宿名。《列子·汤问》:“内则肝胆心脾肺肾肠胃。”古人把心看作思想的器官,心思、意念,内心等。朱良志在《中国艺术的生命精神》一文中说道:“创作第一流的艺术,须有第一流的人格。人格的建立不仅意味着创作主体的形成,而且其本身就是艺术创作。”主观心灵是艺术家的核心,之所以可以创作出优秀的、撼动他人灵魂的作品,完全取决于艺术家本身。《艺术学概论》一书将艺术的整个过程分为三方,艺术生产者、艺术作品、艺术消费者,三者缺一不可。艺术生产者要比其他两者能汲取到更多智慧,他需要看到的更多、更深、维度更广的意识领域的思想,并自己内化,将其融入自己的思想,让所有思想有机融合。自古以来,大多山水画家都喜爱游历山河,石涛的《搜尽奇峰打草稿》,饱览名川大山,化胸中之气,跃然纸上。心外无物,是王阳明先生提出的重要理论观点,这里的“心外无物”不是指闭上眼睛世界就是黑的,而是指面对任何观点,除了辩证地去看,更重要的是站在特定维度,更加深刻地体会其思想内涵,体会精神领域对于艺术创作的重要性。

这一理论主张同样适用于其他艺术门类,如实用艺术、表情艺术、综合艺术、语言艺术等等。中国美学有庄禅相随、独善与隐逸的特点,外在内化,内化外显,这当中都可以找找与之相关联的契合点。大千世界的一切真实的景象作为学习的范本,通过抽象的思维来获取艺术的象和境,表达艺术家心中的“象”和“境”是艺术创作从提炼表现到悟化再现的过程。

猜你喜欢

心源艺术创作美学
一世哲布尊丹巴艺术创作考叙
《榜样》:艺术创作的一次“出圈”表达
盘中的意式美学
《圣山系-心源》
外婆的美学
纯白美学
艺术创作全面繁荣
丰富艺术创作
对历史文化、自然风景的感悟
艺术意境中生命哲学的静照及其表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