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西汉海昏侯墓出土的陶器造型研究

2020-12-07刘晓华南昌工程学院人文与艺术学院

艺术家 2020年12期
关键词:海昏侯西汉陶器

□刘晓华 南昌工程学院人文与艺术学院

陶器是人类利用天然物质,按照意志所创造出来的一种器物。陶器由于生活需要而产生,陶器的制造和使用是人类文明和艺术发展的象征,并随着社会的进步而发展。每个时期的器物特征都有其独特之处,陶器经过不同朝代的更迭,也留存下了每个时期的审美印迹。西汉海昏侯墓出土的陶器呈现出高超的科技和器物制作水平。

一、汉代陶器盛行的起因

汉代是我国陶器的第一个大发展时期,这个时期的陶器制作已趋于成熟,陶器的风格具有独特的时代艺术魅力。西汉时期,青铜器、陶瓷器、漆木器使用基本三分天下,陶器使用面很广,汉代陶器盛行的原因有以下两方面。

首先是社会环境的影响。在西汉统治的近四百年的历史中,统治者在政治上从秦朝行苛政而速亡的经验中吸取教训,改为休养生息,经济上加强对外贸易、扩大耕地,冶金和纺织技术发展快速,通过一系列的改革,使国力强盛、人民安乐,为陶器的制作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其次是随葬习俗的影响。到战国、秦汉以后,用陶俑、陶器随葬已成习俗[1]。汉代社会稳定,农业、手工业发展较快,厚葬风气盛行,殉葬品丰富且精细,除石质品、金属制品、木质漆器外,陶制品因可历经千年不会腐败而被大量使用。西汉晚期烧制大量的生活用品,以盘、罐、碗、耳杯等为主,同时增添了各种专为随葬而做的陶质明器。到了东汉,明器的种类和数量增多。汉代的厚葬之风虽然导致了社会财富的浪费,但也推动了汉代陶塑的发展。

二、汉代陶器的艺术特点

汉代在中国艺术史上是一个具有独特审美的历史时期。西汉是汉代的第一个时期,且是强盛之时,政治经济和文化都发展到了一个高峰,艺术水平也已达到相当高的程度。从近年来汉墓出土的一些文物来看,其做工精细,工艺考究,器物的艺术特征直接反映人的审美特征,反映一个时期的精神信奉。

(一)汉代美学思想

汉代陶器艺术风格的形成与当时风行的美学思想有直接关系。西汉前期的主要思想是道家的“无为而治”,后继追求“天人合一”的儒家思想,因此,“天人之美”成为西汉时的美学风格。西汉思想家刘安在《淮南子·说山训》中说到“求美则不得美,不求美则美矣”,在《淮南子·说林训》中提到“寻常之外,画者谨毛而失貌”。这种美学思想推崇博大崇高之美,认为只有抓住对象的本质特征,舍弃细逐微毛,才能体现和传达对象的内在精神,才能表现对客观生活的审美评价。汉代美学思想下的器物审美特点,处处呈现出雄浑豪放的气势。

(二)汉代陶器的艺术特点

汉代陶器是在秦代陶器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保留了秦代陶器深沉宏大的艺术风格,又在汉代的社会背景下形成了自身的特点,无论是在品种、颜色,还是陶器的图案上,都显得与众不同。

汉代陶器的种类主要有灰陶、黑陶和红陶,日常生活中使用最多的是灰陶,灰陶坚固耐用,许多生活用具都是灰陶制品。受这一时期美学思想的影响,陶器的装饰特点是图形简单大方,注重内在精神的体现,不刻意精雕细琢,多使用涡纹、龙纹、三角纹、回纹等图形进行装饰。

在先秦艺术特征的基础上,汉代陶器融入儒家思想的美学理念,形成浑厚深沉、粗放豪迈、自然朴拙、简练传神的艺术特征。

三、海昏侯墓出土的陶器的艺术特征

南昌西汉海昏侯墓是目前我国发现的面积最大、保存最好、内涵最丰富的汉代侯国聚落遗址,具有汉代高等级墓葬所包含的许多重要元素,出土的1 万多件文物呈现出高超的工艺和器物制作水平,再现了西汉时期高等贵族的生活,反映了汉代的厚葬之风。海昏侯墓出土的陶器包括漆皮陶等500 余件,这些陶器能够代表西汉时期的制作水平及审美特性,我们从种类、颜色、造型、纹饰四个方面对其艺术特征进行了分析。

(一)陶器种类

汉代盛行用陶瓷制作各种明器,墓主人生前所喜好的全部物品都被带到墓室,种类繁多,数量巨大,深刻体现了古人“事死如事生”的情结。从海昏侯国考古成果展中看到海昏侯墓出土的陶器种类主要包括陶罐、陶鼎、陶盒、陶壶等,为储存物品的日常生活所用器物。另外,还有陶简瓦、陶瓦当,说明墓葬中有楼阁、碓房等建筑物,但在海昏侯国考古成果展中尚未展出其他种类陶器。

(二)陶器颜色

陶器颜色主要与制作材质有关,汉代陶器以泥质灰陶为主,砂质灰陶较少,也有一些红陶和黑、灰皮陶。灰陶是汉代最主要的陶系,汉代日常用陶大多是灰陶,灰陶颜色浅淡而均匀,质地坚实耐用。此外,还有红陶和黑陶,黑陶烧成温度较低,属于软陶。软陶虽然制作精致、装饰讲究,但不实用,往往作为陪葬的明器。

海昏侯墓出土的陶器主要以灰陶为主,另有白陶和少量的红陶、黑陶。圆腹陶罐和双系陶壶、简瓦和瓦当采用灰陶的制作方法,陶罐的灰度各不相同,有深有浅,单体陶罐色泽均匀。陶鼎、陶盒及部分双系陶壶属于白陶,通体白色,细腻温润,这些白陶器皿出土时全都是破碎的,出土后是由有关专家精心粘结起来的,由此说明这些白陶质地坚硬,体大胎薄,容易破碎。白陶早在商代就出现了,其胎质使用的原料与制造瓷器的原料基本相同,烧制时也比一般的陶器温度要高些,反映了当时制陶工艺的显著进步。这些白陶器皿都是陶器中的精品,一般只有王公贵族才能够享用,也反映出墓主人的社会地位。除此之外,出土的双系青瓷壶上半部分为釉陶,呈橄榄绿色,下半部分为红陶,无釉,即史料记载的原始瓷,对陶器过渡到瓷器起了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

(三)陶器造型

秦汉时期的器皿,陶瓷器、铜器和漆器三者之间相互影响或相互模仿,但又各具特点[2]。

西汉海昏侯墓出土的陶器可谓端庄至简、朴实无华,饱满且充满力量感,有极高的欣赏价值。其中,双系陶壶总体特征为壶体腹部曲线圆润饱满,腹深,腹壁向下收,底部较平无装饰。各陶壶的主要区别在于颈部的变化,有的双系陶壶颈部为略带内弧的细长流线形,整体壶形简洁流畅,直口略向外撇。有的双系陶壶颈部内弧之后又外鼓,连接直口,颈部的线条变化后依然保持整体简洁的造型,但增加了线条的变化,多了几分节奏感。线条弧度的变化,对体积容量和形体的美感起着重要的作用。有的陶壶整体造型偏向陶罐,颈部粗短。此种陶壶胎厚,平口向外折沿,由此可得出胎薄的陶壶口一般为横切直口,胎厚的陶壶的口需运用造型改变其厚重的视觉效果。双系陶壶造型中最有趣的是肩部双耳,其小巧精致,与饱满的圆腹形成视觉上大小差异的强烈对比。双系陶壶的造型结构以壶身曲线为主,双耳起实用功能。

陶罐在汉代是使用最广、最为常见的陶器,与陶壶造型有相似之处,小口、束颈、大圆腹、胎厚的平口外折沿,胎薄的平口,个别有小双耳,可拴绳。

秦汉陶鼎多仿铜鼎形式,海昏侯墓中陶鼎圆腹、小平底、矮三足,这一时期的矮三足造型简洁无装饰。双耳,双耳为长方形竖耳,竖耳中间有小圆洞,可拴绳。球形盖,盖有三钮,钮为三环尖状形钮,盖与身子母口吻合,整体造型方圆结合,饱满大方。矮三足、长方形竖耳、三环形钮的设计大气中增添了几分细致。陶盒和陶鼎整体造型比较相似,圆腹、小平底、顶部球形盖、盖顶圆底,盒与盖子母口相合,整个器体呈球形,盖与器身几乎各占一半,像两个陶碗的结合,比陶鼎造型更加简练、古朴。

西汉前期少数带有绳纹的瓮、罐等尚有圜底的,从西汉中期以后,除三足器和圈足器外,几乎所有的器物都为平底。展出的海昏侯墓出土的陶罐、陶壶、陶鼎、陶盒都为平底,反映了汉代陶器造型的演变过程及审美体现。

(四)陶器纹饰

汉代的陶器继承了华南地区自新石器时代后期以来的“几何印纹硬陶”的传统,器物表面往往拍印细密的方格纹,或刻画有波状纹、锯齿形纹等。海昏侯墓出土的陶器纹饰与器形至简的特征一致,所有器物表面或划弦纹或拍印方格纹,装饰简洁美观。有的陶罐除表面整身细密均匀的弦纹外无任何纹饰。其中双系陶壶、陶鼎、陶盒都在表面拍印方格纹,花纹规则有序,极具装饰感,加之器形上间隔有序、具有节奏的弦纹构成器形的装饰图形,具有典型的长江以南硬陶的装饰特点。

另外,双系青瓷壶的纹饰明显细腻很多。一件双系青瓷壶颈部与颈口处划有精细的波状纹,双耳上面刻有细密精致的两排斜纹。另外,一件双耳上面挂着两个装饰圆环,圆环上面亦做了纹饰装饰。肩与腹部共有三圈弦纹,每一圈中间一条划纹,上下两边各做方向相向、细小排列的斜纹装饰,如同三圈绳索,加之釉色,彰显出宏大且精细的造型特点。

结语

汉代是我国陶器的第一个大发展时期,也是一个具有独特审美的历史时期,这一时期的器物造型具有雄浑壮丽的艺术魅力。西汉海昏侯墓出土的陶器大形至简,注重内在精神的体现,不刻意精雕细琢,气度非凡,表证了西汉时期独特的美学思想,不仅是先秦基础上的大发展,也是后代陶器难以比拟的艺术体现。

猜你喜欢

海昏侯西汉陶器
走马楼西汉简所见赦令初探
前史时期辽东半岛和胶东半岛的陶器制作技术
一幅西汉伏羲女娲图像
西汉
黄河流域灿烂的齐家文化——陶器
西汉玉器的鉴定
난창(南昌) 해혼후묘(海昏侯墓)베일 벗다南昌海昏侯墓揭秘
中国古代陶器:火与土的图腾
不完美的独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