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工笔画教学中的线处理
2020-12-07王天玲南京师范大学中北学院
□王天玲 南京师范大学中北学院
在中国画教学中,线描占有重要的地位,通常情况下,线描是中国画实践课程的第一门课程,是学生接触中国画的最初阶段。线描是中国画的基础表现形式,但学生对线描的理解和应用并不到位,这与常规的教学方式有着很大的关系。我们一直在强调线条的重要性,学生却难以理解线条自身的价值,这与我们当下的教育方式和西方艺术的影响有很大关系。那么线条之于中国画究竟意味着什么?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如何引导学生学习才能起到相应的效果呢?笔者试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与解答。
一、线的形式
(一)线条的作用
线条的形式和意义在东西方绘画中有着明显的差异。从构成角度来理解,西方绘画中线条的作用主要有四种:一是引导视觉方向,这也是线条的基础作用;二是封闭成型的作用,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以线造型;三是分割与限制的作用;四是线的集合。
以上四种作用在中国画中也有所体现,如封闭成型,西方绘画与中国绘画均有运用,但在中国画中应用更为普遍。其他三点,中国画和西方绘画在应用的过程中有所不同,尤其是第四点线的集合,西方绘画常通过科学性、规律性的线的集合来展示一种纹理科学,而中国画则通过线的集合来增强物体的韵律感,这归根结底是由东西方文化和审美差异造成的,在这里不做展开讨论。但正是由于这种差异,导致学生在理解中国画时容易出现观察和理解不到位的情况,因为西方绘画对线条的运用整体感觉比较直接,而中国画整体感觉比较含蓄,所以在对线条的分析上,西方绘画注重的是线的形式,而中国画注重的是线的感受和性格[1]。
(二)线本身的形式美感
中国绘画和西方绘画都追求线条的形式美感,但追求的方式不尽相同。西方绘画更讲求线与线的关系,而非线条本身的变化和美感;中国画更注重线条本身的变化和价值,也就是线条自身的审美价值。所以,东西方绘画对线条的理解有着很大的差异。线与线的关系及线条自身的形状有很多种类型,在引导学生学习中国画的过程中,教师应有所侧重,使学生对东西方绘画的线条的理解达到一个更高的层次。在线与线的关系中,西方绘画通常表现为比较直观的或明显的线条及构图上的走势;中国画中的线与线的关系,则多为含蓄的,潜藏在画面元素的内部关系上,如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之间的位置所形成的潜藏的线条,甚至是眼神的走势、颜色的呼应等。在引导学生学习的时候,教师应加深学生对画面深层关系的探究,促使他们寻求画作的深层含义。
二、常规化教学中线的练习方式及弊端
依据中国画的特点,教师常采用临摹、写生、创作的顺序进行教学。在教学的初始阶段,教师通常会讲一下已经形成模式的传统中国画十八描,当然中国画不仅仅有十八种描法,但据此可以体会到中国画的程式感是非常强的。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容易偏重对线条的长短、粗细、形状、质感、韵律等进行讲解,但对画面的整体感受和线条的主观处理甚少解读,这会造成学生对线描产生固化印象,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对线的理论认知不够全面以致在日后的写生和创作中缺乏对事物的理解和表现,只是泛泛地进行绘制,画面缺乏感受性和绘画性。
三、如何引导学生对线条进行主观性处理
根据教学中出现的常见问题,教师在不同的教学阶段对线的讲解和表述应该选用不同的方式,以便学生更好地理解中国画中线的作用和特殊意义。
(一)在临摹过程中的线处理
临摹是中国画的基础课程,其在学生对中国画的认知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此阶段的讲解中,教师应避免纯粹的技法性分析,可以适当加入画论方面的相关知识,教会学生如何去读画,如何对一幅作品进行品评,而不仅仅是让学生了解中国画存在多少种描法。我们在分析一幅作品时,首先应分析作品内容和画面的整体气氛,相较于西方绘画所追求的科学性和直观性的表述方式,中国绘画更强调含蓄的、侵入式的表达方式,从而达到感同身受、身临其境的状态,所以中国绘画更追求意境的传达。南朝谢赫“六法论”中的“气韵生动”强调的正是这一点。既然是侵入式的表达方式,势必要强调主观对客观的感受,有了对画面的直观感受,再来分析这种感受产生的原因,这样更有利于学生理解画面的含义,以及画家所选用的表现方式[2]。例如,教师通常会在课堂上为学生描述高古游丝描是怎样的,它的起笔、行笔、收笔、转折的特点是什么,哪些画家善于运用此种描法,同时会做一些示范。其实,这些都只是技术层面的讲授,如果教师换一种表述方式,适当融入一些翻转课堂的教学方法,改变学生的常规思路,可以达到更好的效果。首先让学生去体会顾恺之的画给人一种怎样的感受,画面常表现哪些内容,有怎样的特点,再结合他所处的时代背景来分析这些特点产生的原因,从而使学生明白应如何去分析一幅画,如何理解画家使用的技法,进而使学生能更深层次地理解线条的审美价值,为今后的写生、创作打好基础。
(二)在写生课程中的线处理
经过前期的临摹课程,学生对线条有了较深的理解,但他们在写生过程中常遇到的问题是无法自如地应用在临摹阶段所学的知识和技能。产生这个问题的主要原因是,西方绘画对形象的把握较传统的中国绘画更加写实,更趋向于具象艺术,而传统的中国绘画是典型的写意性艺术。所以,在写生课程的教学中,教师应更倾向于如何引导学生对客观事物进行主观性整理。在对形象进行整理的过程中融入传统线描的形式美感,能使传统线描与当代事物的形象充分融合。在这部分内容的讲解中,教师首先要分析如何将事物的形象以线描的形式呈现,如线条与结构的关系、线条与造型的关系,进而分析线的形象、质感等在表现事物时所具有的特殊意义和独特美感。除此之外,教师还应在教学中加入对线的理解和应用的相关知识,深层次地挖掘线条的形式美感,如线的组合。对于这部分内容,教师在临摹课程中很难做系统的讲解,因为传统的中国艺术更多的是靠经验的积累,而非科学的归纳总结。正是由于西方艺术的进入才使得我们更加理性、科学地理解线与线的关系。
(三)在创作课程中的线处理
创作是一个人综合实力的体现,它不仅展现了作者对客观世界的理解,也展现了作者的内心世界。线描作为一种造型方式和技术手段,如何体现作者的主观情感,是创作课程教学需要探究的问题。在此阶段,教师要因人而异地引导学生依据画面内容、立意和情感追求来选择恰当的线条。通常情况下学生在此阶段对线条的绘制已经到了相当熟练的程度,也形成了相对固化的习惯,所以,教师要根据不同学生所画的不同内容进行具体分析,帮助学生克服不良习惯,使线条变得更加生动,也更加适合表现所画内容。
结语
线描是一门很深的学问,在中国画的发展中始终未被遗弃,充分说明了它的艺术价值。在此,笔者根据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只作简单的分析,并未作更深层次的探讨,不妥之处请广大同人予以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