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乐教学中美声演唱技巧和风格与中国本土声乐艺术的融合研究
2020-12-07天津音乐学院
□曹 颖 天津音乐学院
信息化时代背景下所形成的多元文化,使人们对艺术的认知与精神追求的程度等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在文化、经济、艺术等更加开放的当下,人们基于更加包容的思想与理念迎接各个领域的创新与发展。无论是在我国逐渐兴起的西方思潮,还是对我国文化领域带来更大冲击的西方音乐艺术、美术艺术等,都促使我国必须在素质教育上进行创新[1]。对于声乐教学中我国本国声乐艺术的丰富与拓展,可以从西方艺术文化体系中汲取养分与经验。基于西方特色文化背景兴起与发展起来的美声艺术,不仅为世界艺术范畴中增加了浓厚的一笔,也为我国的声乐教学提供新的思路。因此,教师可将声乐演唱技巧与风格巧妙地融入我国声乐艺术中,通过科学、创新的融合与再加工,形成具有显著本土化特征的声乐艺术教学体系。
一、进一步了解声乐教学中的演唱方法
(一)美声演唱
美声演唱方法形成于意大利,其在充足的气息支撑下,展现丰满、浑厚的音质。相较我国的声乐艺术,美声演唱方法不仅在语言上具有独特性,其还在咬字、呼吸位置上有所不同。美声唱法更注重明亮的共鸣性与咬字的精准度,并通过娴熟的发音技巧,体现声音的流畅性与浑厚度[2]。此外,在音质上的体现,美声演唱技巧更强调音域的宽广性与强度幅度。
(二)民族演唱
民族演唱是我国本土的声乐艺术,从广义角度上讲,我国传统的戏曲、曲艺说唱、民歌演唱等都属于民族演唱风格。而随者西方文化的传播,我国的民族演唱艺术在发展过程中融入了西方的歌剧与演唱方式。从狭义层面进行分析,民族声乐艺术更多的是指民族唱法,其不仅继承我国传统的演唱风格与技巧,还相应地融入了美声演唱技巧。在对声乐教学中美声演唱技巧和风格与中国本土声乐艺术的融合进行研究的过程中,主要针对的是民族演唱与美声演唱的结合[3]。
(三)通俗演唱
通俗演唱亦称流行演唱,20 世纪30 年代,该唱法在我国得到广泛流传,其具包含不同的音乐类型,在演唱风格上也更加丰富,其没有统一、固定的模式,更强调演唱新风格的自然与随行。相较而言,通俗演唱方法更容易满足大众听感,且符合更多人的音乐审美。此外,通俗演唱方法更寻求声音的特色上及情感的表达,并展现出显著的即兴性与感染力。
二、声乐教学中美声演唱技巧和风格与中国本土声乐艺术的融合策略
(一)确保美声演唱技巧和风格与中国本国声乐教学内容上的契合性
针对声乐教学模式的创新与完善,教师将美声演唱技巧和风格与中国本土声乐艺术进行融合的过程中,需确保不同侧重教学内容的契合性。首先,教师需慎重选择声乐训练作品,确保其不仅满足美声演唱的风格,还需基于特定的演唱技巧,更好地展现歌曲是内涵。其次,教师需确定所选择的作品能符合中国本土声乐艺术教学的要求。教师在制订声乐教学方案的过程中,应将作品的选择作为关键的教学环节,确保作品选择的兼容性、科学性、合理性,保证不同教学内容融合后的契合性与一致性。教师在对美声演唱风格与技巧、中国本土声乐艺术教学内容与目标进行全面了解基础上,需有目的、有计划地筛选练声曲目与声乐艺术教学作品[4]。尤其是教师在对美术演唱技巧与我国本土声乐教学进行结合,对学生进行实际训练的过程中,应主要以汉语为主,并适当融入英语等其他语种。即以民族语言作为融合教学的第一要素,这既是创新与丰富中国本土声乐艺术教育的关键,更是最核心的教学内容。在筛选练声曲目的过程中,教师需引导学生更熟练地使用本土化的发音技巧,并利用汉语进行正确的演唱。因此,教师在对学生的美声演唱技巧进行训练的过程中,需将本土语言巧妙地融入其中。通常情况下,练声曲目中会运用“a、e、i、o、u”对学生的演唱能力进行强化,但基于这样的发音主要受英语的影响。因此,在进行本土化融合的过程中,教师需了解汉语语音收尾的差别,能够从单音节着手,有层次地融入本土语言元素,而后根据学生的学习效果,科学地融入汉语的鼻音字与复音字。同时,教师选择恰当的演唱作品,不仅能使学生获得更好的声乐训练,还能使他们能在不同的语言、语音间进行灵活的转换。教师需选择更适合进行美声演唱的歌曲,对学生的汉语演唱发音进行训练,还要通过科学选择教学内容,使学生在科学的声乐训练下感受到本土声乐艺术的魅力。
(二)加强声乐教学作品选择的适用性实现语言的合理安放
声乐教师在创新的本土化声乐艺术教学活动的过程中,需加强声乐作品选择的适应性与适用性,确保本国语言恰到好处地加入美声演唱经典作品中。而在对美声演唱技巧和风格与中国本土声乐艺术进行融合的过程中,将声乐演唱艺术的精髓渗透到我国声乐教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与价值。在演唱技巧和风格与语言进行融合的过程中,因美声艺术与我国本土声乐艺术风格具有明显的差异性,也给语言的加入带来一定的难度。另外,教师在向学生传授音乐知识、演唱技巧的过程中,还需引导学生对我国本土语言及语音结构特征等进行全面了解,并找到汉语语言发音与美声演唱技巧的契合点[5]。美声演唱艺术所都具备的独特风格,不仅体现在声带等器官的发音位置上,演唱所用到的语言也是较为丰富的,如可以将英语、意大利语、法语等作为歌词创作与演唱的载体,而不同语言都拥有各自的语音结构与发声习惯。通常情况下,对以英语、意大利语为代表的美声演唱曲目进行演唱的过程中,都是以元音为主的发音方式,而法语中拥有特殊的鼻化元音,德语中辅音相较更多。中国本土语音发音在不同的区域会有独具特色的地方方言,即便是仅以普通话为主的语音结构也是较为复杂的,一个汉字的发音需经过字头、字腹、字尾三个连续的程序才可完成。因此,在美声训练曲目中加入汉语时,教师需对不同语言的咬字特征进行了解。学生在演唱的过程中,不仅要保证歌词发音的精准性,还需不间断地保持音色。因此,教师将本土语言融入美声演唱曲目中时,需巧妙延长韵母的发音,要缩短声母和字腹发音的时间。此外,教师通过调整不同语言的语音发音技巧,能使汉语更好地融入美声演唱曲目中,在歌词上实现融合,进而打造独具特色的美声演唱技巧与风格,并丰富我国本土声乐艺术。
(三)精准把控美术演唱与中国本土声乐演唱的风格
在声乐教学中,要实现美声演唱技巧和风格与中国本土声乐艺术的融合,教师还需精准把控不同的演唱艺术风格的融入。演唱风格上的区分主要体现在音色上的不同,如美声演唱风格更注重使用胸腹式呼吸方式,并通过完全打开腔体,确保演唱音色上的浑厚;我国的声乐艺术演唱主要是基于更加圆润的嗓音展现歌曲的气质。因此,在声乐教学中,教师需以更包容的心态、开放的思维对民族演唱方式进行调整[6]。要想保证美声演唱风格与民族演唱风格进行合理化、科学化的融合,教师需要在音色上进行相应的调整,通过改变演唱歌曲的呼吸方式与共鸣感等,使民族演唱与美声演唱技巧与风格进行融合。具体来讲,对本土声乐演唱的呼吸与共鸣进行改变,教师需引导学生自由地调整气息,无论以何种技巧进行演唱,都要利用稳定的、源源不断的气息,而气息的稳定性与呼吸的深浅、吸气的位置、强弱等具有直接联系,这些要素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对音色造成影响。我国民族声乐演唱主要是依靠胸式呼吸法,需确保喉头在较高的位置上,与美声演唱技巧相比,民族唱法无须完全打开腔体。因此,在本土化声乐艺术教学中,基于这样的演唱技巧,会产生更加“薄、细、亮”的音色。而将美声演唱技巧与风格融入我国本土声乐艺术教学中时,教师需引导学生科学地调整呼吸深度,多利用胸腹式呼吸方式,对音域进行最大化拓展,并做到对音色的科学丰富。在训练学生的声乐技巧时,教师需指导学生保持良好的吸气状态,注意吸气肌肉群的情况,进而对不同演唱艺术的风格进行精准的把控与科学的融合。
结语
总之,在声乐教学中,加强美声演唱技巧和风格与中国本土声乐艺术的融合,教师需对不同的语言语音结构,发音特征等进行全面的了解,要选择适合以汉语为主的演唱曲目,并精准把控不同演唱艺术的发声技巧、语音发声特征、演唱风格等。基于此,教师应不断丰富与创新我国声乐教学模式,使学生依托良好的学习平台,在演唱技能上获得大幅度提升,并建立良好的艺术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