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唤醒感官的儿童游戏场所景观营造

2020-12-07武钾赢郑州商学院

艺术家 2020年12期
关键词:场所感官营造

□武钾赢 郑州商学院

“雨滴从屋檐落下,泥土散发着清香,果汁在嘴巴流淌,脚丫在沙滩穿行……”感官以其细腻的方式滋养并始终伴随着我们。城市化进程中,钢筋水泥构件的快速蔓延、扩张,儿童户外活动场所受到压缩和限制,儿童的触觉、生命觉、运动觉、平衡觉、嗅觉等感官感知力逐渐变弱。喜欢游戏是儿童的天性,游戏行为是儿童的本能行为,儿童在游戏中获得控制身体、学习知识、建立关系、探索世界等能力,游戏助力他们成长。本文基于感官教育、游戏行为等在儿童成长过程、游戏场所中的作用与影响,试图通过对相关理论与设计实践的进一步剖析与整合,思考与探讨“唤醒感官的儿童游戏场所景观营造”的出发点与实施途径,并为相关设计实践奠定理论基础。

一、儿童游戏场所

(一)概念界定

游戏是儿童了解世界最好的方式,是一种了不起的社会教育。通过游戏,儿童逐步熟悉并掌控自己的身体,强化跑、跳、攀、爬、平衡等基本运动技能。游戏是儿童最主要、最重要的行为活动,对于儿童心理、思维、感知、语言、交往、记忆等方面的发展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儿童游戏场所是指位于社区、学校、公园、街道等地的公共空间,为保障儿童自由、安全、健康发展而专门建造的场所[1]。游戏场所就像一个浓缩的世界,儿童在这里获得多样的感官体验,触发认知,积累感官经验:观察和触摸粗糙、柔滑的物体;快速、平稳地通过平衡木,感受控制自己身体的成就与愉悦;陶醉于花、草、树皮、泥土等气味;倾听潺潺流水、水滴滴落、小鸟鸣叫、风吹动树叶、脚踩过沙滩等美妙的声音。

(二)角色担当

天性使然,儿童常常通过游戏来发挥自己的潜能。当儿童有机会自由游戏时,他们就会测试自己能爬多高、能举多重、能跑多快、能跳多远等身体的能力极限,这在儿童创造力、逻辑思维、解决问题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户外游戏中,儿童会动用所有感官感受地、水、沙子和泥土等自然事物,进而提高自身免疫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力。儿童是社会上的弱势群体之一,需要成人引导、帮助和呵护。

(三)遵循原则

儿童具有聚众、季节和时间性、依赖性、自我为中心、亲近自然等户外活动行为特征,因此,在设计儿童游戏场所时,设计者要把握以下原则:(1)满足儿童参与性、互动性、表现欲、探知欲、兴趣度等行为及心理需求。(2)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充分利用场所内的野生植物、池沼、果林、水、地势、材料等资源进行合理布局。(3)融参与、多样、知识和趣味于一体,创造自然、舒适的儿童游戏场所,也可将历史文化、智力游戏、语言、自然科学等引进来。(4)注重游戏场所的安全性,对儿童有难度、有危险的操作做好讲解与示范,将造成伤害的可能性降到最低。(5)强化场地的色彩与造型,让场所富有吸引力。

二、案例解析

城市公共空间、绿地系统中的景观质量一直处于持续、稳步提升状态。然而,提供儿童“非正式的游戏场景”的场所越来越少,为保证视觉的美观、维护的方便、避免儿童做出格活动的儿童游戏场所却大量存在。那么,摒弃将游乐设施散布在规整景观中的传统做法,引入尽量多的、真正可以供儿童嬉戏的,集中并且富有真正野趣的游戏场地有哪些呢?

(一)日本羽根木游戏公园

川崎市羽根木游戏公园是“Playpark”(孩子们的冒险场,20 世纪50 年代在欧洲首先提出)实践的首例,公园的宗旨是“自己负责,自由玩耍”。园内所有的设施都是用废旧的木材拼接而成,充满了质朴的童趣。公园里,孩子们可以用刀、生火、野炊、爬高、玩水、玩坡度很陡的滑梯,还可以使用木工工具做手工、用废料搭建密道和堡垒、玩泥巴。在这里,孩子们虽然会面对一定程度的风险和危险,但是能够通过冒险体验,建立自信与安全感。

(二)吕纳堡赤脚公园

吕纳堡赤脚公园位于吕纳堡自然保护区内,是北德最大的赤脚公园。赤脚体验从公园入口的储鞋柜开启,园内设有绿色(1.2 公里,32 个体验站)、黄色(1.9 公里,47 个体验站)、蓝色(2.7 公里,62 个体验站)三种不同距离的环路,通过设置不同类型的感官体验站来丰富儿童的感官体验,培养儿童的观察力和感受力,丰富其感官经验。

(1)足部体验:如浅浅的水道、水疗、地面、木桥和绳桥、泥浆地等足部体验站,多采用沙、草、石、砖、木、树皮等自然材料。泥浆地里,温热软滑的泥浆包裹双脚,阻力、前进、黑脚等都是儿童的最爱。(2)感官体验:如盐屋、嗅觉箱、香草花园、平衡木等体验站,诱发儿童的嗅觉、味觉、触觉、平衡感等感官体验。(3)亲亲自然:如抱抱这棵树、看不同年龄的树、钻树洞、昆虫酒店、跳远赛道等体验站。(4)运营及活动:如林间童话、草药日、探险之旅、暑假活动等体验站。

景观变身为儿童的自然乐园,创造了一个未知、探索、充满活力的世界,为儿童提供了更多的游戏机会。

三、景观营造细则

(一)儿童环境心理与行为特征

(1)0~1 岁儿童:独立能力弱,一般半岁开始喜欢看、听和触摸各种物体,容易被色彩鲜艳、会发光的物体吸引。(2)1~3 岁儿童:部分独立,需要大人陪同在开阔、安全的活动场地参与简单游戏活动,能够借助物体或玩具开展游戏,想象能力弱。(3)3~6 岁儿童:家长可以保持一定距离,儿童互动性增多,游戏为主导活动,一般喜欢创造性、模拟实践性、活动性游戏。(4)7~12 岁儿童:独立性逐渐增强,肢体活动发展成熟,需要更多的集体活动,游戏更偏向体育活动,竞争意识较强,喜欢智力活动。

(二)场地类型与功能区划分

考虑到儿童有独处、休息、进餐、更换纸尿裤和如厕、使用交通工具、进行创造性表达、玩水、种植、攀爬跑跳等需求,设计者可以从自然体验区、探索区、运动游戏区、安静游戏区及安静休息区等方面进行功能区划分。例如,自然体验区可以布置不同的植物、土堆、挖掘区、沙坑、花床、鸟儿喂食区、降雨量测量仪、风向袋和野生动物等自然元素,让儿童亲近自然,领略、探索自然的奥秘。探索区是儿童进行大型构件游戏的区域,可能有积木、建筑材料和工具、木块、旧车轮、沟槽、石头、树叶等。运动游戏区可设有运动场、各类球场、射击场等,并结合使用需求设置硬质地面、草坪等不同软硬的地面,供儿童玩儿、奔跑、游戏。安静休息区可提供各种道具、材料和工作桌椅,方便儿童进行角色扮演和艺术创作,儿童还可以阅读、讲故事、吃东西、休息等。

(三)地形营造

基于儿童对公园的期待和对场地原本地形地貌的充分考虑,地形常见的处理手法有:(1)充满趣味的游戏型微地形。(2)富有变化、能够营造不同空间场所的地形能给儿童带来无限的乐趣,另外,攀岩、探险洞等有趣的游戏项目也可以结合地形来设置。(3)在面积较大的斜坡处,设计者可因势利导,将其改造成滑梯、攀爬等地形乐园,平整开阔的地形可用于体育运动场地。

(四)水体营造

无水不成园,儿童尤其迷恋水,如戏水池、湖泊、溪流、旱喷、水幕墙等都是景观中常见的水景形式。考虑到儿童的安全、互动与参与性,设计者应尽量选择浅水及体验型强的水景设施。例如,“旱喷广场”,儿童可以在喷泉中情尽地玩耍,如用脚堵住出水口、真正让水的灵动触手可及。

(五)植物营造

树叶、枝干、花朵、果实等对儿童更具吸引力,儿童喜欢观察和探索,在植物里寻求乐趣,激发视觉、嗅觉、听觉等感官体验。基于此,设计者应充分把握植物的观赏、游玩价值:(1)种植乔木,既遮阴,亦可攀爬。(2)种植灌木,进行空间的围合、限定,也可以设置成迷宫。(3)选择耐踩踏的草坪品种,易于奔跑,可结合地形做高低起伏变化。(4)不宜选择有毒、带刺、刺激性强、易发生虫害及过多飞絮的植物,如夹竹桃、番红花、黄婵等易中毒植物,枸骨、月季、蔷薇、刺槐、剑麻、洋槐、黄刺梅等易刺伤儿童皮肤,易过敏的漆树,以及会产生飞絮的柳树等。

(六)道路与铺装营造

游戏场所的道路分为场地外道路、内部道路两种,外部道路应设计得便捷直达,方便儿童快速进入活动区域。考虑到儿童的心理和行为需要,内部道路应在色彩、造型、图案等方面考虑趣味性道路的设置,为方便婴儿车、儿童汽车、滑板等通行,其宽度应设在0.8~1.5 米之间。常见的铺装材料有塑胶地垫、沙地、草地、木板、石材和砖等,要做到表面平整光滑,游戏设施下要采用沙池、草地、塑胶等保护性地面。

(七)游戏设施营造

设计师应摆脱秋千、滑梯等固有游戏设施的束缚,阳光、空气、草地、沙滩、木桩、泥巴等自然物才是儿童更需要的,而鲜艳的颜色、怪异的造型、别样的游乐设施等构成的场所是儿童更喜爱的。儿童更喜欢变化的、非固定的游戏方式,喜欢差异化带来的无限挑战感与冒险感的诱惑。儿童是场所的活力和生机之源,一滩柔软的细沙、几处攀爬的木桩便是他们的游乐场,因此游戏设施设计与营造可以从回归自然的无形化设计、无设施游戏、感官体验等方面着手,做儿童需要、想要的样子。

结语

本文立足儿童友好型城市的基本理念,围绕“唤醒感官”,从儿童的心理和行为特征、游戏场地类型与功能区划分地形、水体、植物、道路和铺装、设施等方面提出儿童游戏场所的景观营造细则,以期引起人们对儿童感官体验的重视,为相关研究和设计实践奠定理论基础。

猜你喜欢

场所感官营造
诚心为“侨” 营造“家”温暖
2021年山西将完成营造林26.67万公顷(400万亩)
田园养生景观营造探讨
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
听的场所
2020年5月全市场发行情况(按托管场所)
2019年12月全市场发行情况(按托管场所)
2019年11月全市场发行情况(按托管场所)
感官训练纸模
感官训练纸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