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信息共享时代下《会计学原理》课程知识体系的重构

2020-12-06叶忠明

理财·经论版 2020年10期
关键词:知识体系信息共享

叶忠明

摘要:按照《会计学原理》课程教学需要遵循学科专业之間知识养成的递进规律、整合信息共享时代技术的应用知识、融合项目财务工作组织的框架知识、淘汰过时知识和覆盖多种领域会计业务的拓展知识等思路与要求,重新构建的本课程知识体系主要包括:基本的会计理论知识、基本的会计核算原理知识、基本的会计核算方法知识、基本的会计核算业务知识、基本的会计工作组织与管理知识、基本的会计行为约束知识和基本的会计拓展知识七个方面。

关键词:信息共享;会计学原理;知识体系

随着大数据、智能化、移动互联、云计算、物联网、区块链信息技术(以下简称“大智移云物区”)快速发展和融合渗透,助推了一轮又一轮的产业变革浪潮,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同时也在深度影响着传统会计的变革和创新,犹如春江潮水一般涌现了云计算会计、大数据会计、财务共享中心(也有称会计共享中心)、区块链分部会计等新生会计事物,快速地刷新了人们对传统会计的认知,由此也提出了需要对《会计学原理》这门专业入门级课程知识体系进行重构的客观要求。

一、信息共享技术带来《会计学原理》知识体系的变化

(一)信息共享导致部分会计理论知识更新

当前信息共享最大的特征是借助互联网和智能化技术,实现各种信息在网络中能够无障碍地快速互联互通,而且每个经济实体的信息可以随时随地被大数据挖掘分析技术加以攫取和提炼加工成新的有用信息,相当于突破会计主体理论的传统空间范畴;更为重要的是一些基于“大智移云物区”技术的网络虚拟公司也油然而生,以及业财融合跟进的项目主体会计等,相当于突破了以实体组织为主的会计主体理论;另外,由于“大智移云物区”技术的出现,每个经济实体的人力资源价值、知识产权价值甚至商誉价值也因为能够得到更多的比对标准和计量依据,这可能改变会计核算对象、会计计量等理论。

(二)信息共享催生会计处理手段的自动化

早在20世纪80年代我国推行会计电算化开始,会计就宣告了会计处理实现利用计算机技术进行自动核算的成功转变,会计信息的载体也由传统纸质载体转变为电子载体,会计信息的电子档案已经明确写进了有关会计基础工作管理制度之中。这个变化就是通过开发会计软件代替手工核算,实质上就是长期以来所称的会计电算化,不过这仅仅是会计技术手段变革的第一步。

(三)信息共享改变会计原始信息获取的方式

随着各行各业建立信息共享中心以后,一个单位的会计人员如果需要验证、获取一张来自外部的原始凭证,可以易如反掌地轻松通过网络和信息共享中心直接实现,这意味着一个组织实体对外来原始凭证已经不需要像传统那样由经办人获取之后,再去打印粘贴,然后报经审批才可以交由会计人员进行确认和计量,而是只要经办人员提交报销申请、输入经办业务编号以后,会计人员就可以凭此在互联网各种信息中心获得与该业务有关的协议、差旅票据、住宿票据、交易发票等一系列完整的原始凭证,并根据这些原始凭证信息自动汇总生成会计分录,这说明会计获取各类信息的方式正在发生实质性和根本性的变化。

(四)信息共享优化了编制会计凭证的选择

“大智移云物区”技术虽然改变了信息获取方式,毕竟还不可以省缺从凭证到账簿再到报表三个核算环节的基本流程,但是出现了更加直接简便的单一流程,就是仅需要采用通用记账凭证即可确保登记账簿的准确性。这是由计算机处理数据的机械准确性特点带来的,只要原始数据信息是正确的以及法定的会计分录不变化,计算机对会计软件内的数据信息转移处理时,不会产生人工转移记录可能出现的数字错位、重复登记、多记或漏记一方科目、借贷不平衡等问题,这意味着传统手工和传统会计原理中为了提高记账效率和记账准确性,采用将记账凭证分类成收付转甚至汇总收付转类别的做法完全没有必要,仅仅采用单一格式的通用记账凭证编制会计分录并记账即可。也就是说,在“大智移云物区”我们只需要通用记账凭证的记账流程就足以保证记账的高效、准确。

(五)信息共享精简了登记会计账簿的流程

这里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1.不再需要设置明细分类账和总分类账进行平行登记。传统方式下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防止如果仅仅由单一人员记账可能出现记账错误,所以对于生成的记账凭证,由多人分成总账和明细账两条线分别同时记账,全部账目记完后双方要进行核对,对账结果一致才可以结账和准备编制会计报表。会计信息共享是建立在计算机自动化处理基础上的,人们根本不需要担心计算机由于不区分总账和明细分类账而仅记录明细账可能会出现错误,这就说明信息共享仅需要设置明细账一种账簿就可以,到期末由计算机系统自动按照每个科目逐一汇总本期的借贷方发生,计算出期末余额,并加以结账和编制报表。这样,会计核算直接可以放弃平行登记的技术和流程。2.不再需要在结账和编制会计报表之前对全部账簿记录的数据进行试算平衡。手工模式下的全部账簿登记完以后,会计人员需要进行试算平衡,这显然是为了结账和编制报表数据的正确无误,而采用的对前期记账是否正确的一种检查措施或方法。在信息共享采用自动化处理技术中,试算平衡就显得非常多余,这是因为计算机可以做到:无论对多少体量的数据按照规定流程进行转移处理时,均能够确保数据的机械准确。

上述所提到的两个问题在当前绝大多数的会计软件和信息共享系统中仍然存在,这是因为设计的会计信息系统固化地遵循了传统核算流程和核算组织模式。

(六)信息共享改变了会计信息编报的模式

首先要声明一个问题,这里讨论的会计信息编报模式不包括会计信息编报的类型、项目名称、项目的数据性质与构成内容、项目之间的关系出现变化,如果出现这些变化应当是会计理论和会计政策变化所导致的,与“大智移云物区”时代的信息共享没有实质关系。这里要讨论的是信息共享改变的是编报会计信息的时效和加工方式这两种情形:1.由于信息共享可以实现企业业务进行到哪里,会计信息的获取就可以即时跟进到哪里,会计监控行为就可以施加到哪里,这就是所谓“业财融合”的表现。换言之,会计可以随时调取任何环节上的信息进行处理,并不是传统手工模式下需要等到一个业务完成并得到完整信息才可以进行事后加工处理的,而是可以随时随地抽取信息进行加工和跟踪分析,使得会计信息加工的时效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2.信息共享时代对于层级复杂的企业集团而言,利用区块链技术的分部原理编制分部会计信息就变得十分容易,可以打破那种会计信息由于信息主体之间存在层级关系限制、物理空间限制,随时从各层级信息主体之间直接获得信息内容,把分部信息的处理工作和编报工作变得及时、高效、准确。

二、《会计学原理》课程的定位分析

(一)课程基本性质的归类差异

课程性质包括本课程在整个专业课程体系中开设的位次、与其他课程的关系、课程类别中的归属。下文选择3组各6所院校设置的会计类专业培养方案分析《会计学原理》课程性质及其差异,分别是:第一组选择了上海财经大学等6所专业财经类大学,这些大学相对齐全地设置了传统会计类专业(包括当前本科专业目录中会计学、财务管理、审计学专业,下同)、工商管理大类、财政学大类、金融学大类下的各种专业,这些专业已经成为这些财经大学的拳头专业、重点专业或品牌专业,具有相当雄厚的历史积淀、高水平的专业建设成效以及广泛的学术影响力和引领力,而且上述各专业在这些学校的专业规模和在校学生规模上占该校的比例较大,有的甚至超过全校专业数量和学生数量的50%。第二组选择了中国人民大学、厦门大学等6所设置有商学院或管理学院、经济学院等商科院系的综合性大学,这些大学部分开设了传统会计类专业、工商管理大类、财政学大类、金融学大类下设的相关专业,但是不如上述财经类大学那样设置齐全。从这些综合性大学已设置有经济学和管理学门类的专业来看,在全国也都具有非常明显的优势和特色,而且也是这类学校的重点专业。第三组选择了6家以财经为主的职业技术学院,本组学校齐全开设了传统会计类专业和选择性地部分开设工商管理大类、财政学大类、金融学大类专业,其中传统会计学专业不仅是本组职业财经院校重中之重的核心专业,而且把会计作为本校经管类专业的通识性、前导性的基础知识。

通过对比分析上述3组学校的培养方案,对《会计学原理》课程的共性定位是:本课程都被定位为有关专业的必修课程,是“专业核心课程”或“专业主干课程”中的“专业入门课程”(有的称“先导课程”),为后续学习财务会计学(中级会计学)、成本会计学、管理会计学、审计学等课程奠定基础。但是对本课程归属于专业基础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主干课程或专业选修课程类的分类时,有着以下两种不同。

第一种是部分高校把本课程归为专业基础课程类。上述3组共18所大学都是将本课程归入1202(专业代码,下同)工商管理大类中的会计学、审计学、财务管理的专业基础课程类别,除此之外,第一组有1所、第二组有1所、第三组有4所高校同时把本课程归属为1202工商管理大类下的工商管理、市场营销、国际商务、物业管理的专业基础课程,以及归属为0202财政学大类下的财政学、税收学的专业基础课程,归属为0203金融学大类下的金融学、保险学、投资学的专业基础课程,还有的归属为1201管理科学与工程大类下的工程管理、工程造价的专业基础课程。这说明,这些高校普遍认同《会计学原理》课程知识具有对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入门引领和奠基性、基础性作用。

第二种是少数高校把本课程归属为学科基础课程类。包括第一组1所大学、第二组1所大学、第三组3所大学将本课程归属为工商管理大类、财政学大类、经济学大类专业培养方案中的学科基础课程类别中,也就是说把本课程定位为比专业基础课更加前端、更加基础的诸多学科共有的通识性基础课程,往往这类学校都是已设置的传统会计学类专业具有历史悠久、基础扎实、影响力强的特点,会计学科对于全校而言不仅是一个核心学科,而且是一个领袖型的学科。

(二)本课程知识体系的构成差异

设计任何一门课程的知识体系应当服从课程教学目标,课程教学目标应当服从于专业培养目标和能力要求,专业培养目标则应当服从于经济社会发展和市场需求。在不考虑学校个性背景的情况下,《会计学原理》课程一般包含以下知识构成:基本的理论知识、基本的核算原理知识、基本的核算方法知识、基本的核算业务知识、基本的工作组织管理知识五个方面。为了分析上述五个方面知识构成的存在性和差异性,本文选择了国内5所财经类大学的《会计学原理》教材作为本课程知识体系的分析对象,具体情况见表1。

通过表1可以发现,这5种教材都涵盖了以上五个方面的基本知识,而且都是以企业为会计核算主體构建的财务会计知识,但是5种教材在细节上存在个性化的差异知识。

第一,在传统所说的会计核算七个方法中,朱小平(2019)和吴水澎(2011)等均把成本计算作为重要的会计核算方法设置为单独一章进行阐述,而唐国平(2019)、王允平(2019)和张蕊(2019)没有把成本计算作为重要章节去阐述,有的教材甚至忽略了成本计算;第二,仅朱小平把账项调整作为一个重要内容和独立章节进行阐述;第三,仅唐国平把资产计价与收益决定作为会计核算原理,是对传统会计核算原理的补充或创新;第四,唐国平更注重在会计入门阶段的国际化知识学习和综合业务分析;第五,张蕊编写的会计环境知识、信息技术应用,以及吴水澎编写的内部控制等属于比较典型的会计工作组织管理个性化知识。

(三)本课程教学目标的定位差异

通过上述5种教材知识体系可以看出,高校对《会计学原理》课程设定了以下几个方面趋同性或一致性的课程教学目标:一是要求具备扎实的基本会计理论知识,二是要求熟练掌握会计的基本原理知识,三是要求熟练掌握会计的基本方法知识和应用技能,四是要求熟练掌握会计典型业务的操作技能,五是适当或必要了解会计工作组织管理技能。但是5种教材对以上五个方面教学目标的要求程度上存在一定的差异。

第一,要求掌握会计原理和方法的应用技能、典型业务操作技能的侧重点不同。上述5种教材中,唐国平编写的教材侧重于在入门阶段养成综合性技能,而其他4种教材则注重入门原理应用和典型业务操作技能的训练与培养。

第二,要求掌握会计工作的基本组织管理技能的侧重点不同。吴水澎编写教材中的会计工作组织与规范、内部控制、信息技术应用这三部分组成的会计组织管理知识体系,其分量、深度超过其他4种教材,也折射出作者对本课程教学时存在强化对学生从事会计工作组织与管理能力培养的动机。

第三,对国际化视野训练的要求差异。唐国平编写的教材区别于其他4种教材,提供了会计要素的国际视角和国外企业会计循环过程两个附录,其注重对国际化视野的学习和培养目标是显而易见的。

三、适应信息共享时代需要的《会计学原理》知识的重构思路

根据以上信息共享对《会计学原理》课程的影响和有关高校对本课程定位的分析,考虑保持本课程现有地位和性质不变,保持对原有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得到继承的基础上,重构本课程知识体系需要考虑以下时代改革和创新因素:

(一)遵循学科专业之间知识养成的递进规律

桑代克提出学习的准备律、练习律、效果律的三大学习规律,其中的准备律就是指学习者在学习开始时的预备定式。《会计学原理》课程作为入门课程,其学习结果会影响到学生今后学习专业课的兴趣和信心,形成从事后续会计专业课程学习的定式。为了取得一个良好的学习效果或预备定式,在学习本课程之前,要求学生必须掌握经济基础和管理基础两类知识作为铺垫,以防学习本课程失败以后对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兴趣、学习能力、学习效果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其实这也是遵循先掌握经济知识,再掌握管理知识,然后掌握会计知识的学习养成规律和知识渐进规律。因此,诸多高校都在开设《会计学原理》课程之前,先至少开设《微观经济学》《管理学》这两门课程为前导课程(或先导课程),这样后续在本课程学习中就可以比较轻松地理解和使用那些频繁出现的经济、管理术语,比如价值、使用价值、资金、外币、汇率、证券、期货、公司、企业、政府、非营利机构、法人、市场、投资、筹资、供应、生产、销售、价值分配、价值转移、价值运动、再生产等概念,这些基本的经济管理概念属于前导课程的知识而不是《会计学原理》的知识,所以这些知识不应该在《会计学原理》中再重复解释,即使出现也应该是这些知识的应用形态而非概念形态。

(二)融合信息共享时代技术的应用知识

信息共享是“大智移云物区”技术的产物,因此《会计学原理》课程就需要考虑容纳让学生认知会计大数据分析、智能化会计系统等方面的知识。具体包括:首先要整合现有手工的会计学原理知识与会计电算化知识,使得学生从一接触会计知识开始,其会计认知就建立在电算化甚至智能化而不是手工操作基础上,建立在多种主体共享而不是单一主体封闭的会计信息核算的基础上。整合现有会计学原理和会计电算化知识,由此会产生的另一个问题是,《会计电算化》这门课程从目前来看完全没有必要独立存在,把它的各类知识直接肢解、融合到相关的课程中去,包括把会计核算系统知识切入到《会计学原理》中,把会计信息系统涉及知识回归到《管理信息系统》中,把会计信息系统模块应用知识植入到《中级会计学》中。既然计算机技术已经是现代会计人员与生俱来的一项技能要求,就应该完全融合到会计中,不应该让它与会计分离而独立形成一门课程。

(三)融合项目财务工作组织的框架知识

业财融合不仅要求会计打破传统的核算主体概念,而且要求打破传统的会计期间概念,以项目为对象(或者以一项活动为对象,下同),项目进度到哪里,会计核算就跟进到哪里,原始会计信息和汇总会计信息可以随时随地同步地从项目进程的任何环节中直接生成,而不是事后处理获得。对于一个单位而言,优秀的会计领导者往往要求经历过不同类型项目会计工作,否则将无法指挥单位整体性会计工作。这些知识应该在会计工作的组织管理知识中得到体现。

(四)淘汰落后时代发展要求的过时知识

这里需要淘汰包括前文分析中提到的以下知识:1.删去记账凭证分类知识,仅仅只保留通用记账凭证格式即可,因为我们不用担心计算机对数据转移这种机械处理过程会出现错误,除非病毒入侵或人工干扰。2.放弃区分总分类账和明细分类账的知识。采用每一个科目只对应设置相关明细账,到月底按科目进行汇总即可保证编制会计报告的准确性,这样连带着删去平行登记账簿的知识。3.废弃试算平衡知识。只要原始信息是正确的,计算机有着天然的机械准确性优势,后续的信息处理不会出现数据传递和移动错误,因此无须开展试算平衡。4.采用单一的会计核算组织流程即可,就是原始凭证—通用记账凭证—会计明细账簿—科目汇总表—会计报表,传统会计为了保证编制报告准确而采用的分类记账凭证、汇总记账凭证、特种日记账等各种各样不同的会计核算组织模式,随着计算机时代的到来而可以终结。

(五)覆盖多种领域会计业务的拓展知识

现行的《会计学原理》基本都是财务会计的原理知识,没有覆盖到管理会计,因此有很多人把《会计学原理》课程戏称为“小财务会计”课程。对于是否要多领域覆盖这一问题,主要取决于每个学校事先设定的本课程教学目标。为了提高学生在入门时对专业的认知层面和认知视野,建议本课程整体知识把财务会计知识作为核心知识的同时,可以兼顾管理会计的框架性知识。

作为入门级的原理课程,《会计学原理》教学效果不仅关系到学生今后对整个会计专业学习基础的扎实与否,还关系到学生今后学习专业课的兴趣和信心。因此在设计这门课程的知识体系时,既要考虑奠定专业基础的教学要求,又要考虑初学者的专业知识接受能力,还要考虑现代经济社会发展与科学技术变化对专业知识的冲击和更新。

四、面向信息共享时代发展的《会计学原理》知识体系组成

按照前述的分析,《会计学原理》课程需要构建以融入“大智移云物区”技术的财务会计基础知识为主的知识体系,兼顾管理会计框架性知识。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基本的会计理论知识

这一部分主要包括培养学生必须扎实、熟练掌握的会计定义、会计职能、会计目標、会计对象、会计信息、会计假设、会计原则、会计学科等知识,除此之外,每个学校可以结合自身办学定位、办学特色、专业培养定位的要求融入一些领域宽泛的会计理论知识。

(二)基本的会计核算原理知识

这一部分主要培养学生掌握会计核算普遍性的、最基本方法或工具(借贷记账法)的要素、构成、要求、过程、特征、规律和效果的知识,包括会计要素、会计等式、会计确认、会计计量、会计记录、会计报告、设置账户、复式记账等知识。

(三)基本的会计核算方法知识

这一部分用于培养学生掌握在会计核算中采用各种方法的应用技能,包括掌握如何填制和审核会计凭证、设置和登记会计账簿、开展成本计算、实施财产清查和编制财务会计报告等会计一般方法的知识。这一部分知识要特别注意是一种信息共享背景下的新知识体系,前面所述应该淘汰落后时代发展要求的过时知识点不应当出现。

(四)基本的会计核算业务知识

这一部分是培养学生在全面掌握会计核算基本原理、会计核算一般方法的基础上,如何针对一个组织实体发生的典型交易和事项进行会计核算的技能知识,是对学生掌握基本会计核算原理和基本会计核算方法知识的应用强化和操作强化。包括筹资业务的会计处理、供应业务的会计处理、生产业务的会计处理、销售业务的会计处理、财务成果业务的会计处理、投资业务的会计处理等。

(五)基本的会计工作组织与管理知识

这一部分包括培养学生认知和了解作为一名会计人员的工作性质、职责要求和个人发展的知识,以及了解今后成长为一名会计核心骨干人员或负责人应该掌握的会计基础工作管理、会计信息共享建设、业财融合的核算组织形式或层级、会计机构的设置、会计人员的配备、会计岗位与分工、会计制度设计、内部控制建设和会计资源管理等知识。

(六)基本的会计行为约束知识

这一部分包括培养学生认知和掌握作为一名会计人员的行为特征、应当具备的职业道德要求、会计人员的行政与法律责任、会计法律法规、统一会计制度、会计准则等知识。

(七)基本的会计拓展知识

这一部分是在学生掌握从事财务会计核算的基本技能的基础上,拓展专业视野和高度所需的知识,拓展的知识可以考虑对管理会计知识进行框架性、概要性的介绍,还可以适当介绍政府会计和非营利组织会计等知识,也可以专题性介绍“大智移云物区”技术对会计的影响、要求和展望。

参考文献:

[1]朱小平,周华,秦玉熙.初级会计学(第10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9.

[2]吴水澎.会计学原理[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1.

[3]唐国平.会计学原理(第三版)[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6.

猜你喜欢

知识体系信息共享
CS2013指导下的程序设计课程实践教学实施方案设计与翻转实验教学实践
构建知识体系的专题课程教学改革实践和探索
智能信息处理实验课程建设
横向动态联盟的信息共享效应研究
基于WebGIS的合肥中小企业信息共享平台的研究
基于供应链的制造业服务化客户逆向服务研究
中国铁水联运信息系统物理框架设计
《飞机结构与系统》课程教学问题与改进措施
利用微信做好班级管理工作的实践研究
数学支架式教学模式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