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进课堂模式,践行少教多学
2020-12-06马露萍
马露萍
摘 要:“少教多学”强调“以学定教、顺学而教”。 “少教多学”作为一种新的教学理念,要求老师对课堂教学本质要再认识,对课堂教学模式要再实践。探索“少教多学”的课堂模式,真正把“少教多学”落实到课堂,对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思考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关键词:“少教多学”;课堂模式
正文:
课堂教学包括“教”和“学”,参与者为教师和学生两方面。在教师方面,要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教会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培养思考问题的能力,坚持让学生独立自主学习,保证学生的课堂上的独立学习时间,坚持以人为本,因材施教。学生方面,要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创新能力。本文主要针对“‘少教多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方法”的角度,从课堂教学模式的角度进行一些探索研究。
近年来,我学习并运用了以下几种课堂模式,在初中语文的教学中,感觉比较适用。
一.牵牛鼻子法
牛鼻子在最前方,肉质较嫩,神经丰富,远古时候人们就利用这一点驯服了犟牛。“牵牛要牵牛鼻子”,只要牵住了鼻子,牛就会顺势往前走。也比喻抓住人的要害,使其失去自由。在这里指对于一篇课文或者一节课,设置一个“牵一发而动全局”的问题,整篇课文或整节课的学习都围绕就这个问题展开、推进并最终提升。这就是“牵牛鼻子”的课堂模式。
例如在上鲁迅的《孔乙己》一文时,最后一段中“大约孔乙己的确是死了”,这句话中的“大约”和“的确”二词意思矛盾却放在一起。由此设下问题,抓住这个“牛鼻子”,让孩子们紧扣“大约”、“的确”两个词进行挖掘和分析,找出孔乙己“大约”死了的依据,再找出孔乙己“的确”死了的理由,学生就可以从人物性格和社会环境两个方面深刻地理解这篇小说了。
又如《爸爸的花儿落了》,文章结尾一句:“爸爸的花儿落了,我已不再是小孩子。”这里也有一个牛鼻子,“爸爸的花儿落了”是什么意思?“我已不再是小孩子”是什么意思?这二者有何关联?孩子们由此探究深入,自然而然能够体验到文中洋溢着的深沉的父爱,并能领悟到成长的真正含义。
再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就对文章标题的分析,就可以让学生摸清作者的思路。《杨修之死》,只须探究杨修死因,既可理清文章结构,概括出各个事件,还可深入探究杨修和曹操的性格特点,真正明确死因。类似的例子还很多很多。
相信老师的慧眼,定能发掘出课文中的“牛鼻子”,运用好“牵牛鼻子”的课堂模式。老师提出关键点问题,从而引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地学习。这样的课堂,老师只需要抛出问题,启发思考,而把课堂的阵营还给学生,让他们去阅读、去思考,真正贯彻“少教多学”的理念。
二.选点比读法
这个方法最初是从余映潮老师那里学来的。余老师在上《孔乙己》一文时,让学生精读孔乙己第一次出场和最后一次出场的段落,自己选“点”进行对比阅读。学生用了半节课的时间,把孔乙己的外貌、衣着、语言、衣着等方面进行了对比梳理,老师再归纳明确,是经济状况、身体状况、精神状况等的变化,从对比中体会孔乙己的悲剧命运,从而探究文章的主旨。
这种方法就叫选点比读法。有对比点的文章,都可以采用这种课堂模式。让学生细读相关段落,自选对比点进行梳理,然后概括,最后分析理解文章主旨。
如《范进中舉》可以把中举前后进行对比,《我的叔叔于勒》可把于勒各个阶段进行对比,《落难的王子》落难前后也可以对比,《故乡》中的少年闰土与中年闰土、豆腐西施杨二嫂和圆规杨二嫂、记忆中的故乡与眼前的故乡都可对比着分析,还有《孤独之旅》中杜小康的四处语言描写,也是一个很好的对比点。
三.两个“读出”法
这是我的师傅李镇西老师早些年最喜欢的一种课堂模式。所谓两个“读出”是指:读出自己,读出问题。
所谓“读出自己”,就是从文章中读到引起自己共鸣的一个词,一段话,某个内容,就把自己摆进去,身临其境地从主观上体味。而不是只做一个“客观”的阅读者。“读出自己”是学习,是欣赏,是联想。
所谓“读出问题”,一篇文章没认真读,没读懂,是不会有置疑的,真正读懂了以后,问题会越来越多。这就要求学生带着一种研究的眼光去思考,去探究,读出疑惑。“读出问题”是推敲,是研究,是质疑。
比如李老师在讲授《提醒幸福》一文时,先用简短的几分钟,向学生介绍了这种“两个读出”法,然后就让学生读课文。首先读出自己,找出自己最喜欢的句子或段落,然后在班上交流这些内容与自己内心的共鸣。充分唤醒并尊重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和认知水平。接着是读出问题,让学生对文中的内容进行质疑,并由大家一起思考,一直理解,找寻答案。
初中语文课本中那些贴近孩子们生活的文章,都可以用这一课堂模式。如《走一步,再走一步》、《致女儿的信》、《丑小鸭》等课文。
这样的课堂完全放开,完全交给了学生。在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模式下,教学,无非就是帮助学生学习了。学生在课堂上对于文本的阅读,是没有任何老师“干扰”的“干净的阅读”。孩子们完全是从自己的角度,对于课文进行原生态的解读,他们可以就对文章的第一印象,呈现出各种猜到的发现和见解。这才是语文课程标准中说的“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的独特体验和感受”。
四.四步教学法
这也是李镇西老师较常用的一种课堂模式。
1、学习字词。这一步由学生自己来完成,可让学生自己找出文中的生字、词进行咀嚼,哪些要注意拼音,哪些要关注形体,还有结合语境解释等。
2、学生交流读后感。这一步粗略些,学生大致说说自己的理解,如复核故事大意,概括主要内容,理清人物、情节,从大方向上把握文章主旨。
3、学生质疑阶段。这一步由学生提出问题,大家一起讨论,还是由学生自己来解疑。在这个质疑、讨论、释疑的过程中,学生们充分地投入到文本中,生本对话,生生对话,对话中碰撞出理解的火花。老师只抓住时机进行恰当的点拨和调控,充分体现“以学定教”的教学原则。“一千个读者心目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这个模式下的收获,远远多于老师一言堂的结果。而且,学生自己激发思维、砥砺思想、思考论证而来的理解,也肯定比老师直接灌输的印象深刻。
4、老师谈自己的体会。在这一步,老师谈自己的理解,基于老师的生活经历、阅历,对于文本的理解,这是比学生的理解更深层而复杂的解读。既延伸了学生的理解并对之进行完善,也让学生感受到未曾感受过或者感受不深的意蕴。老师的理解,在学生清浅的心灵池水中投下了一枚小小的石子,荡起了层层涟漪。这种丰厚的人文底蕴和广阔的阅读视野,在学生纯净的心灵土壤中埋下了一颗颗美丽的种子,它们必将生根、发芽,逐渐长大。
以上几种课堂模式,老师教得少,是启发性地教、针对性地教、创造性地教和发展性地教;学生学得多,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走向深度学习、积极学习、独立学习。这些课堂模式真正践行着“少教多学”的教育理念,是通过实践检验而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
在此自我总结并与大家分享。
参考文献
[1] 《听李镇西老师讲课》/李镇西著.—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9
[2] 《好课是这样炼成的.语文卷:品读名师经典课堂》/雷玲主编.—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