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方法
2020-12-06候锦玲
候锦玲
摘 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飞速发展,當前很多外来文化涌入到了中国,初中生的价值观受到了一定的影响与冲击,由此可见,在初中语文教育活动中,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语文学科知识与学科技能,更重要的是要在语文教育中渗透民俗文化,让学生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培养初中生积极的情感价值观与文化价值观,这对学生未来的语文学习与生活有着一定的帮助。笔者是一名初中语文教师,本文主要是针对民俗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方法展开研究,希望对语文教育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初中;语文;民俗文化;方法
语文是一门重要的交际工具,具备一定的人文价值,同时,语文知识也是人类文化中的核心构成部分,教师要充分展示出语文学科的德育功能,全面落实素质教育理念,在语文教学工作中,注重渗透民俗文化,让初中生能够受到民族文化的润泽与滋养,这样才能够让中华民族日益壮大、生生不息。要想让民俗文化全面渗透到初中语文教学工作中,教师要转变以往的语文教育理念与模式,要结合初中生的学习需求与学习进度,设定多元化的语文教育活动,让学生能够以最放松的心态投入到学习中去,这样才能够深刻理解语文教材中蕴含的民俗文化知识,促进初中生的全面发展。
一、深入挖掘教材中蕴含的民俗素材
在初中语文教育活动中,教师要深入挖掘教材中蕴含的民俗素材,展现出语文学科的人文价值。首先,教师要善于为学生构建良好的民俗文化教学情境,引入构建主义教育理论思想,展现出教学环境的影响力,通过生活化对比、外在联系、内在引导的形式,让学生深入感知民俗文化。教师可以在教室中布置一些节日风俗画、传统年画等,或者是让学生在板报设计中添加一些诗句谚语,构建良好的民俗文化学习氛围。教师也可以精心挑选一些和民俗文化有关的视频内容,增强语言文字的感染力与渲染力。其次,教师需要深入挖掘教材中元含的民俗文化内涵,在语文教材中单独设有“民俗风情”相关单元,这些都值得教师带领学生一起去挖掘与探索,教师不仅要让学生掌握民俗文化相关字词与句子,更重要的是要展现出民俗文化句子中包含的传统美德,让学生实现和文本内容的深度交流,对我国的民俗文化有更为全面的了解。被纳入到初中语文教材中的文本都较为词丰意美、情文并茂,很多作者都承载着历史人士的情趣生活,教师要让学生对文学作品中的审美情趣、形象、语言开展个性化的品读,比如,在讲解“花木兰”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去分析人物形象,感悟真善美,在这篇文章中“对镜贴花黄”属于一个民俗细节内容,学生在阅读中能够感知中华儿女的浓浓“孝心”。
二、对民俗文化文本内容进行分类
要想让初中生对我国的民俗文化有更为全面、深刻的认知,教师要带领学生对民俗文化文本内容进行分类。比如,信仰类的民俗文化文章有“梅岭三章”“白毛女”等;服饰类的民俗文化文章有“背影”“驿路梨花”“”“陌上桑”等;礼仪类的民俗文化文章有“社戏”“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史记.鸿门宴”等;建筑类的民俗文化文章有“故宫博物院”“苏州园林”等;技艺类的民俗文化文章有“社戏”“观潮”“朝天子.咏喇叭”“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等;节日类的民俗文化文章有“春酒”“端午的鸡蛋”“大自然的语言”等。其次,教师还可以引入一些课外民俗文化资源,实现课内资源与课外资源的融合,让学生对于民俗文化有更多的了解。最后,教师要在民俗文化文本内容归类的时候,要体现出民俗文化的风俗美、人情美,让学生真正有所成长与感悟,实现文本内容的民俗文化挖掘与渗透,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
三、开展多元化的民俗文化实践活动
在初中语文教育活动中,教师要让理论知识与实践活动融合在一起,让学生在民俗文化实践活动中,深入感知民俗文化内涵,培养初中生积极、正确的文化价值观,能够更好地继承、弘扬我国优良的传统文化。首先,教师可以带领学生一起去挖掘本地区的地方特色,全身心去感知身边存在的民俗文化精神,教师可以设定“到民间采风去”的实践活动,这样既能够让学生更为全面认识自己的家乡,激发学生浓烈的乡土情结,同时,也能够让民俗文化以活动的形式展示在学生面前。其次,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语文文本中的空白点,比如,在文本中没有涉及到民俗活动、民风等,如,禁忌习俗、衣食住行等,这些都能够成为去实践、探索的知识,或者通过音响资料、图片资源的方式来提交作业,激发学生的民俗文化学习意识。
结语
总而言之,在初中语文教育活动中,教师要注重渗透民俗文化内容,让学生在掌握文本内容的同时,去全面了解我国独特的民俗文化,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价值观与文化价值观,提升学生的综合学科素养,为之后的语文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瑞华. 用民俗文化烛照学生的心灵——略论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民俗文化[J]. 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12(01):54-55.
[2] 樊怡平. 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教育——以初中古诗文教学为例[J]. 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12(10):1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