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诊改工作实践的职业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问题探讨

2020-12-06陈福北韩志刚李婷婷

广西教育·C版 2020年8期
关键词:诊断与改进职业院校问题

陈福北 韩志刚 李婷婷

【摘 要】本文分析职业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基于诊改工作实践的职业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建议:加强组织体系建设,落实责任主体;加强目标体系建设,使人才培养目标上下衔接;加强标准体系建设,促使学校发展目标高质量完成;运行“8字形”质量螺旋,机制与文化引擎注入动力;抓好数据平台建设,消除信息孤岛,用数据画像数据决策。

【关键词】职业院校 内部质量保证体系 诊断与改进 问题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0)31-0138-04

建立健全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全面开展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工作(以下简称诊改工作),是贯彻《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实现职业教育高质量内涵式发展的重要举措。随着教育部办公厅颁布《关于建立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的通知》,以及全国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专家委员会的成立,诊改工作在全国各地的中职学校、高职院校中先后开展。本文分析当前职业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当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就如何做好职业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提出具体的建议。

一、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改工作在广西职业院校中的实践情况

自2015年教育部部署诊改工作以来,自治区教育厅先后出台了《广西壮族自治区高等职业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工作实施方案》《广西壮族自治区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诊断与改进工作实施方案》等一系列文件,成立广西职业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专家委员会,并组织召开全区诊改工作动员部署会,从2017年起,在全区具有招生资格的284所中职学校和36所高职院校全面推进诊改工作。同时,自治区教育厅还建立了强力推进诊改的工作机制,加强入校检查和督导。将学校开展诊改的情况与高职“双高”建设、中职星级评估、经费和项目安排等直接挂钩。2018年底,自治区教育厅委托全区职业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专家委员会组织对全区33所职业院校开展首次诊改抽样复核工作。在累积经验的基础上,2019年6月,自治区教育厅对主动申请复核的13所高等职业院校开展诊改复核工作。同年底,对采用分层抽样方式随机确定的20所中等职业学校开展抽样复核工作。當前,诊改工作在广西已如火如荼地深入开展,并取得了较好的实践成果。

二、职业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

从广西这几年的诊改工作实践来看,当前,职业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主体责任认识不到位,组织体系建设不完善

一是部分学校的主要领导对诊改工作重视不够,对诊改理念学习、诊改措施与方案落实力度不够。二是个别学校对《关于建立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的通知》研读不够,仅从文件名称上将诊改工作理解成仅限于教学层面,没有围绕“五纵五横一平台”构建内部质量保证体系,组织架构不健全。诊改工作“一把手”工程没有落至实处,个别职业院校虽然成立了诊改工作组织体系,但挂帅的是分管教学的副职领导;有的学校诊改组织机构仅限于文件的颁布,缺乏真正的执行机构;有的学校虽然建立了专事诊改工作的质量管理办公室,但挂靠于教务科研处或教学督导处,对全校的诊改工作没能起到顶层设计、引领与指挥作用,从而导致诊改工作没有做到全覆盖,导致学校的诊改工作难以推进,或进度缓慢。三是有些职业院校对自身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的主体责任认识不清,习惯于“等、靠、要”。四是有的学校把内部质量保证体系看成是外部监控体系,期望借助外部监控的方法提高自身质量,内部质量保证体系流于形式。五是全员参与意识不够,认为诊改是学校领导或者是质量管理部门的事情,对自己的诊改工作或者对自己分管的部门如何按诊改的思路健全制度,建立工作目标、工作标准、工作机制以及如何调动部门人员的诊改积极性与参与度,缺乏工作热情与工作措施,质量主体责任发挥不够。

(二)目标体系建设不切实际,目标制定与实际执行存在“两张皮”

目标是诊改的起点,有了明确的目标,才能通过学校的现状与目标和标杆的比较发现问题及偏差,从而以问题为导向,制定适合本校的奋斗目标,进而按照标准有效地计划、组织、实施、监控、预警、诊改,实现质量的持续改进和螺旋提升。职业院校“目标链”的源头是学校的五年事业发展规划(如“十三五”事业发展规划),如何进一步将学校的总体规划目标和战略逐级分解,形成专项规划目标(由职能部门依学校事业发展规划总目标分解制定),继而进一步分解到二级教学院系(部)子规划,具体的专业、课程、科室目标、个人年度目标,最终形成覆盖全员的目标体系,使目标上下衔接成链、左右呼应,是职业院校诊改工作首要完成的工作。

在目标体系建设中常见的问题主要有:一是目标制定与实际执行存在“两张皮”,把制定目标与实际执行人为地割裂开来,把制定学校的发展规划当成是应付上级部门检查的事情。二是目标链的打造不符合学校实际,没能够按照“跳一跳,摸得着”的原则设定学校的发展目标,而是照搬照抄示范校,或者不切实际地盲目追求政绩,把目标定得过高;或者是因为怕累或者怕达不到预期效果,影响学校声誉,而把目标定得过低。三是学校虽然制定了总体规划目标,但缺乏年度工作任务分解,每年学校制定年度工作任务时没有与规划目标很好地结合起来,学校的总体规划目标没能真正落地。四是目标上下衔接不够,总目标与专项目标、子目标对接不上,主体责任无法落实。五是目标体系建设不全面,如有的职业院校编制的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只针对专任教师设计,没有对管理服务人员的发展进行规划。

(三)标准体系建设不科学,量化指标不具体不全面可操作性弱

标准是衡量目标达成度的标尺,是保证教育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规格的基本文件,具体包括岗位工作标准、专项工作标准,以及专业、课程、师资、学生全面发展等层面标准。标准体系建设常见的问题主要有:一是不重视标准的建设,一些院校认为既然有国家标准了,自己不必再花时间去做校本标准,忽略了国家标准是面向所有学校的入门标准。二是没有按照“跳一跳,摸得着”的理念定位标准,将标准设在较低的层次,极易达到标准要求,“标准”的激励促进性不够,不利于质量的螺旋提升。三是没有依据学校实际建构标准,照搬照抄别的学校或示范校的标准,执行起来效果不佳。四是没有依照专业建设的层次建设标准,一流专业、特色专业的标准与普通专业标准等同、无区别,使得一流专业、特色专业的特点和建设成效没能彰显。五是工作标准内容不具体、不全面,如没有具体的责任人、完成时间、可量化的成果等,可操作性不强。

(四)“8字形”螺旋建构不合理,机制与文化引擎注入动力不足

“8字形”质量改进螺旋最早由全国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专家委员会专家杨应崧教授提出,包含静态螺旋和动态螺旋,静态螺旋由“十步一循环”组成,是指一个完整的诊改工作流程;动态螺旋是指在质量生成过程中,根据实时监测到的数据及时预警和改进的过程,动、静态螺旋相交于“设计—组织—实施”环节。

“8字形”质量螺旋建构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一是没有严格按照全国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专家委员会设计的架构去设计动、静态螺旋内容,如有的学校将“组织”与“实施”这一环节合并成一个循环节,有的学校在设计“8字形”螺旋时将“组织”这一环节变成“年度目标任务”环节;有的缺少“激励”环节;还有的在“学习”后加上一个“储存”环节。二是没能基于人才培养状态数据以及数据平台建立“8字形”质量螺旋,现代信息手段应用于诊改工作不够,诊改结论依数据和事实获得方面没能充分展现。

在机制与文化引擎方面存在的问题有:一是先进人才观、成才观、教育观和现代质量观没有很好地在教职工中贯彻,全员的质量主体意识不强。二是在机制建设方面,没有建立好考核性诊改工作机制,没有充分激发自我激励机制、联动机制,工作干好干坏一个样,没能有效调动各部门和教职工对工作的积极性,诊改工作不落实的现象时有发生。

(五)数据平台建设相对落后,以数据说话以数据决策能力不足

一是有的院校(尤其是中职学校)对数据平台建设内容理解不到位,错把人才培养状态数据采集平台建设当成诊改数据平台建设。二是在数据平台建设方面没有实施“一把手”工程,在单点登录统一门户、数据整合方面难以推进,信息孤岛现象难以消除。三是投入资金不够,用于数据采集的业务平台不多。四是没有建立各层面的诊改工作模型,对各层所需采集的数据,以及诊改要素所包括的维度与质量控制点等技术参数缺乏顶层设计,诊改数据源头采集、即时采集不够,以数据说话、数据画像、数据决策的能力不足。

三、基于诊改工作实践的职业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建议

诊改与评估有本质的区别,评估是通过外部评估促进学校发展,而诊改则是通过自我诊改建立质量主体意识,实现常态“诊改”和质量螺旋提升,是一场刀刃向内的“自我革命”。由传统的评估到诊改,是职业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的一次嬗变,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借鉴。基于参与入校督导、诊改抽样复核,以及本校的诊改工作实践,下面就如何做好职业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提出如下建议。

(一)加强组织体系建设,落实责任主体

一是加强诊改理论学习,提高诊改理念。学校领导以及中层以上干部要带头加强诊改理论的学习,以上率下,带动全校师生的诊改理论学习,通过学习让师生明确建立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改制度,全面开展教学诊改工作,切实发挥学校的教育质量保证主体作用,不仅是持续提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和制度安排,同时也是教育行政部门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履行管理职责的重要形式,对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具有重要意义,从而让全校师生树立起现代质量文化意识,让诊改理念在全体师生当中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二是要加强组织体系建设,按照“五横五纵”的工作理念建立網格化的诊改组织体系,建立由学院主要领导亲自挂帅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工作领导小组、质量管理委员会和专门负责诊改日常管理的机构如质量管理办公室,明确学校的各职能部门及教学单位在“五纵”中的归属,厘清工作职责、制定岗位工作标准,落实责任主体。各部门“一把手”要根据部门在“五纵”中的归属,从制度制定、工作任务分解、标准制定等方面负起责任,真正做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参与诊改工作。

(二)加强目标体系建设,使人才培养目标上下衔接

一是凝练学校办校特色,在充分调研及理清学校办学定位的基础上,综合考虑学校的办学基础、发展面向,按照“跳一跳,摸得着”的标准,确定学校的事业发展规划,科学确定学校近五年发展的目标。二是做好学校五年规划目标的年度任务分解工作,将学校的目标有效地分解至学校、专业、课程、教师、学生等层面,使“学校规划目标—专项规划目标—部门子规划—专业的目标”上下衔接、成链,量化、可操作。三是注意学校年度工作任务目标要与学校的事业发展规划年度分解目标相呼应,学校每年在制定年度党政重点工作计划时要与学校的事业发展规划紧密结合,避免出现规划与实际执行“两张皮”的现象。四是做好年度任务完成情况的自我诊断工作,对没能完成的目标任务,经学校领导班子研究确定可以纳入下一年度的工作目标;对经“8字形”质量螺旋运行、实施后,发现当初制定时缺乏充分调研按当前情况已不合时宜的任务目标可以做出暂缓、终止等调整,对运行效果较好,完成后学校认为可以进一步改良、提升的任务目标,在制定年度工作计划时,可以按实际情况适当地提高目标,以促进质量的螺旋上升。

(三)加强标准体系建设,促使学校发展目标高质量完成

标准是推进诊改的前提与基础,也是实施质量诊断的依据和根本保证,建立与目标相契合的标准,是在诊改工作目标设置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建立标准的根本目的在于确保学校办学定位、办学目标和人才培养质量的全面实现。“标准链”制定如果科学有效,能够起到检查监督和促进提高的双重作用。

在标准体系建设方面,一是要注意标准建设要层次分明,上、下成链,要按照“国家标准—地区标准(或行业标准)—学校标准—专业—课程(教师、学生)”的层次建立各层面标准。二是注意避免标准的同质化,不同类型的专业、课程、教师的标准要有所区别,如专业建设标准、教学标准的制定,学校要在国家标准—地区标准(或行业标准)的基础上,建好学校标准,即本学校的普通专业建设、教学标准,而特色专业、一流专业则需要在普通专业标准的基础上结合本专业特点,建立起能突出自己专业特色,比普通专业要求更高一些的标准。三是注意标准成链、成体系,学校—教学部门—专业上下成链,专业—课程—教师(学生)也要上下成链,左右呼应。四是标准的数值要具体、可衡量,不能使用“满意度高”“达成度好”等笼统的语言,涉及完成时间的要月、日分清,切忌使用学期末等不确切的表示方式。五是要坚持“以学生为本”的育人理念,建立完善的学生综合素质标准,将学生个人发展与学生评优评先、就业推荐、可持续发展等相结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四)运行“8字形”质量螺旋,机制与文化引擎注入动力

一是在定好目标、标准后,要依托数据平台科学建构“8字形”质量螺旋,设置好预警值;运行质量螺旋,利用好动态螺旋实时监测、预警,常态化地诊断与纠偏;利用静态螺旋依照标准对目标的实行情况,加以诊改,确保任务顺利完成。二是要形成机制,事前设计建标、事中监测预警、事后诊断改进,将诊改融入日常,自主诊改同外部抽样复核、监督相结合,变一时为经常;要改革绩效考评办法,将考核性绩效与诊改工作目标任务完成情况紧密挂钩,奖勤罚懒,有效避免消极怠工现象。三是树立质量文化意识,牢记自主保证的工作宗旨,建设学校特色的质量文化,以现代质量管理理念指导工作实践,营造“人人关心质量、人人创造质量、人人享受质量”的良好氛围。在全校范围内形成共同的质量文化观、价值观,提升全体师生对质量的认同度,机制与文化引擎注入动力,促进质量螺旋上升。

(五)抓好数据平台建设,消除信息孤岛,用数据画像用数据决策

职业院校内部质量诊改的重点是教学工作,信息化平台是诊改的支撑,而大数据分析则是诊改的主要手段。因此,要做好诊改工作,必须建立以学校日程运行管理为核心,为质量保障体系提供数据决策支持的校本数据平台(大数据中心)。一是要统一数据标准,通过单点登录、数据清洗等技术,统筹学校各业务部门的管理流程、预警与控制节点,整合学校现有各业务系统数据,构建大数据中心,消除信息孤岛与技术壁垒,并依托大数据技术对服务绩效、管理质量等进行统计分析,提供实时预警、诊断改进等服务,实现数据的共享、共治。二是加强软件建设,充分调研、设计好学校、专业、课程、教师、学生等五层面的诊改维度、诊改要素以及具体的量化指标、目标值、标准值、预警值等技术参数,然后在此基础上建设可视化数据诊改平台,并与各业务系统协调运行。实现数据的源头采集、即时采集,数据的清洗、分析,用数据画像以数据辅助决策,为学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改工作的落地提供技术支持与数据支撑。

【参考文献】

[1]束剑华,傅江华,孟祥凤.农科高职专业质量保证体系建设的难点与对策[J].教育与职业,2017(23).

[2]刘阳.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的思考[J].职教通讯,2017(13).

[3]贾明祖,王自豪.广西高等职业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的思考[J].广西教育,2018(3).

[4]杨应崧.打造“两链”,找准诊改的起点[N].中国教育报,2017-09-26.

[5]华群青.中職教学诊改目标链打造的路径与实践探索[J].现代职业教育,2018(24).

[6]曹润平.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规划链、目标链和标准链的建立及实施路径设计[J].包头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1).

[7]熊威,吴访升.高职院校内部治理体系建设的困境及其突破[J].教育与职业,2020(1).

[8]高见,李鸿杰,王纯.以“诊改”为桥梁,打造高职院校特色质量文化[J].文教资料,2019(14).

[9]杨茂芽,刘向红.基于“8”字型质量改进螺旋的课程诊改实操研究[J].陕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18(3).

[10]韦大欢,赖春妹.高职院校课程诊断与改进的研究[J].广西教育,2019(35).

[11]教育部.关于建立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的通知(教职成厅〔2015〕2号)[Z].2015-06-23.

[12]刘阳.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的思考[J].职教通讯,2017(13).

[13]王作成,孔祥华,云亮.打造“目标链”,做实“标准链”[J].职业技术,2019(4).

[14]任秀英.基于反馈分析的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18(11).

[15]徐夏.基于“自我保障”思维的高职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探析——以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机械职业教育,2018(2).

[16]侯威,张福成.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的现状与思考[J].职业教育研究,2019(10).

[17]吴乃忠,严正宇.基于智能化校园平台的高职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J].现代信息科技,2019(21).

【基金项目】2018年度广西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基于奖励性绩效考评机制激励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构研究与实践”(GXWTJG2018B001)

【作者简介】陈福北(1970— ),男,广西岑溪人,广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教授,研究方向:质量管理研究;韩志刚(1963— ),男,辽宁朝阳人,高职组专家,广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教授,研究方向:职业教育质量保障研究;李婷婷(1988— ),女,通讯作者,广西博白人,广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督导员,研究方向:质量管理研究。

(责编 王 一)

猜你喜欢

诊断与改进职业院校问题
如何加强职业院校学生的德育教育
浅谈职业院校中的美术教育
诊断与改进:职业学校提升质量的内生动力
中职校内专业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的探索与实践
现代学徒制实施过程中的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初探
浅析中职学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
演员出“问题”,电影怎么办(聊天室)
韩媒称中俄冷对朝鲜“问题”货船
“问题”干部“回炉”再造
支持水利职业院校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