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整体任务式”模型的小学劳动教育校本课程建设
2020-12-06陈丹丹
【摘 要】本文针对劳动教育课程没有统一的课程纲要和教材,且现有的劳动教育校本课程存在表面化、形式化和等同于教材化等问题,提出借鉴整体任务模式,从学习任务、教师指导、操练程序和实践任务四个方面开发建设劳动教育校本课程,并以南宁市某小学以“科技兴校”作为劳动教育的主要活动内容为例,介绍劳动教育特色校本课程的开发。
【关键词】整体任务式 小学 劳动教育 校本课程 开发 建设 科技兴校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0)31-0081-03
2020年3月20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简称《意见》)提出,“大中小学设立劳动教育必修课程,系统加强劳动教育”,“可根据需要编写劳动实践指导手册,明确教学目标、活动设计、工具使用、考核评价、安全保护等劳动教育要求”。现阶段,我国小学均设有劳动教育课程,但对劳动教育课程没有准确的定位,也没有专门的劳动教育教材,只有少数学校开发有自己的劳动教育校本课程和教材,多数中小学校在这方面存在缺失。面对这种情况,很多学校希望能开发适用于本校的劳动教育教材,或开发出适用于各校劳动教育的校本课程,以发挥劳动教育在青少年益智教育中的作用。本研究基于“整体任务式”模型开发适用于各小学劳动教育的校本课程,让劳动教育课程真正成为发现、培养和发展学生才能与素质的必修课程。
一、新时代劳动教育的特点和劳动教育校本课程开发建设的意义
劳动教育旨在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态度和劳动能力。新时代下,除生产技术外,跟随时代变化的还有劳动形态,因而劳动教育的内容和方式方法也应随着改变。“未来教育对所有已满一定年龄的儿童来说,就是生产劳动同智育和体育相结合,它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新的时代发展对人才培养以及对学生的核心素养和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也赋予了新时代劳动教育新的內涵。
(一)新时代劳动教育的特点
新时代劳动教育课作为必修课程,具有以下几个特征:一是价值的统一。过去的教育方针是“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有觉悟有文化的合格劳动者”,更多强调的是社会价值,是集体价值,而不是个人的发展与完善;而《意见》则要求“知行合一,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体现了新时代劳动教育不再只是强调劳动教育的社会和集体价值,而是追求社会与个人二者统一的新的价值观,要培育的是全面发展的人,劳动教育不仅是学习生产技术还是带来幸福人生的教育。二是目的的变迁。新时代的社会发展对劳动能力的要求也是不断发展的,劳动教育目的也从过去的“生产劳动”过渡到“能力教育”再到“核心素养的培育”,形成了劳动教育目的的迭代发展。三是内容构架丰富。《意见》要求“根据教育目标,针对不同学段、类型学生特点,以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为主要内容开展劳动教育”。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内容整体是一个生态系统,是呈螺旋式丰富上升的,且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提出了具体的教育内容和要求,呈现出由低到高、由简单到复杂的完整而开放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二)新时代劳动教育校本课程开发建设的意义
1.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劳动中的创造是发展学生智力的最强有力的刺激之一。智育发展一直是中小学教育承担的主要任务,智力教育不应该停留在背书做题,而是要努力使青少年在富有创造性的劳动活动中认识自己和认识世界,让学生在每天接受的教育中融入富有创造性的劳动训练,通过大脑思考和体力劳动相互作用,大脑里的精确设想能通过双手的精确动作变成现实而具体的事物,从而使学生在劳动中变成积极的探索者和睿智的思考者,进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促进学校特色发展。劳动教育丰富且开放的教育内容更有利于学校特色发展,体现在可选性的独特校园文化和独特的校本课程,进而培养出具有标志性的独特气质的学生等,这些具有特色和丰富的可塑性劳动教育内容以及课程结构也有利于学校管理与教学理念等方面的创新。如南宁几所小学有“雅文化”“科技校园”等精心开发的具有特色的校本课程等,使得这几所学校的毕业生具有很强的独特学校文化气质。
二、“整体任务式”模型的特质和设计原理
如何设计开发独特的劳动教育校本课程?以往的经验是老师会什么就教什么,学校不重视劳动教育课程内容,也不会形成一个课程体系。劳动教育课程是分散式、无系统的,由被分割成无甚关系的小模块组成。为了解决这些分散式和条块分割的问题,本研究拟采取“整体任务式”模型开发有关劳动教育的校本课程。
“整体任务式”模型的主要特征就是聚集整体任务,聚集整体的、有意义的教学任务。它是以整体任务为中心,将学生的学习聚焦在真实存在的问题或专业任务上,以此更好地将学习环境与劳动场所环境联系起来,培养必要的技能。这种模式和一般的项目式不同,它不是从部分到整体的过程,而是一项复杂而完整任务的简单版本的学习;是使学生先接触简单而完整的技术任务,建立起这一知识体系的架构,一开始是需要老师指导的,当学生学习后可以独立完成简单整体任务,便可进入复杂版本的整体任务学习,因此,劳动教育内容和学习过程是螺旋式上升的。这种整体方法是基于生活或工作中真实存在的专业任务,不是一些局部的、零散的教师虚构的教学任务。
这一学习过程是整合了多种学习目标,形成一定的目标结构后,随之形成整体的学习任务。当学生完成了这些具体的整体任务后,就建构了一个完整的应用知识框架。比如,学校要开展一个戏剧节的文化活动,每个班要出一台戏剧,那么从编剧到选角到排练再到舞美等,这一完整的任务都要由班上的学生完全独立完成。又如,从小学一年级到小学六年级,同样的任务由简单版到复杂版递进。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学生便从独立完成这一完整任务的过程中受到锻炼,并建立这一知识体系的整体架构,到小学六年级时只是同一架构复杂版本的展现。但目前来看,教师在小学低年级的指导作用是完全变成了指挥作用,学生没有独立完成,而只是听从教师指挥,那么他们在这一过程中没有很好的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学到的是碎片式的、不完整的实践经验。
整体任务模式的基本假设是,复杂学习任务或专业能力教学(这里指的是劳动教育所包含的知识、技能和态度的整合)的教学过程可以分为四个部分,即学习任务、教师指导、学操练程序和实践任务。
(一)学习任务
学习任务构成了教学的主要内容,并来源于实际生活中遇到的真实情况。学习任务可以是项目、任务、案例、问题或其他类型的作业,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准备不同类型的任务。这些学习任务的变化也是模拟人们日常工作生活中可能遇到的不同问题或者工作学习任务,这将有助于学习的迁移。同样的学习任务组成一套从简单到复杂的任务体系或者任务群,学习者从最简单的任务开始,到可能处理的最复杂任务结束。在完成这些任务的同时,教师和信息资料等提供必要的支持和指导,帮助学生完成任务。在完成这一套任务群的成长过程中,这种支持和指导慢慢减少,直到学生能够独立完成一定复杂程度的任务。
(二)教师指导
在这一部分除了教师实践指导外,还包括完成学习任务所必需的理论知识和认知策略的信息支撑,在问题解决、推理和决策等方面主要依靠学生自主学习研究这些理论信息。它可以以讲座、研讨会或教师提供的学习材料等形式呈现,并在学生执行学习任务前期准备和中期执行阶段由老师提供或自我研习。这是一个学生从具体的经验和实践中学习抽象概念的过程,这个过程里学生实现理论到实际应用的转换。教师的作用只是在学生遇到问题时的方向指导,而不是告诉学生具体操作细节,解决实际问题还是要学生自己来解决。
(三)学操练程序
整体任务模式是教师把专业劳动任务转换成适合教学开展的学习任务,然后准备好在学生完成任务过程中的所需要用到的理论知识和技术支撑等,以及时提供给学生,帮助学生完成这些学习任务。整体工作任务是课程的主干,学生从最简单的整体任务开始学习。例如,建模的劳动教育课中,一年级的学习任务是先学会用纸做一些模型,随后的任务将越来越复杂,到二年级、三年级会要求组装一些真正的模型。最后在高年级的劳动教育课堂上,会要求学生学会制作一些使模型能运行的动力系统,并能设计一些创新改良。这便是不断复杂化的操练程序,在完成劳动任务过程中老师会实施第二部分中所说的支持和指导,而且随着模型和动力系统的复杂化,学生要不断地学习新的理论知识和技术信息来支撑任务的完成。
(四)实践任务
实践任务也就是练习任务,通过重复劳动来训练日常动手能力,直到能够达到自动化为止,即将陈述性知识通过练习转化为程序性知识。通常是由教师建模示例和学生模拟任务来实现。教师演示并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随着学生练习逐步熟练,最后学生在没有任何支持和指导下完成常规任务。通过这种实践练习,五年级中有小学生在没有任何图纸的情况下,徒手用牙签打造出“鸟巢”的模型,脑力劳动与手的精细动作达到统一。
基于“整体任务式”模型,学生在研究中完成创造性的劳动,用双手在工作中取得成就,将书中的知识在劳动中充分体会和呈现出来。
三、劳动教育校本课程开发设计实例
使用“整体任务式”模型设计劳动教育课程,要求以劳动任务为中心,强调能力的习得应始终与学生要完成的专业任务明确相关。例如,南宁市某小学将自己的特色课程文化定位为“科技兴校”,于是将“科技兴校”作为学校劳动教育的主要活动内容开发特色校本课程。
(一)课程目标
通过开设和实施以“科技兴校”为主题的劳动教育校本课程,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热爱科学劳动、追求真理、探索未知,学生在兴趣中能激发自己的潜力并转化为特长,学会学习,提高动手能力,提升科学素养,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
(二)课程结构与内容
结合学校特色文化的劳动教育校本课程,实施路径一定是多元的。一方面有相应的劳动教育课程作为重点培训,另一方面传统学科教学中也要渗透劳动教育以及创新理念和精神。以学校课程化的多样校内活动作为重要载体,培养和提升学生创造意识,专题教育活动要做到有效性和针对性。例如某小学“科技活动月”的各种创意比赛,让孩子们充分活跃了思维,挖掘出他们的创造潜力。校园文化环境、班级环境等隐性课程与之伴随,到处充满了科技元素,从板报到校园装饰,一草一木都展示和营造出深厚的科技创新氛围,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可感悟到科技创新的影响力。
(三)课程的实施
课程设置按各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从简单版任务类上升到复杂版任务类进行设计,小学一、二年级完成简单版,三、四年级完成上升一级的任务类,五、六年级完成高年段的复杂版任务类。各级任务类都有明确的目标要求和任务内容,编写相应的校本课程教材,独立成册,并配以相应课时,每次任务都按上面四种过程来完成循环。以设计科技模型创作任务为中心的劳动教育课为例,首先,在以任务为中心的设计中,一系列的整体任务构成课程的主干,学生可以合作完成这些学习任务。例如,小学一、二年级以纸质模型的制作为主,主要以培养兴趣,了解简单的车、船、飞机等模型的知识为主要目标;小学三、四年级通过组装真正模型了解模型配件,掌握组装技巧以及探索原理;小学五、六年级则设计组装制作能让模型运行的动力系统,且能不断改进和更新等。其次,以整体任务为中心的课程要求设计一系列的学习任务,以实现对知识、技能和态度的综合吸收。以前由不同教师单独讲授的内容,现在必须以一种综合的方式讲授,因此教师应该在多学科团队中合作,最好也包括在该领域工作的外部领域专家。
(四)课程评价
课程评价是关键,评价程序与学习任务的设计是同时进行的,因为评价可以驱动学习。在以整体任务为中心的劳动教育课程中,评价是在整个课程水平上监控每个学生的进步。它不同于传统的评价表现形式,比如期中和期末的考试,它不是为了考查学习目标的达标比例,而是为了促进学生的进步和发展。学生要在整个课程设计和个人学习任务设计中发挥重要作用,参与到设计过程中。比如可以采用学生成长记录档案,记录学生在课程实施过程中的资料,从课堂表现、兴趣点、制作失败后的反思及纠错等,在这个过程中有教师客观的建议,有学生自己的反馈及互评,多种方式并行,要在完成任务活动情景中进行评价,根据不同学生的实情制作情况做个性化点评等。
劳动教育校本课程开发是一个复杂的工程,也是一个系统工程,这一课程的设计必须符合培养学习者创新能力和热爱劳动的目标,使他们能够将知识从书本的学习转化为专业实践。以整体任务为中心的教学设计模式,可以让学习者形成丰富的知识库,在劳动环境中创造性地应用知识,通过将教育环境中的脑力劳动与实践场所中的体力劳动相结合,将教育和实践有机融合,构建出适合中小学劳动教育校本课程开发的模型。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EB/OL].(2020-03-26)[2020-04-20].http://www.gov.cn/zhengce/2020-03/26/content_5495977.htm?trs=1.
[2]B A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杜殿坤,编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251.
[3]向佐军.整体任务问题式学习校本课程开发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19:6.
[4]郑志生.特色永远在路上[M].福建:海峡文艺出版社,2019:161.
【基金项目】南宁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教学改革专项项目“小学特色校本课程整合模式研究”(2017jjg009)
【作者簡介】陈丹丹(1976— ),女,湖南安乡人,南宁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讲师,研究方向:高等教育学。
(责编 卢 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