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英语师范生核心素养的英语教育专业课程体系改革

2020-12-06黄冰

广西教育·C版 2020年8期
关键词:课程体系核心素养改革

黄冰

【摘 要】本文阐述基于英语核心素养的课程改革及其研究现状,分析英语核心素养和英语师范生核心素养的内容维度,并从课程体系的基本特征、课程体系改革的原则、课程体系改革的四个维度论述基于英语师范生核心素养的课程体系改革。

【关键词】英语师范生 核心素养 英语教育专业 课程体系  改革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0)31-0068-03

英语核心素养作为英语课程完成国家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脚点,自界定以来,各学段的学者和英语教师围绕其开展了理论探索和教学实践,成果丰硕。在此背景下,《教育部关于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实施工作的指导意见》吹响了提升高学段学生英语核心素养的号角,尤其是对英语教师培养层次的高校教学改革提出了国家战略层面的要求。教师是教学改革的践行者和落实者,核心素养培养工作质量的高低关键在于教师。教师理解、把握核心素养的内涵和本质,提升自我的学科素养和教育素养是国家教育方略之一。因此,培养具备英语核心素养和教育素养的未来教师是当前英语师范生培养课程体系改革的重点。本文结合笔者所在院校的改革实践探讨如何借助英语教育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培养英语师范生的核心素养,以期巩固、提高基础教育的改革成果和质量。

一、基于英语核心素养的课程改革及其研究现状

国际上许多教育机构对核心素养基本构架的确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如201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征询了57个国家代表的意见,初步确定了基于终身学习、能力发展和21世纪全民教育的核心素养框架。经合组织发起了基于国家竞争力与学生发展、教育质量提升的核心素养构架。欧盟针对知识经济理念、欧洲价值观和科技的运用3个方面提出了核心素养的指标体系。世界上多个国家和地区已经领先地建立了核心素养指标参数下的系统课程,并用立法的手段普及新课程,用教育法将核心素养融会到课程目标中。

国内的课程改革情况又是如何呢?笔者以“英语核心素养课程”作为主题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定位,搜索到93篇相关论文。经过梳理发现,国内基于英语核心素养的课程改革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一是从改革课程的教学内容单方面入手,如通过将中华文化融入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建构家国情怀、坚定文化自信来提高学生的文化意识素养;二是从提高教材质量、丰富教学资料和教学方法改善目前英语教育专业不受重视、专业培养特色不突出的课程建设问题;三是将课程教学活动作为切入点,建议用分层、分类化的课程体系,时代化的课程内容,以及情景化的教学活动来改革课程;四是在厘清各课程的地位与作用的条件下,重构课程教学目标。

从上述可以看出,目前国内专家学者对英语教育专业课程体系进行的研究数量不多,改革的内容大都着眼于课程体系中的某一部分内容,从课程体系全要素进行研究的非常少,而以核心素养为导向进行的课程体系全方面建设的更少。单从某个方面内容入手去研究课程体系缺乏整体性,割裂了各要素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前提,得到的只是片面、碎片化的数据。只有作为整体存在的课程体系才是课程体系的真实状态。

二、英语师范生核心素养的界定

(一)英语核心素养的内容维度

核心素养指的是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素养教育以人为主体,注重教育主体在教育过程中自我内化知识形成的能力及在此过程中所持的态度,是教育主体综合表现的概括。核心素养是从培养全人的角度,规划和设计出的系统化育人目标体系,对学生应具备的素养建构有着重要的指导价值。英语有其独特的学科本质,指向了特定的育人价值,形成了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情感态度和学习能力5个方面的内容维度。它阐述了英语专业学生须具备的学科和跨文化知识,对全球意识、国家和社会的看法与情怀。

(二)英语师范生核心素养的内容维度

作为基础教育目标的未来实施者,英语师范生的培养在此时代背景下被赋予了多元化的内容。其一,教师个人的价值实现体现在人才培养、社会发展和国家发展层面上。因此,教师的培养要以国家的战略发展为导向。其二,必须具备英语学科素养,掌握本学科和相关学科的本质并对此持批判接受的态度。其三,必须具备英语教育素养,按照教育教学规律创造教学条件。其四,具备“学会”的能力,即自我学习的能力,掌握科学的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品格,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

综上所述,基于核心素养的英语师范生培养工作,须将英语学科素养与英语教育素养的内容与要求有机地整合在一起,重构新的课程体系,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培养出高规格、适应未来基础教育改革的师资力量。

三、基于英语师范生核心素养的课程体系改革

(一)课程体系的基本特征

英语师范生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主要依赖课程体系的建设,它是人才培養的发力点。英语教育专业的课程体系由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技能课程、公共基础课程、实践环节和毕业设计等模块构成。各模块课程分别对应英语师范生必备的知识、能力和素养等内容。要进行科学的课程体系改革,要对其的基本特征有全面的认识。

1.统一性。英语教育专业课程各模块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分别指向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等培养目标而形成合力,最终指向英语师范生的培养规格。

2.渗透性。各课程教学目标指向的知识、能力和素养相互迁移、相互作用。英语语言听、说、读、写、译的技能均以语言知识作为基础,语言的表达内容展现了人的观点和态度;英语教学素养就是对教育规律的理解、掌握后形成的判断和观念,它的外显方式便是语言的表达和教学实践。

3.连续性。课程设置呈现连续性的特点是由英语学科本质决定的。要把握英语学科的本质就要透过显性的英语知识点去发现和归类知识结构,梳理逻辑属性,形成思辨性英语学科知识体系观念。

(二)课程体系改革的原则

1.开放性原则。任何事件的变革都以人为主体为出发点,课程体系改革触及的是人的观念革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颠覆了教师以往对教学工作的认识,教学教的是“人”,不局限在传统的教知识层面。英语语言知识、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情感态度和学习能力是“教人”的具体指标。教师应秉持开放的态度,主动积极地接受新的教学要求,有目的地通过课程教学分阶段培养学生的英语学科素养和教育素养。开放性原则还适用于课程内容、教学形式和教学评价。很长一段时间,知识的主要来源只是教师和教科书,核心素养视角下的课程内容应走出校园,走向基础教育,走向社会。课程教学和评价运用多模态形式,动静结合,适应学生群体不同的性格特点、学习风格和需求。

2.整体设计原则。英语学科素养是一个整体的概念,不能孤立地培养。在课程体系建设前期,突破课程与课程之间的壁垒,应根据课程内容和教学特点统筹部署,找到课程与学科素养之间的切入点,整体设计各课程的培养点。

3.实践性原则。这是由核心素养的内容决定的。语言能力和学习能力的形成离不开学习主体的实践,尤其是教学素养的形成植根于教学实践,在实践中形成批判性的教学观念和方法。人的文化意识、情感态度表达和体现也必须通过人际交往活动实现。

4.思维性原则。学习的过程归根到底是人的思维活动过程。课程教学认知目标与思维品质的内容有着相同的指向性,可以说学习是一个双线目标的活动。思维性应贯穿课程体系建设全过程,从宏观层面来说是把握课程之间的关联性、逻辑性、递进性;从微观层面上看是了解各课程教学知识的结构、体系,从未来英语教师的角度去思考知识呈现、组织的规律,教材编写的特点等教学素养元素。

(三)课程体系改革的四个维度

当前,我国使用了直接指导的方法,将核心素养系统纳入国家指导课程改革的基本框架,旨在建立现代化的课程体系。现代课程体系体现在具体化的课程教学目标、内容标准、教学建议、质量标准四个维度。

1.课程教学目标。课程教学目标的方向决定课程的设计要素,是课程教学的起点要素之一。因此,制定具体的可操作性强的教学目标内容,是课程体系建设的关键。教学团队以本学段学生须掌握的核心素养主要内容与评价参数为出发点,做了细致的分析工作,找到了各课程内容和特点与素养内容的对应点,开始分头构建课程各阶段应实现的核心素养具体目标。

英语教育专业的核心课程侧重于学科知识的学习,它是学科素养形成的载体。如何择定、组织和设计课程知识,开展有意义的知识教学,将学科知识的认知功能、思维启迪作用反映出来,是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

技能类课程侧重于语言能力的学习,属于知识课程的并列结合学习课程,它们强调英语学科知识的运用,即通过听、说、读、写的途径表达思想、感情等,是实践性比较强的一类课程。依据语言表达思想的实践过程,抓住语言是思维活动外显的关系,教学团队在这一类课程为学生设计了培养语言能力和思维品质的核心素养任务,从培养思维的过程和品质两方面入手,制定分阶段培养目标。

公共基础课程主要培养学生人文素养方面的内容,如学生信息获取与储存能力、人生观和价值观、学习需要的强健体格等。这一类课程可以融合信息素养、全球意识、人际交往、健康素养等具体素养指标,体现本类课程的特色。

教学技能类课程指向非常明显,是英语师范生教育素养培养的落脚点。教育学、心理学指向基本的教育教学规律,尤其是从学生学习规律角度出发选择相关主题板块,英语师范生以学习者和未来学习引导者的双重身份从这一类课程提高自我管理素养。这类课程还兼具实践性和社会性的特点,学生教育实习实践过程中检验教育教学原理,能逐渐形成批判性的教學观念。与此同时,教学技能课程的实践过程也是一个与人合作、交流的过程,为学生树立社会参与意识打下基础。

英语教育专业各课程模块分别指向不同的核心素养,它们各自发力的同时又形成合力。知识课程为语言技能提供交流的基础,即获得知识的过程中形成的认知能力和思维能力为语言交流提供呈现、组织的形式,提供智力的保证;语言能力的品质决定了思想、感情表达的清楚程度;人的思想、感情是建立在一定的学习观、教学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基础之上的通过语言交流的能力;而学会上述知识和能力都需要强健的体格和较强的学习能力。因此,课程目标是一个整体,各有侧重却又和谐统一。

2.内容标准。核心素养的培养应根据课程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现有基础找到吻合点。首先,不同的课程内容呈现的方式不同,有口授的、书面的、视频的等。其次,课程内容的文体也不同,教育教学规律类课程用说明文文体更多,技能类课程多为叙事体。再次,课程内容所表达的思想文化内容也不同。公共课程的任务是培养人文素养,激发学生爱国、爱社会、爱学生、爱自己的人文情怀,而知识类和教育教学规律类课程则是培养学生的科学意识和精神。

3.教学建议。教学活动是保证核心素养形成的主要途径。以核心素养为框架的教学活动强调直接参与,从个人的直接学习经验中理解知识和形成能力。因此,教师的教学活动设计应遵循学生感知—体验—实践—巩固的学习过程,开展探究与合作活动,体现学生为学习主体的教学理念。强调直接经验还要求教师重视学生的感性认识。课本的内容为学生提供了理性知识,学生的感知、想象、情感等心理活动则是核心素养形成的加速力。鉴于此,教师可构建情境,将语言的意义和功能蕴含在教学情境中。教学情境的创设提供了语言意义呈现的形式,提供了语言功能实现的条件。核心素养为前提的情境创设除了关注语言意义和功能外,还需注意情境的关联性及学生的生活体验,发挥学生感性认识的作用。学生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相互作用构成了学生的思维活动,而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的培养是以素养为指向的教学所关注的要点。为此,教师应引导学生在理解和记忆知识的基础上,按照自己的学习风格和特点进行知识分类归纳,梳理学科或课程知识体系。

4.质量标准。质量标准决定着核心素养培养的质量,也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风向标。以核心素养为框架的课程体系需要建立以学科核心素养为导向的考评体系作为保障。考评的标准应与教学的标准相统一。考评的标准在基础教育阶段主要是指学科学业质量标准。高学段的学科学业质量目前尚未制定,仍然以学科课程标准作为参考依据,这是课题组下一阶段的努力方向。基于此现状,做好学生的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工作显得尤其重要。在课程开设的不同阶段,设计基于学科素养表现形式的评价活动,如课内、课外开展基于情境的考查活动;根据课程特点开展技能考核,引导学生在体验、实践过程中表现素养。

国家立德树人教育方略催生了英语核心素养,它是英语课程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现的主要途径和抓手。基于英语核心素养改革英语教育专业课程体系是促使英语师范生的培养达到国家人才培养规格和要求的保障。正确把握课程体系的特征和建设原则是做好课程体系改革的前提,从现代课程体系的四个维度开展与英语核心素养一一对应的、全面的改革,是培养合格英语师范生的发力点。

【参考文献】

[1]林崇德.21世纪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

[2]裴娣娜.教学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3]郭宝仙,章兼中.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培养英语学科核心素养[J].课程·教材·教法,2019(39).

[4]余文森.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7.

【基金项目】广西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2018年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基于核心素养的‘文本分析教学策略在英语教学能力培养中的应用与研究”(GXYZJG201811Y)

【作者简介】黄 冰(1978— ),女,广西容县人,广西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副教授,研究方向:英语课程与教学论与英语师资培养。

(责编 苏 洋)

猜你喜欢

课程体系核心素养改革
改革之路
以创新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发展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改革备忘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
核心素养:语文深度课改的靶向
改革创新(二)
加强青少年中医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课程体系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