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路径探讨

2020-12-06李仲良

广西教育·C版 2020年8期
关键词:安全教育

【摘 要】本文针对大学生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中教育机制不健全、教育方法和手段的创新性不强、线上线下的协同度不够等问题,提出开展大学生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路径:坚持马克思主义一元化主导原则,完善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机制;构建“政府+企业+高校”三方协同创新机制,形成工作合力;创新教育内容和方法,完善教育体系;线上线下协同,构建全方位的育人格局。

【关键词】大学生网络意识形态 安全教育 路径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0)31-0049-02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意识形态决定文化前进方向和发展道路。必须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使全体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当前,网络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加剧了网络意识形态的冲突和斗争,不断影响和改变着大学生的意识观念,使大学生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面临新的挑战。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积极探索大学生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路径,不仅是维护高校安全稳定的重要任务,也是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性的必然要求。

一、大学生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问题

(一)教育机制不健全,没有形成教育合力

在大学生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工作中,一方面,政府、社会和行业主导的网络监管、预警防控、数据治理等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平台相继出现,建立在众多平台上的规则和制度日益呈现;另一方面,高校的信息防控体系主要以信息防控、舆情应对、行为监控为核心,具备较强的大学生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针对性。但是,大学生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工作仍缺乏多方融通机制,企业融入的渠道单一,政策支持不够。如何整合上述资源,构建适合大学生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工作机制,仍有待高校进一步完善。当前,政府、企业、高校分散管控,缺少教育合力和融合機制,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资源浪费,未能形成强大的教育合力。

(二)教育方法和手段的创新性不强,对学生吸引力不足

在互联网时代,网络媒介的类型多,变化快,而意识形态的教育方法能否与时俱进,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教育的效果。网络环境下,舆情信息的碎片化、随意性,使大学生对于网络上形形色色的内容缺乏判断而不能做出正确选择,传统的单向教育模式创新性不足、时代感不强,不能满足大学生心理接受和个性化发展的群体性需求,缺乏适应网络新形势的变化,忽视学生主体性内在的需求与联系,使教学的内容和方法很难获得学生的接受与认同,客观上导致意识形态安全教育针对性不强、吸引力不足。

(三)线上线下的协同度不够,教育的实效性不高

网络世界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系统,而是基于现实社会,与现实社会相互交织、相互联动、相互影响的过程。一方面,现实问题网络化。在急剧转型的社会背景下,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在多元化社会思潮的影响下,增加了管控工作的复杂化。另一方面,网络舆情生活化。在信息时代,网络平民化的特点日益凸显,人们往往因为某一件事通过不同的网络媒介自发形成某类群体,增加了网络舆情衍化为现实群体事件的风险。大学生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不能仅仅限于对网络的管控和占领,而忽视“线下对抗”恰恰是“线上对抗”的前奏。从根本上讲,大学生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面对的是现实生活中的大学生,重要的是解决大学生现实生活中网络化倾向的源头,把线上的虚拟生活和线下的现实生活结合起来,实现大学生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生活化和人本化。由于当前高校对于线上线下相互联动的倾向性认识不足,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在线上线下方面缺乏整体协调,难以充分发挥教育实效。

二、大学生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路径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一元化主导原则,完善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机制

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一元化主导原则,不断完善高校党委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始终保持意识形态的自觉和政治坚定。首先,强化高校党委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加强党委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建立意识形态工作协调机制,明确责任分工,分类梳理高校各职能部门所涉及的意识形态工作内容,构建高校党委领导下的,各部门齐抓共管、协同配合的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工作格局,始终发挥高校党委对意识形态工作的主导权。其次,实行意识形态工作问责制。抓实抓牢意识形态工作,注重监督,强化落实,以问题导向,推动责任的细化,促进意识形态工作始终贯彻于高校各项事业的发展中,推动高校高质量发展与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相统一。

(二)构建“政府+企业+高校”三方协同创新机制,形成大学生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工作合力

通过构建合理的协同机制,消除政府、企业、高校三方间的障碍,理顺各个主体关系,注重统筹协调,形成大学生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合力。首先,创建大学生网络意识形态监管机制。政府要发挥主导作用,积极搭建平台,构建多方参与的,网络信息收集、整理、管控、排查的监控机制。企业要积极对接高校,拓宽校企合作的路径。高校要加强校园网络环境建设,深化与企业的人才和技术的合作,分类筛选大学生的思想动态信息,有效过滤和隔离不符合主流意识形态的信息,及时对信息进行清理和维护,掌握信息防控的主动权。其次,健全大学生网络舆情综合防控体系。建立大学生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预警体系,借助大数据技术,整合和分析大学生网络意识形态数据源,透析和预测大学生网络意识形态动态与趋势;建立24小时舆情报送制度,成立专门队伍,加强舆情研判,把握舆情动向,提高处置网络舆情应急管控工作机制,有效引导舆情发展,牢牢掌握工作主动权,增强主流意识的感召力和影响力。

(三)创新教育内容和方法,完善大学生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体系

教育内容和方法是整个教育过程的核心,而大学生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要获得大学生进一步的接受和认同,需要创新教育内容和方法,融合成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内容和形式。首先,丰富话语内容,增强吸引力。一是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主流意识形态的教育内容和方法的创新,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不断发挥主流意识的引领作用,不断增强主流意识形态的引导力和凝聚力。二是坚持政治性与生活化相统一,提升意识形态内容对大学生的吸引力。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内容体系,具备明显的政治性和强制性特征,这是确保它始终保持政治导向的话语优势。随着网络生活化和平民化,传统的话语优势慢慢减弱,必须适应网络媒介发展的新趋势,在坚持政治性的基础上,推进意识形态教育内容的生活化、大众化,以大学生喜闻乐见的表现手法呈现出来,提升对学生的感染力。其次,创新话语表达方式,增强感染力。一是构建双向互动的话语表达方式。双向交互是网络时代的自带属性,特别是各种新媒体的出现,最大限度地满足网民的个人意见表达。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话语,要适应新媒体信息传播的交互性变化,搭建交互式的对话平台,提高学生的认同度和接受度。二是丰富话语表现形式。新媒体时代,网民的信息接受受到信息的碎片化、娱乐化影响十分突出。网络意识形态的话语表达必须转变观念,遵循网民信息接受规律,将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构建根植于大学生的网络语言符号之中,以大众化、娱乐化的表现手法,让主流意识形态的话语接地气,让承载主流意识形态的场景有人气,增强大学生对网络意识形态教育的获得感。

(四)线上线下协同,构建全方位的大学生网络意识形态育人格局

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要避免线上孤立线下,而应该线上线下联动,相互协同、共同促进。首先,加强线上网络阵地建设。一是推行校园网实名登记制度,建立专人负责制,对班级QQ群、微信群、易班、学校建设的微信公众号等网络平台实行分类管理,做好规划和引导,做好重大活动、社会热点事件、突发事件的舆情引导工作。做好网上先进典型、先进人物的主题宣传,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二是构建网络意识形态的宣传阵地。通过建立思想论坛、心理疏导、师生交流等渠道,进一步增强主流意识的感染力和凝聚力。其次,优化线下教育阵地建设。一是强化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作用。坚持守正创新推进思想政治理论教学改革,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意识形态教育功能,帮助学生在各种错综复杂的意识形态斗争中,自觉抵御错误意识形态的侵蚀,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引领作用。二是整合教育主体,形成立体化的育人格局。以党团组织的示范引领为核心,坚持党对意识形态主导权,始终确保社会主義意识形态的政治方向,带动和引领共青团,发挥共青团的职能作用,增强社会主流意识的凝聚力;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辅导员、网络舆情工作队伍的中坚作用,加强队伍的网络素养教育,实现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管理队伍的专业化,提高网络舆论工作引导能力。

【参考文献】

[1]何磊磊,杨航征,李家辉.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面临的挑战与对策[J].党政干部学刊,2019(10).

[2]许小娟.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J].新西藏(汉文版),2019(2).

[3]刘尧.习近平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重要论述研究[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19.

[4]敖永春,陈猛.提升网络载体视域下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的实效性[J].中国高等教育,2019(4).

[5]王玮.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J].新疆社科论坛,2019(8).

【基金项目】2019年广西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课题(C类)“网络媒介视域下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对策研究 ”(2019SZ045)

【作者简介】李仲良(1964— ),男,广西梧州人,广西安全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安全文化。

(责编 黎 原)

猜你喜欢

安全教育
市政施工安全管理浅析
浅议幼儿园安全防护教育
大学新生实验室安全教育探究
高校实验室安全与学生认知情况的现况分析
为幼儿营造安全的港湾
幼儿园体育活动中渗透安全教育的实践及研究
浅谈初中校园安全教育
信息技术在高校安全教育和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幼儿园安全教育的实践构想
幼儿家庭安全教育问题漫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