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成就动机理论视阈下高职电力类专业工匠精神培育探讨

2020-12-06黄玉贇王伟

广西教育·C版 2020年8期
关键词:工匠精神培育高职院校

黄玉贇 王伟

【摘 要】本文分析新时代电力行业工匠精神的内涵,阐述成就动机理论对高职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的启示,提出基于成就动机理论的高职电力类专业学生工匠精神培育对策:实施激励教育,提升成就需要;合理定位目标值,内化成就动机;开展成就训练,提升自我获得感。

【关键词】高职院校 成就动机理论 工匠精神 电力类专业  培育 成就训练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0)31-0046-03

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快速转型期,需要大量既掌握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和较高的操作技能,又有健全的人格、积极健康向上的情感、良好的创造力,秉承工匠精神的优秀复合型人才。认真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着力培养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的“德技并修,知行合一”的高级技能综合型人才,是新时代高职院校的育人目标。高职院校需要不断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与职业操守,培养学生工匠精神,进而更好地服务于社会经济发展需要。本文分析新时代电力行业工匠精神的内涵,基于成就动机理论探索高职院校电力类专业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的对策。

一、新时代电力行业工匠精神的内涵

新时代背景下,工匠精神不仅仅限于传统手工技艺行业,而是成为各行各业追求的职业价值取向和目标。新时代的工匠精神内涵包括爱岗敬业、诚实守信的操守精神,专注严谨、持之以恒的职业态度,追求卓越、锐意进取的开拓精神,勇于担当、合作包容的团队精神。具体到电力行业而言,新时代电力行业工匠精神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安全第一、杜绝隐患”的红线意识。电力行业的生产建设大多为高电压、高空和野外作业,施工设备以大型起重起吊机械为主,从业的危险系数较高。一名合格电力从业者必须始终树立高度的安全生产意识,牢固树立安全责任大于天的红线意识,做到警钟长鸣,否则潜在的危险就会转化为人身事故。

第二,“严格谨慎、胆大心细”的规范意识。为确保工作措施安全到位,电力行业各类工种作业都有着非常严格的操作规程,如变电站主接线倒闸操作规程、220千伏电力变压器电气试验操作规程、电力电缆施工铺设规程规范、真空断路器检修操作规程等,都是标准化作业的内容。电力从业者必须严格执行安全操作规程,细心审核、严谨精心完成每个操作步骤,防止出现差错,杜绝事故。

第三,“吃苦耐劳、坚忍不拔”的工作意志。为保障经济社会发展用电需求,一线电力技术人员常常要在各种恶劣天气和环境下开展工作。以架设线路工人为例,即便室外温度超过36℃,按照安全操作规程,也必须穿着长衣长裤,忍受着“蒸桑拿”般的闷热感受,爬到12米电杆顶端完成极耗体力的高压电线路的安装工作。如果没有坚定的忍耐力和超强的意志力,是不可能顺利完成这么艰苦的工作任务的。

第四,“忠于企业、认同职业”的工作信念。员工忠于企业,对职业高度认同,就会对工作充满热情,从而促进职业成功。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离不开任何一名电力人对岗位的坚守,无论是电工、线路工、继电保护工、电气运行值班员,还是高压试验员,都应该不断加强自我认知和发展,最大化地发挥自身的潜能,为电力事业发展献力。

第五,“提质增效、创新求变”的工作理念。鲁班之所以成为古代最负盛名的能工巧匠,不仅因为其技艺精湛,还在于他在生产实践中创造发明了锯、刨、铲子、钻等工具。当前,电力行业进入生态文明建设的新阶段和能源消费革命的新时期,广大电力人应当把工作场所当作创新阵地,结合新需求,运用新技术、新材料,优化作业流程、探索新的做法和有益经验,为电力行业转型发展做出贡献。

第六,“善于沟通、乐于合作”的团队意识。实践证明,团队精神是现代企业成功的保障,电力行业岗位划分细、岗位职责清晰,分工明确,某一个项目的完成,需要不同职业岗位拥有不同技能和经验的个体组成的团队来共同完成,这就要求从业者之间有良好的沟通,彼此互相信任,相互合作,才能适应电力行业复杂多变的环境。

二、成就動机理论对高职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的启示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戴维·麦克利兰对人的成就动机进行深入研究,并于1950年提出成就动机理论。他认为,成就动机是人们追求卓越和成功的一种内在驱动力,能激发人们把事情做得尽善尽美,并促进人们想方设法地提高工作效率,以取得更大的成就。麦克利兰通过研究发现,具有高成就动机的人有三个主要特点:一是十分享受在追求成功的过程中迎接挑战、克服困难带来的乐趣;二是善于为自己设定目标,并能根据外界环境变化适时调整工作任务;三是愿意主动承担责任,喜欢挑战能快速获得反馈和评价的任务,以此证明自己的价值,并从中了解自己是否有所进步。

成就动机是个体为了达到更高目标,追求卓越的心理倾向和内在动力,由需要、期望和价值三方面因素构成,这与工匠精神的内涵相契合,并具有内在统一性。成就动机理论为工匠精神的培育提供了理论基础,运用成就动机理论研究高职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问题,有助于了解学生的内在需要,激发其内生动力,从而增强工匠精神培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第一,关注高职学生的动机需求。学生树立正确的动机,教育就能事半功倍。目前一些高职院校在工匠精神的培育上,存在教师简单灌输、学生被动接受的现象。例如,在安全意识和规则意识的养成上,高职院校通过组织学生考取职业资格证书的方式加强安全教育,但大多数学生对安全规则的掌握只停留在理论上,没有真正将自己置身于职业身份层级定义的工作环境中去思考,导致在操作过程中遇到书本知识与工作实务的差异时,没有从“安全第一”的角度操作,存在安全隐患甚至造成不良后果。因此,应挖掘高职学生树立工匠精神的内在动机,激发其自觉提升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的积极念头,进而通过适宜的目标设计和行动路径指引使其主动发展。

第二,重视高职学生的成就期望。在设定高职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目标时,应重视学生自我效能感的获得,重视其个体的成就期望,激发其成就欲望。由于经历了高考的挫败,部分高职学生的自信心不足,当发现自己的素质能力与期望值存在较大差距时,就会出现适应性障碍,如线路施工与维护专业学生无法适应高空作业,运行管理专业学生无法适应长期坚守在偏远的变电站,耐不住枯燥乏味的值班工作等,导致对职业的认同度不高。因此,应当基于大学生个体成长的成就期望,设计与高职学生成就期望匹配的科学合理的工匠精神培育目标。

第三,引导高职学生的理想追求。工匠精神培育是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内容。在调研中发现,由于大部分“90后”“00后”学生从小生长环境优越,一些学生从就业开始就抱着试试看的态度,对工作岗位不珍惜,有的到岗位一段时间甚至几天后就离岗。学生的高离职率,导致企业成为“培训基地”,有的企业花几个月的时间培训员工,很多预设的工作项目还没展开,就又面临重新招聘的尴尬境地。还有的学生由于缺乏对社会秩序与职业伦理的认知,缺少社交方面的广泛锻炼,当面对同事的误解、领导的批评时不能理性看待,甚至因处理不好人际关系而产生极大的困惑和挫败感。因此,高职院校培育工匠精神,应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导,将高职学生个人的理想追求与社会责任感的培养相结合,引导其树立积极的理想追求。

三、基于成就动机理论的高职电力类专业学生工匠精神培育对策

(一)实施激励教育,提升成就需要

根据成就动机理论,成就需要越高,其成就动机水平就越高,因此培育高职学生工匠精神,可以从提升其成就需要入手。

1.提高学生对职业的认同感和角色意识。一是通过邀请电力行业技术能手、受到国家电网表彰嘉奖的企业员工分享经验和体会,举办优秀校友专题报告,发挥榜样的激励作用;二是将电力企业团建、竞争、奖励等管理机制融入学校管理体系中,校企联合开展学生和职工专业技能比武、文体竞赛等;三是建设水轮机、电塔、变压器等有电力行业建筑特色的文化标识,让学生对电力行业、企业有更多的直观印象,从而加深对自己即将从事的职业的认同。

2.激发学生持续向上的内在情感力量。根据心理学理论,将学生置于一个充分信任、尊重和理解的氛围中,建立关系型心理契約,能有效激发其内在情感力量,增强职业道德感和责任感。在现代学徒制中,学生与企业之间存在物质、关系和情感上的一种主观约定,构建良好的校企关系、师生关系有利于提升学生学习技能和养成匠人品格的主动性。因此,高职院校及电力企业要建立并优化校企“双导师制”,创建和营造良好的人际环境和心理氛围,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和感染,帮助学生完成从“学校人”到“社会人”的转变。

(二)合理定位目标值,内化成就动机

1.结合学生个体特点做好职业定位。所谓职业定位,就是从自身潜能出发,根据外部环境条件确定职业目标和发展方向。职业定位是否准确合理,要看职业目标与个人的性格、兴趣、特长、专业是否完美匹配。高职学生在进行职业定位时,既要考虑到个人能力是否能胜任职业的要求,也要考虑职业回报能否满足个人的价值需要。例如,体能素质好、胆大心细的学生在输电线路检修等高空作业中表现较为突出,喜欢绘图和设计的学生可以将目标定位为配网设计员,个性沉稳、思维缜密、逻辑运算能力强的学生适合从事工程测量、电气运行、高压试验等相关工作。

2.引导学生进行合理归因。根据归因理论,人们往往将成功与失败归结为外部或内部原因,而归因的结果将使人们对下一次成就行为的期待发生变化、产生不同的情感,形成不同的责任判断。例如,高职学生如果把专业技能提高、职业素养增强等归因于自己的努力程度,就会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主性。反之,如果把学业成绩下降、实训效果差归因为个人能力低、学习任务重、教学要求不明确、评价体系不完善等原因,就会降低自身努力行为的坚持性,导致期望水平逐渐减低。因此,学校教师和企业师傅要积极引导学生进行合理归因,给予更多积极肯定,增强其实现德技双修的欲望。

(三)开展成就训练,提升自我获得感

1.在职业情境中磨炼意志完善人格。一方面,由电力企业收集若干蕴含典型职业心理素质的真实岗位工作案例,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设计一套与学生能力相适应的工作情境,组织学生在情境中完成角色扮演,教师则作为观察者观察学生的真实反应。由此,学生在角色扮演中获得了强烈的情感体验,教师也能更清晰地发现并帮助纠正学生的不良习惯和错误认知。另一方面,由学校结合电力行业特点来设计职业素质拓展训练项目。在拓展训练中,学生通过解决问题和应对挑战,不断突破自我、磨炼意志。例如,“信任背摔”“雷阵”“盲目障碍”等拓展项目,可以培养学生团队沟通能力,增强人际信任感,提高执行能力和合作意识;“高空断桥”“纵身一跃”“巨人梯”等拓展项目,可以促进学生适应高空作业和克服恐高心理,培养学生自我调节能力和职业适应能力。

2.在项目实践中提升职业技能和综合素养。高职院校可通过建设和启用电力工坊的方式为学生提供更全面的实践平台。电力工坊是依托电力行业企业资源建设的综合实践类教学场所,承担真实工作项目或重现真实工作案例,采取平行教学,能有效解决传统教学重技能训练轻素质培养的问题。电力工坊有真实角色,其中,教师作为工作坊负责人,角色为项目经理;团队工作人员为电力企业项目入驻人员和学生,企业入驻人员承担项目审检等相关重要工作,学生则以项目员工身份承担力所能及的工作。例如,在变电站电气运行项目中,通过110千伏变电站的实景操作,训练学生克服怯场心理,提高安全意识和规则意识;在电气设备高压试验项目中,通过VR模拟和真实试验,训练学生克服对高电压的恐惧心理,培养形成胆大心细的品格;在配电线路设计项目中,通过小组讨论和头脑风暴,在相互交流中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创新精神和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

【参考文献】

[1]郭德俊.动机心理学: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教育版社,2006.

[2]林伟健.管理心理与激励策略[M].香港:香港金陵书社出版公司,2000.

[3]杜晓光.新时代高职院校工匠精神的培育[J].教育与职业,2019(7).

[4]石芬芳,刘晶璟.现代工匠精神内涵及高职院校工匠型人才培养的路径选择[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28).

【基金项目】2019年度广西高校中青年教师科研基础能力提升项目“高职学生心理资本开发与工匠精神培育互动研究”(2019KY1489)

【作者简介】黄玉贇(1983— ),女,壮族,广西百色人,管理学硕士,广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心理健康教育、职业教育研究;王 伟(1981— ),男,汉族,山东文登人,控制工程专业工程硕士,广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工程师,研究方向:电力工程技术、职业教育研究。

(责编 黎 原)

猜你喜欢

工匠精神培育高职院校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
浅谈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完善措施
德日“工匠精神”,中国怎么学
政府官员也需要“工匠精神”
念好"四部经"培育生力军
开展『三扶』 培育新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