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推进杭州文化礼堂建设的思考

2020-12-06姜方炳

杭州 2020年20期
关键词:礼堂乡贤建设

姜方炳

推进乡村文化兴盛,文化礼堂是主阵地。经过8年多的创新实践,杭州已走出了一条富有特色和成效的发展之路,并进入了扩面提质增效的新阶段。2020年,杭州计划新建400家以上农村文化礼堂,基本实现500人口规模以上村全覆盖。笔者认为,应以此为契机坚持量质并举、突出特色、注重实效的原则,着力完善文化礼堂科学化建设、长效化运维、高效化使用的工作支持体系,将文化礼堂打造为新时代乡风文明的“传习所”、治理有效的“助推器”、产业兴旺的“加油站”,从而真正实现文化礼堂有文化,精神家园见精神。

注重量质并举,强化统筹协调,推进文化礼堂的科学化建设

加强规划设计指导,优化建设品质品位。一方面要高标准推进规划建设。充分发挥乡镇(街道)作为“前线指挥所”的作用,对标高星级文化礼堂建设标准,指导各文化礼堂在设计上与当地自然环境、地理风貌、建筑风格等相辉映,在内容上与村庄人文历史、风土人情、民俗习惯等相融合。要按照“无设计不施工、无特色不施工”的工作要求,由乡镇(街道)统筹协调,统一对接设计公司、统一审定设计方案、统一支付设计费用,确保文化礼堂全部经过专业设计,打造一村一品,杜绝粗制滥造。同时,要注重把时尚化、生活化元素融入到礼堂设计中,增强视觉冲击力,改善目前大部分文化礼堂“古朴有余、时尚不足”的现状,提升礼堂建设品位。另一方面要加强历史建筑保护利用。加强对文化礼堂未建成村历史建筑的摸底排查,建立健全历史建筑潜在名录库。确需在古宗祠等历史建筑基础上改扩建文化礼堂的,要求县级文物部门必须提前介入,指导建设施工单位加强保护利用。在改扩建过程中,要结合功能区块布局,尽可能按照原规制,使用原材料、原工艺,实现原址保护利用。

前置协商民主程序,凝聚多方建设共识。通过召开文化礼堂建设工作专题会、座谈会等形式,进一步提高乡村干部对文化礼堂建设的政治认识、“标配”意识,将其作为满足新时代农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重点工作来抓。要加强乡村干部与村民群众之间的民主协商,按照“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的要求,着力提升协商民主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水平,让村民群众在共商共建文化礼堂的过程中提高对“精神家园”的认同感和满意度。

加强要素保障,优化管理体系,促进文化礼堂的长效化运维

加强三支队伍建设,提高专业服务素养。一是配齐配强管理员队伍。例如,可通过政府购买公益服务、派驻管理员等方式,吸纳有责任、愿奉献、有专长、懂文化的优秀人才特别是青年人才进入管理员队伍。同时,还可采取定向物色、公开选聘和以老带新等方式,不断激发管理员队伍活力。二是积极充实文化指导员队伍。充分发挥在杭艺术院校的资源优势,通过校地合作、校地共建等方式,加强专家指导员队伍和服务制度建设,选拔一批规划设计、宣讲教育、文化礼仪、活动组织、民俗研究等方面的专业人才,充实到指导员队伍中。三是發展壮大文化礼堂志愿者队伍。可结合推进“乡贤回农村”的工作要求,从新乡贤等群体中发展文化礼堂志愿者,让文化礼堂成为创新和弘扬新时代乡贤文化的主阵地。

创新经费筹措机制,保障礼堂长效运行。一是完善财政保障机制。市、县、镇三级主管部门要加大财政统筹力度,实行区域差异化投入机制,确保每个已建成文化礼堂都有足够的资金投入保障,满足日常运行。二是引导社会力量支持。探索推广萧山区“文化管家”模式。同时,在保证公益性的前提下,鼓励设立农村文化礼堂公益金、乡贤基金和通过文化众筹等方式,引导多方力量与文化礼堂建立对口帮扶机制,有效补充文化礼堂日常运行经费。三是鼓励创新“造血”机制。例如,可总结推广建德镇头村开展“镇头大队”的实践经验,通过“礼堂+旅游”“礼堂+文创”“礼堂+产业”,推动文化创意与乡村特色产业融合发展,将文化礼堂打造成农村文创客厅,不断放大“文化礼堂+”的经济效应,提升自身“造血”功能。

完善管理工作体系,规范礼堂日常管理。一是加强管理人员业务培训。举办新建农村文化礼堂培训班,加强对新建农村文化礼堂负责人、所在村书记及所在镇街宣传委员的培训。同时,探索制定文化礼堂管理员持证上岗和工作考评制度,以此提升文化礼堂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和工作效能。二是积极推动“文化礼堂+乡贤”机制建设。推广富阳、桐庐等地关于建立新时代乡贤数据库、培育乡贤组织、规范组织制度的有效做法,引导新乡贤通过会议参事、驻堂服务、资助献策、活动组织等方式参与文化礼堂建设。三是分级推行星级管理。参照省、市、县三级“星级文化礼堂评定办法”,着力培育高星级礼堂。落实村级组织日常管理主体责任,完善文化礼堂管理使用制度。四是加强档案规范管理。积极发挥县级档案部门在文化礼堂内容展示、档案管理等方面的指导作用,切实加强档案材料的收集整理,科学整合档案资源,使文化礼堂活动成果能够得以固化、传播。

坚持内容为王,激发内在活力,实现文化礼堂的高效化使用

创新供需对接机制,强化精准文化服务。根据不同对象和时段提供文化服务。特别是要根据老人、妇女、儿童等重点人群特点,设计活动主题,提供文化服务。例如,针对留守儿童开辟更多的学习空间,让他们放学后可以在文化礼堂自主学习和娱乐;推动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与文化礼堂资源整合,发挥文化礼堂的农村养老服务功能。又如,结合傍晚、晚上、节假日等重要时段,打造地方特色的礼仪文化、节庆文化、假日文化、民俗文化、月光文化,等等。针对特定需求打造个性化服务方案。例如,可推广余杭区委宣传部为一些文化礼堂定制“使用手册”的做法,助力更多文化礼堂建立更为精准有效的文化服务供给机制。

讲好“乡情乡愁”故事,打造特色文化品牌。一是深入挖掘本土文化资源。例如,通过村民捐献的形式搜集老物件,通过走访询问的方式挖掘老记忆,着力建设精品乡村记忆馆,传承弘扬乡村记忆与文化;大力挖掘群众身边的家训文化、乡土文化、红色文化,讲好日常生活中的家训故事、乡贤故事、红色故事。二是积极培育新文明新乡风。例如,深化推进以党员志愿者为核心的“红色周末”活动,在惠民利民的志愿服务中凝聚人心,使到礼堂过周末成为群众生活新习惯。同时,可学习借鉴温州泰顺县把文化礼堂和家宴中心建设相结合的做法,倡导新礼俗,传播新文明,推动红白喜事移风易俗。三是创新文化联动交流机制。例如,在乡镇(街道)层面可依托文化站的指导和服务功能,探索建立“礼堂联盟”“礼堂部落”,通过队伍联建、计划联排、活动联办、节目联演等运作方式打造乡土文化活动品牌,做到“周周有活动、月月有主题、季季有比赛,年年有村晚”。

放大“互联网+”效应,推进智慧文化礼堂建设。一是创新“互联网+文化礼堂”运作模式。要完善市县两级“网上文化礼堂”的服务项目点单功能,积极打造具有杭州特色的“点单+配送”文化惠民模式。要鼓励有条件的行政村依托微信公众号等互联网平台打造村级“网上文化礼堂”,有效拓展文化礼堂的无形服务空间。二是加强文化礼堂内容的网上共享。要依托村微信交流群等信息平台,及时将珍贵的村史资料、村庄的最新动态以及村民自编自演的各类文艺活动(如“村晚”)的照片和视频上传、分享,引导村民共话乡音、共叙乡情、共谋发展。三是开展文化礼堂之间的网络联谊活动。例如,可以结合“国庆节”“农民丰收节”等重要节庆日,组织开展文化礼堂网络拉歌活动。

作者系杭州市委党校副研究员、杭州市咨询委特约研究员

猜你喜欢

礼堂乡贤建设
新乡贤是乡村振兴重要力量
寒露
“支部+”乡贤护航乡村治理
靠大多数,还是靠“乡贤”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普通礼堂建声环境的技术改造
全国最美的10所高校礼堂
别让“乡贤”成“乡党”
一声雷响
Dr.Martin Luther King Day马丁·路德·金纪念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