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劳动教育 观念先行

2020-12-06刘玮

发明与创新·职业教育 2020年11期
关键词:劳动教育中职语文

刘玮

摘 要:随着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劳动教育的概念走出了历史的尘埃,逐渐回到了人们的视野当中。如何在中职学校推行劳动教育,如何借助语文教学帮助中职生树立健康科学的劳动观念,是本文探讨的主要话题。

关键词:劳动教育;中职语文;劳动观念

滚滚烟尘,敌军攻城拔寨,孤城巍巍不倒;汤汤河水,灌溉万里良田,造福百姓万代;铮铮琴音,深山狂风震树,流淌五音六律;润润青瓷,斗彩珐琅异色,画尽华夏千年……美好如诗的亭台楼阁、优雅动人的杯盘碗盏,每一件精湛过人的奇迹之后都有着一个或者多个湮没无迹的名字。他们是公输班、是宇文凯、是雷威、是陆子冈……他们就是建构了中华民族千年脊梁的大国工匠们。

虽然,在良莠不齐的外来文化和日渐多元的思潮不断冲击之下,“劳动创造美好生活”“劳动最光荣”等概念,似乎已经蒙上了厚重的尘埃,被逐渐淡忘在了历史长河的角落中。而相比于其他,劳动观念的缺失现象在时下的中职生身上似乎体现的尤为明显。这个阶段的中职生,往往刚经历了中考的失利,有着不得已走入中职院校的无奈。同时,再相比于更多的他们升入高中、向大学奋斗的同学们,他们对于自己“蓝领工人”的未来,又有着强烈的自卑。

但是,在进入新世纪之后,更多的反思回顾开始了。无论是散落在青史中的古代工匠,还是默默无闻带领我们走进新时代的现代工匠,他们所传承的“工匠精神”“劳动观念”都是我们最宝贵的文化遗产,借以走向未来的坚实桥梁。所以,作为教育工作者,特别是中职学校的语文教育工作者,一方面,肩挑起培养文化素养高,具有创新能力现代中职生的重任,另一方面,更肩负着传承工匠精神、弘扬劳动观念的历史责任。响应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将悠久厚重的劳动文化植根于中职语文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责无旁贷。

在中职阶段的学习中,学生更多得在专业课程中学习劳动技能,而作为公共基础课的语文课程,则更多地承载了帮助培养学生劳动观念的任务。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语文课程中的劳动教育应该综合典型课文的“漫灌”和日常教学的“滴灌”两种方式,再辅以实践活动的多种灵活手段,注重学生的接受能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注重学生文化素养、职业能力等多方面劳动观念的培养。

一、抓住典型课文,正面树立劳动观念

随着“劳动教育”的观念逐渐推广,教材的修订脚步也随之展开。在语文出版社2018年修订的《语文基础模块·下册》中,《工匠精神自古就是“中国气质”》这篇独居时代特色的文章就被收录了进去。而在可预见的未来,这样的文章也会越来越多。语文教师在编制教学计划、设计课程实施的时候,应该重视这样的课文,抓住直观的教育机会,帮助学生树立劳动观念。

以《工匠精神自古就是“中国气质”》这篇课文为例,在进行教学设计之时,教师就应将“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劳动观念”作为教学目标之一。课前设计小组活动,请学生寻找身边的工匠或者工艺作品,谈一下制作工艺或者个人感受,创设情景,做好针对性的准备,提前进入课程氛围。

进入到课文内容的教学阶段,结合课程内容,教师将古代工匠以故事的形式介绍给学生,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熟知古代工匠的事迹,提升文化自信的同时,也能引发思考,工匠的贡献是能够跟其他历史人物一样彪炳史册的。借助文章中对于秦国“物勒工名”制度的描写,引导学生树立在劳动中应该有责任感、精益求精的观念。此外,文章中对于“杆秤制作”的细致描绘,也是不可轻易放过的教育机会。古代工匠们相信,杆秤上刻画秤星,分别代表北斗七星和人的福禄寿三星,秤亏一两则折寿一年。虽然带有神话迷信色彩,但是这样的制作理念也是代表了古人对于造物的敬畏之心,有利于引导学生树立质量至上的劳动观念。这样的文章有助于在语文课程教学中发挥劳动教育的正面作用,帮助学生了解古代工匠,理解劳动行为,树立劳动观念。

二、渗入日常教学,侧面“滴灌”劳动观念

学习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一个观念的树立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任何“毕其功于一役”的教育观念都是不切实际的。所以,单凭几篇“工匠”“劳动”等关键词相关的课文是难以将语文课程的作用在劳动教育的教学过程中真正发挥出来的。要达成学生树立科学的劳动观念的这一目标,还需要语文教学的日常浸润。

发挥语文学科的人文性特点,结合现代信息化教学手段将其引入课堂,教师可以有意识地选取一些“大国工匠”“劳动光荣”的相关音视频资料,穿插在课堂教学中,利用碎片化的时间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引导。“发动机焊接第一人”的高凤林、30年成品率100%的周东红、亲手打磨C919零件的胡雙钱……这些不平凡的劳动者,在平凡的岗位上用自己的双手书写了完美到极致的工匠之歌,都是作为中职学生树立劳动观念的最好榜样。

与此同时,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应灵活机动地使用教学内容观照到劳动教育之一观念中。例如:在进行《劝学》这篇文言文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可以根据文中“木直中绳,輮以为轮”的文句向学生介绍古代工匠使用“墨斗”测量工作的故事。引导学生体会古代工匠的智慧,激发对于动手劳动的兴趣。再比如,在学生学习《中国园林的风格》这篇文章时,他们自然而然得会沉醉在中国园林高雅神秘、如诗如画的景色中,教师在此时可以适时引导学生,如果没有众多手艺精湛的工匠辛勤劳动、妙手点化,拙政园的雕花门窗、留园的鸳鸯双厅、寒碧山庄的松木竹石都将不复存在。引导学生认识到工匠的重要性,以及劳动的不可或缺。

三、借助多种活动,规划未来劳动人生

相较于普教学生贯穿每个学期的各种考试,职业院校的学生更为熟悉也更多地参与其中的就是各种各样的职业技能大赛了。而这其中,除去比拼学生专业技能的各种大赛之外,学生还可以参加各种演讲或职业规划的比赛,而这些比赛的指导教师往往是承担语文教学任务的老师,这就又给了语文教师进行劳动教育的机会。

在指导学生参加职业规划比赛时,首先,教师关注学生的专业,力求使学生的职业规划贴近他们的日常所学,使学生的劳动技能能够得到充分的发挥和利用。其次,在职业规划的过程中,教师还要帮助学生找准定位。不同于塑造一般的“学术型”人才的普教,职业院校应该以打造“技能型”人才为目标,使学生成为具有专业性劳动技能的“准职业人”。在校正人生目标定位的过程中,学生易于接受“劳动重要”“劳动改变人生”的理念。最后,教师帮助学生确定自己的职业规划时,还应注重提升学生的职业自豪感。

例如:学生根据自己所学专业和家庭条件,将自己的职业目标设定为创办自行车零件加工企业。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认知社会环境,我国为自行车大国,虽然近年来私家车的数量飞速发展,但是同时,共享单车也逐渐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甚至成为了中国的一张新名片。所以,学生的职业规划大有可为。虽然只是小小的自行车零件,但是却需要各种加工手艺,车、钳、铆、电焊等多项机械技术。一辆自行车的打磨,需要很多人的心血,更需要一个个精细精准的自行车零件。工匠精神就体现在对每一个零件的尺寸的精益求精的追求,代表了坚定、执着的精神。最终,学生因为职业规划的扎实高效和工匠精神的良好体现,获得了当年度职业生涯规划比赛的一等奖。在训练参赛的整个过程中,教师都不忘将劳动教育渗透其中,不但提升了学生的职业自豪感,也帮助他树立了“劳动最光荣”的良好观念。

综上所述,在语文学科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采取多种手段对学生劳动观念的树立进行引导。通过劳动教育的渗透,学生提升了知识层次,拓宽了眼界,提升了个人修养,拓宽了人生境界;提升了学习高度,增益了个人修养。更重要的是,在不知不觉间劳动的优雅之花真正的植根在了学生心灵的沃土之中,在不久的将来,也许只需要一场和煦的风、一阵及时的雨、一点清新的气,它就会发芽、长叶、抽条、舒展,最终成为参天大树。

参考文献

[1]陆文忠.浅议劳动教育与中职语文教学的融合[J].内蒙古教育,2020(8) :101-102.

猜你喜欢

劳动教育中职语文
邓颖超的妇女劳动教育思想
探讨农村小学学生的管理工作
马卡连柯劳动教育思想对儿童劳动教育的启示
中职应用文写作教学初探
中职语文教学的艺术魅力
以学生为本的中职语文课堂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
苏霍姆林斯基的劳动教育思想的原则
立足文本,给中职语文阅读教学搭建解读支点
中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教学有效策略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