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借助语文要素把握教材的内在联系

2020-12-06张丽霞

广西教育·A版 2020年10期
关键词:内在联系语文要素教材

【摘要】本文以部编版语文教材的编排特点为例,论述贯彻语文要素的方法,提出关注单元的整体性、关注单元内课文之间的联系、关注单元与单元之间的联系、关注教材之间的联系的教学建议,从而更好地开展语文教学。

【关键词】教材 内在联系 语文要素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0)37-0049-02

从2019年秋季学期开始,一至六年级全部启用了部编版语文教材。部编版语文教材以“双线”组织内容,突显均衡递进。所谓“双线”,就是“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两条线均衡递进。2011年版语文课标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部编版语文教材的编写也着重突出这一点。笔者认为,“人文主题”注重以人为本,强调语文与生活的联系,重视主流文化、传统文化的渗透,也重视对学生德育的渗透;“语文要素”主要是指形成语文素养的各种学习要素,包括知识、能力、方法、策略、运用、习惯等,主要突出读写能力的形成。在使用部编版语文教材的过程中,教师的目光必须落在这两条线上,一看导语就知道这个单元将会带给学生什么样的情感体验,语文要素要训练什么,抓什么语言训练点。教材中知识的横向联系是很密切的,只要教师梳理清楚教材内在的关联,就能从宏观上把握教材,在微观中落实教材的单元语文要素。

一、关注单元的整体性

部编版语文教材的语言设计活动体现学与用的结合,以突出读写。每一个学段、每一个年级、每一册书的训练要素都体现了目标的层次性、螺旋上升、循序渐进的发展过程。一个单元里,单元导语、课后习题、交流平台、词句段的運用,甚至习作,都是作为一个整体来安排,单元的整体性强调得非常清楚:1.单元导语——整体把握,明确目标,给我们的教学指明方向。2.课后习题——以课为例,具体落实。课后的习题能具体地落实单元导语中的双线要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如果怕自己把握不准语文要素,就可以先问问自己:学生能很好地解决课后练习了吗?这也是评判目标是否达成的一个标准。3.交流平台——归纳梳理,提炼方法。在上课的过程当中,教师不要把“交流平台”单独割裂出来,如果“交流平台”中的内容对学习方法有一定的提炼,那么在课堂教学时就要结合起来学习。4.词句段运用——尝试运用,知行合一。这个环节落实了读写结合。5.习作——形成单元学习成果。

比如,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人文主题是“校园生活”,语文要素是“阅读时,关注有新鲜感的词语和句子;体会习作的乐趣”。本单元安排了3篇课文:《大青树下的学校》《花的学校》《不懂就要问》(略读课文)。而《大青树下的学校》课后练习第1题是“朗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象课文描写的画面。在文中画出有新鲜感的词句和同学交流”。《花的学校》课后习题第2题以“读课文的时候,你注意到下面加点的部分了吗”这样的提问方式提醒学生注意“有新鲜感的词句”,第3题是照着“雨一来,他们便放假了”这样的句式写一写“清风一吹,他们……”这些习题就很明确地把单元语文要素落到实处。

略读课文《不懂就要问》的阅读提示里也明确要求“把有新鲜感的词句画下来和同学交流”。什么是“有新鲜感的词句”?笔者认为,对于新鲜感的词句,学生可以有自己的感受(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但教师也要适当地引导(课标同样指出“教师应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但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不应以模式化的解读来代替学生的体验和思考……”),当学生不能准确把握“有新鲜感的词句”时,教师应该结合本单元的“交流平台”与“词句段运用”进行教学。

本单元的“交流平台”出示的句子是:“窗外十分安静,树枝不摇了,鸟儿不叫了,蝴蝶停在花朵上,好像都在听同学们读课文。”“我愿意我是一个更夫,整夜在街上走,提了灯去追逐影子。”“词句段运用”中的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的成语特点是每个成语中都有一对近义词,如“摇头晃脑”中的“摇”与“晃”,“手忙脚乱”中的“忙”与“乱”;第二部分是这个单元课文中表达比较有特色的句子;第三部分是要求“给每个兴趣小组取个响亮的名字”,要“体现活动的特点”……结合这两个板块教学,就是引导学生理解什么是“有新鲜感的词句”。这样引导学生关注有特点的词、句,才能让本单元的语文要素真正落到实处。

本单元的“习作”板块是命题作文《猜猜他是谁》,从表面上看习作好像和这个单元的语文要素没有什么联系,但实际上内在的联系是很紧密的——习作要求“让别人读了你写的内容,能猜出你写的是谁”,课本中出现的例文是“他的头发又黑又硬,一根根向上竖着……”“他特别爱笑,一个小笑话就能让他笑个不停……”“他酷爱踢足球,也喜欢跑步,经常能在操场上看到他奔跑的身影……”无论是习作要求还是出示的例子,都是引导学生用上新鲜的词句,以彰显文章的生动,突出人物的与众不同。这样,单元的整体性得到了完整体现。

二、关注单元内课文之间的联系

首先,每个单元课文之间不是割裂的,都存在紧密的联系。比如,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要落实的语文要素是“阅读要有一定的速度和学习提高阅读速度的方法”,单元安排了四篇课文:《搭石》《将相和》《什么比猎豹的速度更快》《冀中的地道战》。这四篇课文全都是精读课文,在课堂中要落实的阅读策略分别是:不停、不回读;连词成句读;借助关键词读;带着问题读。每篇课文的侧重点都不一样,每篇课文教给我们一个提高阅读速度的策略。但这些策略之间又存在着联系,如在《搭石》一课中获得的策略是“遇到不懂的词语不要停、不回读”,那么,在学习《将相和》时就可以让学生用上这个策略,并在这个基础上学习“连词成句地读”。同样的,学习《什么比猎豹的速度更快》时,重点是让学生学习和掌握“借助关键词,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的策略,那么,“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除了在“借助关键词”的基础上,还可以运用前面两篇课文学到的“遇到不懂的词语不要停、不回读”“连词成句地读”两个策略。以此类推,学习《冀中的地道战》,就可以重点学习掌握“带着问题”默读的方法,叠加前面三篇课文学到的方法策略进行学习。这样一个单元四篇课文教下来,学生就获得了四个“提高阅读速度的方法”,且在反复的实践运用之中得到了巩固。

三、关注单元与单元之间的联系

教材的层次性、螺旋上升、循序渐进的特点还体现在每一册单元与单元之间的联系中。当教师拿到一本新的教材时,应该在上第一节课之前浏览完整册书,了解各个单元的主题要素,厘清单元与单元之间的联系,这样,才能对教材有一个整体的把握。再以前面提到的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为例,在这个单元中,学生学到的提高阅读速度的策略是:不停读、不回读;连词成句读;借助关键词读;带着问题读。教材第三单元安排的是“民间故事”,课文的篇幅比较长,正是运用第二单元所掌握的策略的好时机。在教学时,可以鼓励学生运用第二单元学到的提高阅读速度的策略去实践,在实践中巩固和提高学生运用策略阅读的能力。同时,可以与第八单元第26课《忆读书》联系起来。在本课中,作家冰心提到读《三国演义》时的阅读方法,也是用了“不停、不回读”的策略,这样也是给学生一个方向、一种确信。

又如,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语文要素是“了解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这个单元安排的是神话故事;第五单元语文要素是“了解作者是怎样把事情写清楚的”,这是一个习作单元;第七单元语文要素是“关注主要人物和事件,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这是人物描写单元;第八单元语文要素是“了解故事情节,简要复述课文”,这是一个历史故事单元。

可见,这四个单元有着密切的联系,呈现出一种螺旋式上升的趋势:第四单元“了解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的语文要素为第五单元“了解作者是怎样把事情写清楚的”这个要素奠定了基础;第七单元“关注主要人物和事件,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的要素要求,比前面两个单元的要求提高了一个梯度,但因为有了前两个单元的基础,也就不显得突兀、难学了;第八单元,如何把“了解故事情节,简要复述课文”这个要素落到实处呢?要复述课文,就必须先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而第四、第五、第七单元的语文要素中,就已经教会了学生如何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至此,也让教师清楚地了解到四年级上册的主要任务是教会学生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这也是达成课标对第二学段阅读教学目标的要求“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所以,教师不要孤立地去理解一篇课文、一个单元的语文要素,要宏观把握单元与单元之间的联系,这样才能对教材有一个整体的把握,在微观上贯彻单元的语文要素。

四、关注教材之间的联系

部编版语文教材的每册书之间也存在着紧密的联系。比如“想象”这个主题,从二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第94页就有初步的培养——“你见过下面这些词语描写的景象吗?(如‘云开雾散‘微风习习等)选一两个跟同学说一说当时的情景”。这是小学阶段的第一次想象训练,从有画面感的词语入手,既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又能培养学生的语感。第二、三次出现是在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24页的课后思考和第五单元第113页,这两处都提到“读句子,想象画面”的要求,从第一次的“词语”到第二、三次的“句子”,有了一个跨进;之后的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试着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试着把观察到的事物写清楚”及第五单元习作要求“想象”,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自然之美”,都在逐渐增加想象的丰富性与复杂性;到了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体会艺术之美”这样一个主题,是更进一步的要求。从“语言”到“艺术”,需要一座桥梁——“想象画面”这个媒介,关于这一点教材已经做足了功夫——之前“想象”能力的训练、培养都是在为后面的学习要求打下基础。所以,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体会艺术之美”这个语文要素的实施,主要是唤起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通过“抓关键词—想画面—感受美—体会美”这样的过程来达成。

同样,关于阅读的策略问题,在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学会的“预测”与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学到“批注”的学习方法,可以运用于五年级第二单元“提高阅读速度”这个单元中,更可以运用到高年级语文阅讀教学当中。

总的来说,对于教材,教师只有细读深研,捕捉教材之间微妙、密切的联系,从宏观上把握教材,才能扎扎实实地把每一个单元的语文要素落到实处。

作者简介:张丽霞(1973— ),女,汉族,广西宾阳人,高级教师,大学本科学历,研究方向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责编 黎雪娟)

猜你喜欢

内在联系语文要素教材
诗歌、咏叹调及艺术歌曲之间的内在联系及转化——以皮埃特罗·梅塔斯塔西奥诗作《我永远不能》(Ch'io mai vi possa)为例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浅谈一年级学生阅读能力培养
基于语文要素优化教学路径策略的研究
正确解读课后习题 有效落实语文要素
在“双线并进”中落实“双线组元”思想
浅析动画《花与爱丽丝杀人事件》与其系列的内在联系